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仓海村:后进村的破茧之路

2022-09-20 11:47:08  来源:《致富天地》2022年第9期

分拣蚕茧

近日,云南省镇雄县盐源镇仓海村的蚕茧开始收购,一筐筐雪白的蚕茧被抬上秤,蚕农们忙着过磅、对账、数钱……近年来,仓海村大力发展蚕桑产业,在助农增收的同时,让村级集体经济实现“脱壳”。

发展遇难题

仓海村坐落在美丽的白水江畔,距离镇雄县城70多公里。过去,由于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发、交通不便和群众“等、靠、要”思想严重等,仓海村发展滞后。

为改变落后面貌,仓海村“两委”班子经过反复思考、调研,决定发展蚕桑产业。然而,因对蚕桑产业不了解,担心投入多、收益少,群众大多不愿参与。为此,村“两委”班子进村入户,积极为群众算清收入、生态和社会效益“三笔账”。

2019年,依托国家退耕还林政策,由镇林业站统一提供桑树苗,给予群众一定的退耕还林苗木款补助,并指导群众在25度以上撂荒坡地种植桑树。

通过近3年的努力,目前全村共种植桑树1512亩,让很多原本撂荒的山地重新披上绿装,森林覆盖率得以大幅提高。

然而,由于农户经营管理方式粗放,导致产品附加值低,增收成效不明显。“为解决蚕桑产业发展遇到的难题,在镇党委、镇政府的支持下,我们邀请云南省农科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专家4次到村里开展桑树田间管理、养蚕技术培训,并引进镇雄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开发桑葚酒。”仓海村党总支书记詹贵阳说,2021年,村里还成立了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为发展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奠定了基础。

延伸产业链

有了企业投资、群众参与、专家服务的保障,村民发展蚕桑产业的热情高涨。在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和镇雄乌蒙印象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深度合作下,不仅解决了产品销售渠道问题,还使全村的蚕桑产业不断向规模化、规范化和市场化推进。

“在村党总支的引领下,我们采取‘基地管护劳务+桑果采收变现+桑果酿酒+桑叶育蚕+废弃桑枝再利用’的模式延伸蚕桑产业链,全面提高群众种桑养蚕的收益。”詹贵阳说,目前,村里已注册桑葚酒商标。

“今年公司统一开展田间管理,桑树长得比往年都好。”“公司又派人来培训养蚕了。”“今年我家摘了200多公斤桑葚卖给公司,收入1000多元。”走进仓海村,笔者不断听到群众在谈论种桑养蚕的事。 

今年夏季,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还兴办育蚕厂,集中养蚕50张,示范带动6户农户养殖。蚕农刘仕群家养蚕2张,同时他也是育蚕厂的技术工,养蚕季月工资3000元。村民王松贤家种桑5亩,今年采收桑果200多公斤,养蚕4张,并在基地务工,今年上半年增收1万余元。

据了解,目前公司的桑树种植基地有固定管理工人18人、育蚕厂职工7人、阶段性工人15人。通过组织劳动力务工、采摘桑果获得劳务佣金、育蚕厂养蚕50张等方式,村级集体经济在该项目上创收6万元。同时,村级集体资产管理公司组织施工队,承建民居风貌改造、公厕建设等小型工程,全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1万元。目前,全村第一批蚕茧产量达59张,收入13.5万元。

“明年,我们将再扩建桑树种植基地300亩,将养蚕规模提升到200张以上,桑葚鲜果产量15吨以上,并将桑葚酒推向市场,进一步延长产业链,从而夯实乡村振兴基础。”詹贵阳说。

通讯员   汪帅忠/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仓海村后进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