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源云南  >  正文

乘象、踏歌、沐浴……一幅幅民族风俗画卷带你穿越时空

2023-03-17 14:23:07  来源: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探源云南”主题策划系列报道之八

在云南省博物馆,大量的文献和文物记载着云南民族文化的历史沿革和互鉴融通历程。其中,有40多幅图画用传统的工笔墨技艺,刻画着明清时期云南各民族的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被统称作“民族风俗画”。本期探源云南,让我们走近云南民族风俗画,一同感受明清时期画家笔下的云南民族风情。

穿越历史的真实记录

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云南省博物馆从民间征集到一批独具民族风情、反映民族居住环境和生活习俗的画卷,这让博物馆研究民族文化的专家们兴奋不已。这些画卷五颜六色,生动记录了旧时边疆民族采槟榔、狩猎、沐浴、歌舞、出行等生产生活的场景。人们的服饰、乐器、工具等也让古籍和文献中的相关文字记载有了具象。一张张民族风俗画,就是穿越历史的真实记录。

《乘象图》

 “这些民族风俗画的作者多半名不见经传,生平几乎无从查考,但从其画风技法和收集地多在内地来看,画的作者可能是在民族地区生活过的汉族画家。”云南省博物馆研究馆员熊丽芬告诉记者。

明清时期,中央王朝为了加强对边疆的治理,派了一些官员到云南考察调研,并用文字和图画将云南民族的生产生活记录下来。彼时,以图文并茂的形式记录边疆情况的民族图册也集中出现。这些图画均采用国画手法、技巧,设色水墨、技法粗犷,用工笔墨的技艺,刻画出当时部分民族地区的风情民俗及各阶层中不同的社会状况。

这些珍贵的民族风俗画,不仅生动形象地将云南民族历史风貌展示出来,也展现了明清时期云南美术史中一个鲜为人知的侧面。其中最具代表性的画作要数《写经图》《乘象图》《踏歌图》《沐浴图》《采槟榔图》和《狩猎图》。

描绘先民生活场景

在云南西双版纳等傣族地区,源于炎热的气候和众多的河流,傣族人民喜于在河流中沐浴,男女同川、一日数浴。《沐浴图》真实还原出明清时傣族妇女的露天沐浴场景。画中的女子或在河岸上休闲、嬉闹,或立于水中沐浴、交谈。13名女子神态各不相同,远处款款而来的两个妇女头戴斗笠、披着披风、身穿长筒裙,衣着颇为华丽,似为贵族;彩色筒裙卷起系于腰间、身挎一只黄鳝箩的女子正弯腰在水草丛中专心致志地捉鱼捉虾。

熊丽芬介绍,傣族居住地区气候较为炎热,傣族妇女爱水、爱美,自古以来养成注重卫生、浴于江河以洁身体的良好习俗。时至今日,每当傍晚太阳西下时,走进西双版纳、德宏等地的傣族地区,仍可看到这一情景。

《沐浴图》

出行骑大象。在《乘象图》中,大象背驮着的竹鞍座内坐着两名妇人和两个幼童。象颈上坐着一执鞭驱象的驭者,只见他上身袒裸、遍刺花纹。象旁则有一身穿短衣、下着裤,肩挑竹箩、跣足纹身的男子,似为仆从。

傣族视大象为神兽,是吉祥、和平、美好的化身。从古代至新中国成立初期,傣族上层多有养象习俗。在古籍文献中有“象耕”“象战”的记载。乘坐大象,并有专门驱象者,这是上层人物才拥有的权力。

仍有多个未解之谜

世界上没有一个民族未曾经历过以狩猎为生的历史阶段。在云南,多数民族曾世代以狩猎为生。追踪猎物、拉弩射箭、设置陷阱是人人必备的技能之一。在少数边远地区,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脱离了狩猎的生活。《狩猎图》形象逼真地反映了云南民族正在捕猎和满载而归的整个过程。

《狩猎图》

画作上半部分,两名男子用梭镖和弩弓射打奔跑着的野鹿,另一男子正用力吹响牛角号。膘肥体壮的野鹿肚子和后腿被各射一箭,挣扎着逃向山坡。下半部分,满载而归的狩猎者或背着箩筐,或肩扛猎物,或用木棍扛着猎获的动物。五只猎犬在猎人周围跑来跑去。  

《采槟榔图》

槟榔是热带地区民族都喜爱嚼食的一种食物。在他们看来,嚼食槟榔可以保护牙齿,对身体有益。但长期嚼食槟榔,会导致牙齿变黑。在《采槟榔图》中,一群男女正在忙于采摘槟榔。整个画面将采摘槟榔的整个场景——爬树、采摘、捆扎、运送表现得淋漓尽致。一个个采槟榔、接槟榔、装槟榔的人物栩栩如生,生动有趣地展现出浓郁的民族风情。

熊丽芬介绍,从画面描绘的人物和场景来看,应该是生活在热带地区的民族,具体是什么民族还有待进一步考证。从服饰来看,可能是生活在西双版纳的哈尼族爱尼支系,因这一民族的服饰与画面所描绘的服饰基本相同,而且直到今天,傣族、哈尼族、佤族、德昂族还有嚼食槟榔的习惯。

研究历史文化的宝贵资料

从古至今,云南民族都能歌善舞,无论节日喜庆、婚丧嫁娶、劳动之余、农闲之时,他们都要载歌载舞。

《踏歌图》中,在山间树旁,人们两人一组,弹着三弦、唱着歌谣、吹着口弦、翩翩起舞……席座间,美食美酒相伴,每个人都是满脸春风,悠然自得。熊丽芬介绍,这幅画对踏歌跳舞的整个过程都有描述,从开始到结束、从平淡到高潮,清清楚楚,一目了然,让人印象深刻。

《踏歌图》

如今,云南民族多姿多彩的歌舞文化不断延续,成为了民族文化的“活化石”。烟盒舞、孔雀舞、木鼓舞、左脚舞、芦笙舞等充满特色的民族舞蹈展示着云南民族文化的魅力。云南民族歌舞,有的源于劳动生活,有的取材于观察自然,展现了云南各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与追求。

语言和文字是文化的又一体现。傣族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灿烂文化的民族,不但有自已的语言,还有自己的文字。在《写经图》中,傣族僧侣在大青树下写经诵经,神态专注。

傣文的使用为时已久,通用的有傣那文和傣泐文两种。在明代,专事翻译少数民族文字的“四夷馆”中还设有专译傣文的“百夷馆”(专译傣那文)和“八百馆”(专译傣泐文)。傣文大部分刻于贝叶上(贝叶是一种生长于热带、亚热带的棕榈类木本植物的叶片,通过加工后,利用它来书写和记录经典文献,特别是佛教传入后,贝叶就被大量用来刻写经文,故也称为贝叶经)。《写经图》真实记录了傣族刻贝叶经、诵经的场景。

《写经图》

熊丽芬说,在今天的傣族地区仍可看到这种刻经诵经的场景。千余年来流传下来的这些贝叶经典文献,反映了傣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也为研究傣族社会历史、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重要的依据。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杨锡畅 郝亚鑫

(图片来源为“云南发布”公众号)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已经是最后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