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泽安新村:“移”出来的幸福小康村

2022-07-26 18:03:45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7期

技术员指导村民加工石斛

泽安新村,是云南省耿马县贺派乡实施的易地扶贫搬迁城镇化集中安置点,于2017年建成。取名“泽安”,寓意“沐浴党的恩泽,人民安居乐业”。 近年来,泽安新村在上级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通过提升人居环境、引进企业发展产业、全面推进乡村旅游,不断提升村民的获得感、幸福感。

搬出大山住进新居

小桥流水、绿树红花、干净整洁、文明宜居……这是泽安新村留给记者的第一印象。然而,让人想不到的是,以前村民的居住环境却是另一番景象:住的是竹笆房,又小又破,无法达到安全住房标准,很多人家住在半山腰,居住环境非常差。出门不是上山就是下坡,道路是土路,雨天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生产生活极不方便,是典型的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的地方。

“以前,从村里到乡上只有一条能走拖拉机的土路。下雨时,由于道路泥泞湿滑,还要下来推车。”搬迁户赵希怀回忆说,“以前,村民的日子非常贫穷,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

为改变村民的贫困面貌,2017年,当地党委、政府对洛阳、芒底、班卖、水平、崩弄5个行政村部分村民实施易地扶贫搬迁,集中安置到新建成的泽安新村。

集中安置点建好后,2018年1月,赵希怀一家从7公里外的洛阳村搬到泽安新村,家中5人分到一套98平方米的房子,这让全家人高兴了很久。

走进赵希怀的新家,厨房里抽油烟机、电磁炉等家用电器一应俱全,碗橱里的碗盘干干净净,卧室里的被褥整整齐齐,衣物悬挂有序。赵希怀的妻子杨红梅说,搬迁后,镇里的医院就在家门口,看病很方便,孩子上学几分钟就能到学校。

“过去村里文娱活动很少,除非办喜事才打歌,现在村中建起活动场所、篮球场,天天晚上打歌,村民相互学跳民族舞。”村民赵光华说,现在的安置点有佤族、拉祜族、傈僳族、傣族、汉族等8个民族的82户村民,大家团结互助、和睦相处。

为留住乡愁,安置点还为每家每户配置了一块园地,供村民种花、种菜、种水果……小小的园地成了村里一道亮丽风景线。

引进企业带动发展

为让村民实现“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泽安新村不断巩固搬迁户原有的甘蔗、茶叶、核桃等产业,大力扶持村民发展烤烟、中药材和养殖等产业。同时,还因地制宜引进企业带动村民发展。

“结合泽安新村和搬迁户的实际情况,我们在巩固好传统产业的基础上,依托本地企业带动,引导村民流转土地、就近务工增加收入。”泽安新村党支部书记吴玉兰介绍说,目前村内共有4家公司种植石斛,基地达1200多亩,农户将地租给公司获得收入后,还能在“便民坊”和家中集中加工石斛,参与农户每月都有4000~6000元收入。

在耿马四方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的石斛集中加工点内,记者见到正在加工石斛的村民李建梅。“在公司上班,活不累还能照顾家里,加工石斛如果动作快,每天能有200多元的收入。”今年26岁的李建梅是从洛阳村安明村民小组搬迁到泽安新村的搬迁户,她高兴地说,如今不仅收入大幅增加,而且老人看病、孩子读书都很方便。

乡村旅游红红火火

从耿马县城西南方向驱车11公里,穿过连片甘蔗林,行至贺派乡,泽安新村就映入眼帘。

再往村子深处走,郁郁葱葱的古树林、波光粼粼的湖水、美丽的吊桥、“吱吱”作响的水车……这一切让人仿佛置身于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中。

近年来,泽安新村依托良好的基础设施、浓郁的民族文化和美丽的自然景观,大力发展乡村旅游。“我家的农家乐自开业以来,每月都有一两万元的纯收入。”泽安新村“水木西”农家乐老板张吉明高兴地说。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张吉明是泽安新村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2020年6月,当大家都还持观望态度时,张吉明在村中开起第一家农家乐。地道的傣族风味美食,让他家的农家乐深受游客欢迎。在张吉明的影响下,村里目前已开起4家农家乐。

“周末带着家人、朋友来这里钓钓鱼、散散步、尝尝美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游客张先生表示,这已是他第三次来到泽安新村。

如今,泽安新村群众的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搬迁前的2634元增长到现在的1万多元。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临沧市委组织部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新村出来幸福小康村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