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巍山古城:见证历史 传承文脉

2022-09-08 16:12:37  来源:2022年第8期《金色时光》杂志

巍山是云南省设置郡县最早的地区之一,是清代御封的“文献名邦”,也是闻名遐迩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位于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的巍山古城,是我国目前保存最完好的明清古城之一。分布在古城各处的拱辰楼、星拱楼、文华书院等古建筑,不仅是当地标志性建筑,还分别入选全国、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历久弥新   百年风雨皆故事

地处云南西部哀牢山麓、红河源头的巍山古城,是一座具有浓郁地方历史文化特色的城市。迄今为止,整座古城依然较为完整地保持着600多年前建城时的棋盘格局。俯瞰巍山古城,街巷纵横交错,民居古寺林立,犹如一颗颗棋子。

唐时有六诏,其中蒙舍诏在最南,称为南诏。南诏有源,大理之南,巍山便是南诏发祥地和南诏古国的故都。如今,当地还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古城很小,小到不出几步就是熟人;古城很大,大到装得下南诏的历史文化。”古城内共有24条街道、18条巷,全长14公里。以拱辰楼为中心,街巷呈“井”字状分布开来。穿梭其间,处处可见古时的繁华景象。

古城内,民居保存完好、规模成片,多数为院落式,是“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传统建筑布局。这些房屋基本保持中式结构,南北主轴线两侧的房屋则完整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式样和风格。

按照“尊重历史、保持完整、延续文脉、凸显特色”的理念,巍山县将过去位于古城核心区的学校、医院、机关等外迁,修缮恢复太阳宫等古建筑群,古城得以重现昔日风采,绽放独特的魅力。  

雄伟城楼  记载古城秘史

“北京有个天安门,我们巍山也有个‘小天安门’。”这是巍山本地人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大家口中的“小天安门”,指的就是巍山古城中最耀眼的拱辰楼。

拱辰楼为明代蒙化府北门城楼,始建于明洪武二十三年(公元1390年)。据碑记记载,拱辰楼原为三层,南明永历四年(公元1650年)改建为两层,之后又经历了4次维修。“我们现在看到的拱辰楼,就是永历年间的建筑。”巍山县文物管理所有关工作人员介绍说,拱辰楼历来被视为巍山古城的标志性建筑。据了解,“拱辰”的典故出自《论语·为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拱)之。”足以说明,拱辰楼的建筑地位和防御位置在巍山古城的几个城楼中是最重要的。

拱辰楼建于高8.5米的砖砌城台上,底为城门洞,楼为重檐歇山式建筑,抬梁式木结构,面宽五间28米,进深四间17米。拱辰楼建筑用料粗壮,无斗拱及雕饰,上层四周使用檐柱悬空立于下层梁架的做法,使得上层面宽加大。加之屋面起山甚小,四翼角出檐长,反翘小,令整个建筑古朴雄伟,简练浑厚。拱辰楼上檐南北两面分别悬挂“魁雄六诏”和“万里瞻天”两块清乾隆年间题写的牌匾,笔力遒劲,昭显南诏王皮逻阁统一六诏、雄踞西南、心向中央的威严。

站在拱辰楼上,触摸一砖一瓦,令人思绪万千。数百年前,拱辰楼伫立巍山城北,静候朝阳东升;马帮商人摇着铜铃,行遍山岭古道;人们跳舞打歌,讲述着乡情过往。

文旅融合  尽享诗意“慢生活”

凌晨5点,薄雾还未散去,巍山古城“一根面”面馆经营者朱志秋开始忙碌。起锅、烧油、炒酱料,将发好的面团扯得均匀细长,抛入锅中,捞面、盛碗、浇酱料,一碗色香味俱全的巍山一根面一气呵成。巍山一根面又称扯扯面、长寿面,蕴含着绵延不绝、世代传承的意义,在民间,素有“巍山长长一根面,绕着古城转三圈”的说法。朱志秋的面馆经营了25年,做面的手艺从祖母传给母亲,又传到了她手里。不知从何时起,谈起巍山古城,小吃成了绕不开的话题。以一根面为代表的巍山小吃,因风味独特、做工精细、种类繁多而著称。从2011年开始,巍山县每年都举办巍山小吃节,广受美食爱好者青睐。

如今,巍山旅游业尚未火爆,但相关部门已经高度重视并着手研究古城开发事宜。“古城开发是一门学问,巍山还有不少功课要补。”巍山县文化和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巍山古城之所以能够保持原汁原味,与商业开发较晚密切相关。然而,保护和修缮工作仅依靠政府远远不够,需要引导居民积极参与其中。“只有不断探索,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才能更好地保护古城。”该负责人认为,留住原居民,留住原生态,才能既留住古城的形,又留住传统生活方式的根。 

“巍山是个适合发呆的地方”是这座古色古香的小城给游客的第一印象。漫步巍山古城,古朴的老街、小巷、庭院透着静谧与安宁。远离城市喧嚣,回归内心平静,享受悠闲生活,与都市人追崇的“慢生活”不谋而合。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邹鹏/图

责任编辑:马萧

48
相关热词搜索: 古城见证历史传承文脉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