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细沙河村:竹林深处谋幸福

2023-11-13 11:32:41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10期

方竹笋因竹节呈方形而得名,口感脆嫩鲜美,被誉为“笋中之王”“竹笋之冠”。云南省昭通市镇雄县地处乌蒙山腹地,属温带季风气候,自古以来盛产方竹。近年来,该县杉树乡细沙河村多措并举推动竹产业提档升级、量效齐增。2022年,细沙河村(竹子)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竹笋初加工

结对帮扶谋发展

细沙河村距离县城110公里,由于地处边远山区,交通基础设施落后,加上产业结构不合理,导致当地曾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为了维持生计,大多数村民不得不外出务工。

2002年,云南省林业厅(现云南省林业和草原局)到杉树乡开展结对帮扶。有关专家深入调研后,认为细沙河村的气候、海拔等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筇竹和方竹,发展竹产业优势明显。

得知村里要推广种植竹子的消息后,当地群众都不理解,他们认为种竹子成不了气候。有村民不愿意“得罪”村干部,将竹苗简单插在地里应付检查;有的村民不情愿地种下竹子后说:“竹子活不活,不关我事。”面对这一现状,原省林业厅给予当地退耕还林项目扶持,这才让村民放下心来发展竹产业。

5年之后,当初种下的竹子有了收益,群众算账后认为比种其他作物强,种竹子的积极性提高了,又种下8000余亩。“之前都不想种竹子,看到收益后,大家抢着种,没有补贴也要种,只要能种的荒山都种上了。”细沙河村党总支书记曾品松说。

龙头带动产业兴

随着细沙河村竹产业的发展,竹笋的销路却成了难题。为此,细沙河村党总支积极寻求解决办法。“要解决销路问题,必须引进龙头企业,使细沙河村的竹笋产品实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曾品松说。

2015年,在上级部门的牵头下,细沙河村引进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经过实地考察,该公司最终投资6000万元在村里建起加工厂,并注册“云笋”商标。

2020年,细沙河村又引进镇雄县众兴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之后,该公司投资3000万元建起竹笋加工厂。2022年初,其“乌蒙好笋源”系列产品正式上市。

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村里通过村集体经济公司组织统一收购、龙头企业负责质量把关的方式,有效破解了散户、小企业、合作社的竹产品销售分散、附加值低、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

在企业的带动下,竹笋价格逐年提高,且呈供不应求的状态。“最初每公斤仅三四元,现在每公斤达10元以上。”曾品松说。

“我家种植竹子300多亩,每年可采收两季竹笋。村里建起竹笋加工厂,我们能现采现卖,非常方便。”细沙河村村民洪启富介绍说。

如今,“云笋”“乌蒙好笋源”品牌系列产品不仅走俏国内市场,还销往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外市场,品牌效应日益凸显。

增收致富奔小康

如今,走进细沙河村火山村民小组,犹如走进一个绿色世界,放眼望去都是郁郁葱葱的竹子。村民贺大林家的春笋早已采收结束,现在正准备采收秋笋。“我家种的20多亩筇竹和30多亩方竹已全部进入丰产期,每年可采两季竹笋,春天采筇竹,秋天采方竹。每年采笋收入约有20万元。”贺大林高兴地说,从山上采来的笋剥了壳后,他们会及时装车运至加工厂进行杀青、腌制等,最大限度保持竹笋的新鲜度。

“今年,竹笋收购价普遍比去年提高了一些。”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孙文彬说。如今,细沙河村共有竹子近2万亩,每家拥有竹林数十亩,全村竹笋年产量在4000吨以上,产值超4000万元。在村民们看来,上山采笋就是把自己存在“山里银行”的钱取出来。2022年,细沙河村村民年人均增收6000多元。

值得一提的是,入驻细沙河村的两家企业还为当地村民提供了不少就业岗位,让村民们不出村就能挣到钱。村民杨明芬在镇雄县黑颈鹤生物科技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务工,每月工资4000元,收入稳定。据了解,像杨明芬一样的村民,该公司就聘用了100多人。

“自从在细沙河村建厂以来,我们公司共提供了100多个就业岗位,间接带动了5000多人就业。”孙文彬表示。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关梅/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细沙竹林深处幸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