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我这十年  >  正文

【“我这十年”征文】十年承杏林

2022-09-21 15:43:18  来源:云岭先锋网

2012年,我通过“三支一扶”招考至永平县杉阳镇中心卫生院工作,服务期满后,选择留在原工作岗位至今已有十年了。

初来乍到

杉阳镇地处河谷地带,四面环山,全镇4万人口,中医科未独立设置,仅设有中药房,中药房由1名退休后返聘的老中医管理,中医门诊就诊病人极少。

2012年9月,初来乍到,当时我的主要工作内容是帮老医生抓药,病人第一次见我,便跟老医生说:“你找的这个小工可真行,会拿药,还识字。”在当地老百姓的认知里,中药铺、老中医、小徒弟、草药、把脉、占卜组成了他们对“中医”的全部了解。

卫生院的职工宿舍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建的楼房,墙壁污迹斑驳,房间里没有通水通电,天晴时,停水十天半月是常有的事,我们把锅碗瓢盆全都蓄满水,下雨时,雨水落在顶楼同事的家里,他们又用锅碗瓢盆接住从天而降的水。因此,一年四季,大家竟也说不清我们究竟是“旱”还是“涝”。有时,我夜里提水上楼洗漱,黄澄澄的月亮掉在黑色的水中,一晃,变成了片流光溢彩的碎金银。

困境,或许也有困境中的诗意和浪漫。

决心扎根

2013年,我通过了执业医师考试,但病人大多不信任我,他们试探着问:“你会不会把脉?你是开方的医生吗?你会看病吗?”在大多数患者的眼中,年纪就是一名中医医技最诚实、最可靠的保障。一些妇女因为忌讳男医生看妇科疾病,无奈之下只好找我看,后来显了效,就常常带着亲朋好友找我看病。那时候药房狭窄,两长排药柜中间只有一人多的通道,药房里只有一套诊疗桌椅,我和病人就在药柜旁边诊疗,我趴在药柜上开方。几个月的时间内,我的患者数量逐渐增加,大家对中医的了解也逐渐加深,大家开始认识到中医能治病,也治得好病,中药不仅能治老年病,年轻人感冒咳嗽收效也很快。

2014年初春的一个傍晚,一位抽搐的老人被包裹在一块红色杂花的毛毯中,停放在医院门外的树下,棕褐色的枝桠上,嫩绿的叶片卷曲着、挣扎着正要舒展,四周亲属的哭声若有似无。后来我才得知,老人因为无法忍受疾病的折磨,家中又无法支付外出治疗费用,他想用农药结束自己的生命。在农村,一个家庭成员的患病,足以使整个家庭笼罩在愁云惨雾之中。这默剧般的一幕令我大为震动。作为一名医生,我到大城市、大医院,就像一滴水,汇入了蓝色无垠的大海,我会看见更广阔的天和海,但如果每一滴水都只流入海洋,哪里有河流、山川与沟渠?山涧里的花又由谁去浇灌?于是在服务期满后,我选择留在原岗位,忠于自己内心的选择。

浅尝硕果

2017年至今,随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的推进,杉阳镇中心卫生院中医科不断发展,科室名称从“中药房”到“中医科”;诊疗地点从“中药房”到“中医药综合诊区”;中医科在大多数当地群众的心目中,已然不再是十年前那个狭长逼仄的“中药铺”,中医也不再是能掐会算、玄幻莫测的“老中医”。

如今,中医科能运用中药汤剂、针灸、拔罐、艾灸等适宜技术进行治疗。在农村,因“缺医少药”而放弃治疗和生命的患者已鲜有耳闻。十年后的我依旧在原岗位,但我已从一名仅有一腔热血的医学生成长为一名能独立诊疗的中医主治医师;也已从当初破旧的职工宿舍楼搬到了通水通电、厨卫独立的房间。在这十年,我经历过巨大的磨砺与成长,看到了十年农村发展的阵痛与巨变,也亲历了党和国家的奋进与成就。

十年前的青年,靠着自己的一腔热血,如今已可抵挡生活中的风和雨;十年前的青松翠柏,历经了十年风霜,已然生长成参天大树。

 谢金燕(永平县杉阳镇中心卫生院)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十年征文十年承杏林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