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正文

父亲留下的党刊

2023-01-30 11:28:04  来源:2023年第1期《金色时光》杂志

父亲在世时,曾多年担任凤庆县大寺公社大寺大队光明生产队(今大寺乡)的党小组组长。他到大队开会时,经常带回《支部生活》和其他政治学习资料,我上小学后,这些刊物自然而然成了我的课外读物。

其他刊物大多是理论文章,既没有彩页,也没有插图,对于八九岁的小学生吸引力大打折扣。但《支部生活》不同,它拥有彩色的四封,内页还有图片资料和文章插图,识字有限的我经常翻看的就是这些图片。

由于从小热爱书籍,我翻看后第一时间就把这些刊物整理好,放在供桌的左侧。父亲总是把桌面擦得干干净净,放上一摞学习资料、两本笔记本和全家的工分手册。家里的其他物品,即使没地方放,也不允许放在供桌上——这是父亲给我树立的“几案精严”的榜样。

父亲有吸旱烟的习惯,常用小方块纸卷成筒来抽,但家里不可能专门买纸来卷烟,他就用我们三兄弟用过的作业本、草稿本,却从不舍得撕毁学习资料和过期的《支部生活》。

1978年,我参加高考,以8分之差落选,回家当了农民。在家劳动,最大的不适应就是没有书读,父亲收藏的《支部生活》等刊物,便成为我除了课本之外的读物。劳动之余,我把随身携带的《支部生活》掏出来,一遍遍阅读,汲取理论知识。第二年,我考上了师范学校,毕业后在外工作,收藏的刊物越来越少。直到父亲去世后,整理出几本《支部生活》,睹物思人,意识到这是父亲留给我的宝贵遗产,倍加珍惜。

初当教师那些年,我热衷文学读物。后来,随着工作岗位调整,阅读党报党刊和理论书籍成为我的自觉需要。父亲留下的那几本《支部生活》,俨然成为我的理论学习启蒙。通过阅读,我不断学习党的经验智慧,传承党的优良传统,将党的理论学习作为日常学习、终身学习的重要内容,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我撰写的《重读〈为人民服务〉有感》《实践“三个代表”创造性开展教师继续教育》《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教师教育工作》等文章相继发表并获奖,是我始终坚持理论学习的丰厚回馈。

时至今日,我依然重视并要求晚辈也重视理论学习。女儿参加事业单位招考复习时,我向她推荐了《人民日报》《求是》《云岭先锋》(注:2014年更名)等刊物上的社论或理论文章,并要求她重点关注乡村振兴方面的典型案例。

多年理论学习,我不但收获了知识,思想境界也得以提升。我认为,无论时代如何变化,党报党刊的舆论引导作用、思想引领作用不会改变,在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贡献中国智慧和提供中国方案方面,党报党刊大有可为,也是党员干部必备的“精神食粮”。

杨壮标

责任编辑:马萧

48
相关热词搜索: 父亲留下党刊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