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喜迎二十大·奋进新征程”报告文学有奖征文  >  正文

​牛犇云岭

2023-04-21 19:14:37  来源:云岭先锋网

牛犇云岭

毕仕举

2022年国庆节那天,我在位于昆明小哨的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终于拜访到了仰慕已久的黄必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距离昆明中心城区40公里,办公楼、实验室大多是上世纪80年代的建筑,层高最多三层,不显山不露水。整个研究院面积不大,五六分钟就可以溜一圈,环境一点儿也不吸引人的眼球。可就是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地方,竟培育出云岭牛来,实在是太“牛”了,研究者堪比身怀绝技而外表朴实无华的少林寺扫地僧。

从小哨到马龙基地,约有一个小时的车程。当我第一次进入云岭牛国家核心育种场时,感觉像是进了一座非常现代的工厂,而不是一个养牛的地方。

人进场前,首先需进入消毒室消毒,随后换上干净无菌的卫生服。走出消毒室,眼前是一排排整齐的牛舍,不同年龄段、不同作用的云岭牛按类别饲养各自牛舍里。

牛舍干净整洁,投喂饲料、清理牛粪等程序全部机械化,没有任何异味。牛舍还分为不同的区域,有专门的产犊区、检验区、育肥区等。有几头牛身上各有一个圆形孔,一问得知是给牛的瘤胃开窗,专门检测饲草消化情况,以便选配研发更好的饲料。这里还养着一些婆罗门牛、独龙牛等核心种牛,全部牛舍面积有一万多平方米。整个基地现存栏牛1700余头。每年可提供特级、一级公牛500头,冻精100万剂。

让我吃惊的是整个基地只有13名工作人员。基地修建了5个青贮窖,可储存20000吨青贮饲料,够3000头牛吃一年。这比我小时候一个人只放得过来十几头牛,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在一个空间较大的牛舍里,见到两三米高、五六米长的红色木架。黄必志告诉我,这东西叫保定架,是他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从巴西运回来的。有一次他到巴西考察时,看到当地的养牛企业用巴西木制成保定架。巴西木质地坚硬,但有弹性,四五十年不变形,能把牛牢牢固定住,又不会伤到牛,是非常理想的保定架。为快速推进云岭牛的育繁工作,他花费了不少精力,引进了两套。如今,这两套保定架成了基地的宝贝,国内好多地方的专家来参观都赞不绝口,甚至画了图纸去仿制,但因为木质原因,效果都不理想。

和基地连在一起的,是云南山地牧业科技示范园,现有牧草资源圃500余亩,草地5080余亩,收集的品种资源达2000余份。来到这里,就像来到一个牧草品种的大观园。有两三米高的巨菌草,有各种各样的狼尾草,还有鸭茅、苜蓿、黑麦草、白三叶……一丘接一丘,一块连一块,整齐而有序,真如巨椽之笔,在大地上写下了一篇篇生机勃勃的论文。

在一丘长势喜人的甘蔗地面前,黄必志说起了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大约在十年前,他参加一个专家团队到南美洲考察交流,在一次野外调研中,他发现当地有一种甘蔗,生长速度特别快,他尝了口感也特别好,一直搞饲草研究的他当即就请本地的专家赠送了十几根。十几根甘蔗一砍断,整齐码在行李箱里,刚好二十几公斤满满一箱。航空运输限重,超出的重量运费太高,他就把所有的衣服等随身物品能扔则扔,带了一箱甘蔗回国。归国途中,他没有衣服换洗,一身尘土和汗味,也没有给家人带任何当地特产,但他心里比甘蔗还甜。回到国内,他随即检测了这种甘蔗的营养成分,所含的蛋白等牛所需的营养,远远超过他的预期。他把甘蔗培育在基地里,随后又移栽到野外,没想到这种甘蔗的口感实在太好了,被老鼠盯上,吃得一棵不剩。现在只能暂时培育在基地里了,待选育改造后再野外种植。他坚信,这棵小小的甘蔗,今后会有大作用,甚至形成大产业。

云南有草原面积2.29亿亩,居全国第七位,在南方各省市区中仅次于四川,居第二位,相当于整个新西兰的草原面积。云南草地生长周期长、质量好、产量高,一年四季没有枯黄的时节,随时保持绿色的勃勃生机。据统计,云南省境内可供牛食用的饲用植物达3200多种,多数饲用植物富含蛋白质、脂肪、纤维、淀粉和糖等营养成分,牛吃了这些,如同吃了金贵的粮食。

云南盛产世界公认的牧草之王苜蓿,盛产蛋白含量较高的一年生多花黑麦草、光叶紫花苕、青贮玉米等优质饲草料。还盛产桑枝叶,桑园面积达138.6万亩,居全国第三位。桑叶蛋白质含量很高,牛吃了容易消化吸收,与青贮搭配效果非常好,开发利用潜力很大。

黄必志对云南的饲草情况如数家珍。他做过统计,云南每年产出可供牛食用的粮食作物秸秆、豆类秸秆、油料秸秆、甘蔗梢、香蕉茎秆、红薯藤、马铃薯茎等秸秆3000万吨以上。这些农作物秸秆大多随意丢弃或焚烧,利用率不到30%,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要是3000万吨全部利用起来,所包含的巨大能量和营养,能养活200万头牛。

黄必志说:“牛和草,就像人和粮,对一个国家和民族而言,手中有粮心不荒,手中有草,牛肉的供给和安全才能得到保障。”他现在做的,一方面是选育产量更大、生长期更短、营养更好的饲草品种。另一方面是向固有的农作物秸秆要饲料、要营养,变废为宝,在不消耗粮食、不与人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能养更多的牛。

云岭牛高大的体型、雄壮的体格、光滑的毛色深深震撼,尤其是那如山岭的肩峰,像连绵起伏的山脉,形象地契合了云岭牛的名字。

而云岭牛的培育,经历了整整31年,372个月,1万多个昼夜,这几乎是一个人一半的生命长度,也几乎是一个人一生的事业周期。这也意味着黄必志及其他诸多自始至终坚守云岭牛培育项目的人,一生只做一件事,一生也只能做成一件事。云岭牛的诞生,是三代科学家、28家科研单位、近千名科技人员,坚持30多年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全省各级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关心支持的硕果,黄必志谦虚地说他只是一名其中的参与者、见证者、工作者。

云岭牛为什么值得这么多人如此付出?云岭牛究竟“牛”在哪里?黄必志伸出一只手,把云岭牛扒拉出来,与国内外知名肉牛品种比了一比,用五个手指头,一一点了云岭牛的五大优势。

第一,繁殖性能好。云岭牛繁殖率高达85%,高于英国安格斯牛与日本和牛5个百分点,犊牛成活率高达96%,高于安格斯牛与日本和牛8个百分点。

第二,生长速度快。云岭牛犊牛断奶后,平均日增重公牛为1060克、母牛为900克,分别高于过我国辽育白牛、夏南牛、延黄牛3至5个百分点。云岭牛一般24月龄即可出栏,生产周期较国外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和牛缩短6个月。

第三,牛肉品质好。云岭牛肉的不饱和脂肪酸、脂肪酸亚油酸和亚麻酸含量,远高于普通牛肉,非常有利于人体健康。云岭牛还填补了我国南方没有生产高档“雪花牛肉”的专门化肉牛品种的空白,打破了高档牛肉依赖日本和牛的技术壁垒。

第四,适宜范围广。云岭牛具有较好的适应性和抗逆性,特别是在南方湿热气候条件下表现良好的生产性能,与国外西门塔尔牛、夏洛莱牛、利木赞牛、安格斯牛相比,具有更强的抗蜱及蜱传性血液原虫能力。

第五,改良效果好。云岭牛改良云南本地黄牛杂交后代,犊牛出生后的重量达23.97千克,断奶后的重量达143千克,母牛难产率低于西门塔尔牛5至10个百分点,且后代适应性强。

黄必志说:“云岭牛的这五大优势,都是国内外权威专家和养牛的群众总结出来的。比起西方国家有几百年历史的肉牛品种,云岭牛才刚选育出来不久,更多优势需要大家去发现。”

对我们很少接触肉牛的普通人而言,云岭牛的这些优势,听起来似乎有些过于专业,还不太通俗易懂,那就再看看这些重量级的获奖荣誉吧。每一个沉甸甸的奖杯,每一本红彤彤的证书,都是云岭牛最好的例证和说明。

2015年4月,云岭牛选育项目被云南省科技厅等评为云南省2014年十大科技进展。2016年2月,云岭牛新品种选育及产业化示范被云南省人民政府授予云南省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2月,获农业部2014-2016年度全国农牧渔业丰收奖农业推广技术合作奖;2017年11月,获农业部和中国农学会神农中华农业科技奖二等奖。2020年12月,在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畜牧兽医局和全国畜牧总站的指导下,国家畜牧科技创新联盟组织举办了首届“中国牛·优质牛肉品鉴大会”,经过品种鉴定、屠宰分割测定取样、理化指标检测、专家品鉴和消费者评价等环节,云岭牛在全国13个省市区22个肉牛品种中脱颖而出,被评为“高品质牛肉生产推介品种”,荣获“综合评价优胜奖”。

随着云岭牛的诞生,云南肉牛强省的步伐也阔步前行,云南牛的存栏量、出栏量和产肉量逐年增加。据最新统计数据,2021年,云南全省牛存栏量824.5万头,居全国第一位,出栏量345.2万头,居第二位,产肉量42万吨,居全国第六位。

云南由于特殊的地理、自然、历史等诸多原因,贫困面广、贫困程度深,脱贫攻坚难度大,是我国脱贫攻坚主战场之一。

云岭牛诞生在全国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时刻,生逢其时。

云南广大农村饲草资源丰富,剩余半劳动力多,小规模散养牛成本低,这些因素让云岭牛成了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的理想选择。

以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县为例,这是一个典型集山区、直过民族、边疆、贫困于一体的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2017年该县贫困人口为14832人。也是在这一年,黄必志专家工作站在西盟县落户,西盟成了黄必志“挂包帮”的地方。工作站要做的,就是立足西盟实际情况,把肉牛养殖和精准扶贫结合起来,帮助贫困群众创新种养模式,拓展农业产业链,加大成果转化,走出一条适宜西盟的特色脱贫致富之路。

黄必志发现,过去县里的扶贫方法是把牛交给贫困户代养,给他们相应补贴,到一定时间把牛回收,但群众散养的牛要么长不肥卖不起价,要么错过了最佳繁育期。政府投入力度很大,但效果不明显,仿佛重拳打在了棉花上。

黄必志和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院的专家到西盟后,通过手把手教农户科学养殖,让建档立卡贫困户养殖云岭牛,利用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技术和市场优势,让群众选择到养牛场打工、种饲草、代养牛等多种方式,开启了云岭牛产业精准扶贫模式的探索。

这期间,西盟有很多群众养牛脱贫致富的经典案例。比如,西盟勐梭镇班母村是一个典型的山区村,建档立卡贫困户蒋小强靠养牛为主要收入,和大多数的当地群众一样,他的养殖方式以天然放牧为主,每天早出晚归,纯生态、纯自然喂养,从不补饲,也不驱虫。在黄必志工作站驻点专家赵刚老师的帮助指导下,蒋小强学习了养牛技术,学会了用玉米、豆粕等天然饲料原料进行科学补饲和定期驱虫,仅一年的时间,家里养的12头牛毛光水滑,长势健壮,1头牛比上一年多卖一千多元,一年就增加了近两万元的收入。

岩办是班母村七组组长,2018年初,他拿出自己的8万元积蓄搭建起了一个300多平米的牛圈,把家里原来放养的8头肉牛关进牛圈集中养殖。由于缺乏圈养肉牛管理技术和经验,他养的牛光吃草不长肉,也卖不起价,半年过去一算账还赔了1万多元的饲料钱。也是在赵刚老师的指导下,岩办从肉牛挑选、疫病防控、场舍管理、全株青贮玉米种植和制作、肉牛育肥与市场把握等环节进行了学习。有了技术和政策支持,接受了先进的养殖理念,牛也养得越来越好。到了年底,岩办弥补了1万多元的亏损,还赚了2万多元。除此之外,他还在砍伐皇竹草、青贮玉米大量运输制作、肉牛集中育肥出栏的用工高峰期间,主动联系了19名建档立卡户到他的养牛场务工,让贫困户增加收入8000元。

勐梭镇的秧洛村原来也是靠养牛糊口,没有接触过“冻配改良”技术,养殖技术单一,养殖成本高,经济效益低。在黄必志工作站的指导帮扶下,开展人工授精专业技术培训、冻配改良和良种冻精试点,通过选优汰劣,提高牛群质量和肉牛的生产能力。为解决好肉牛养殖饲料供应不足、饲养技术不高等问题,黄必志工作站指导秧洛村科学养牛,退耕还草,开展皇竹草种植,饲草种植面积2350亩,通过养牛不仅实现脱贫致富,还成为西盟县远近闻名的肉牛产业村。

到2019年底,西盟县1万多名贫困群众通过参与到云岭牛产业各环节,人均实现增收2850元以上,全部脱贫。西盟产的云岭牛肉也开始销往全国各地,西盟产的雪花牛肉市场售价最高卖到2000元一公斤。

西盟县养殖云岭牛的案例,仅仅只是云南39.41万平方公里国土面积的一个缩影。在脱贫攻坚战中,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义务组织专家和技术员到边远贫困地区、边疆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开展指导服务,举办培训班60余期,5000多名基层畜牧兽医技术人员、养殖大户及群众通过学习培训,取得真经,练得本领。云岭牛的足迹也遍布全省8个州市33个县市区,带动3.6万户贫困户脱离贫困。

2020年12月,云南与全国各族人民一道,全省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贫困村全部出列,11个“直过民族”和“人口较少民族”实现整体脱贫,困扰云南千百年的区域性整体和绝对贫困问题得到历史性解决。这份辉煌战果中,云岭牛,有一份不可磨灭的功绩!

脱贫攻坚任务完成后,云岭牛养殖又成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如保山腾冲总结推广的“1+3+6”模式,“1”即在腾冲每个有条件的行政村至少建设1个标准化养殖场;“3”即每个养殖场不低于300头牛;“6”即每个养殖场周边配套600亩饲草饲料基地。规划目标到2025年,新增肉牛存栏30万头以上,新增产值21亿元以上,带动农户3万户12万人以上,把云岭牛产业作为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和加快农业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民增收的重要产业。如大理巍山实施巩固脱贫成果云岭牛养殖项目,采取“政府+合作社+龙头企业+脱贫户”运作模式,每年无偿提供云岭牛给具有一定养殖条件和技术的脱贫户,并提供技术指导、培训、防疫和统一回购,为当地持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扶持壮大当地龙头企业、带动脱贫户增收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乡村振兴战略中,云岭牛大有可为,也势必大有作为,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在很多人看来,云岭牛培育成功了,黄必志功成名就了。

可黄必志不这样看,他认为,云岭牛培育成功了,但在成果运用上,好比是一个刚出生的婴儿,需要父母精心抚育,最终长成一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作了一个形象的比拟,爱迪生发明电灯,这当然是一项伟大的发明,但更伟大的是让全世界都用上电灯,人类社会由此更加光明。任何一项发明,只有产生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惠及更多的人,才称得上伟大的发明,若只是在实验室里,或者只有很小很少的受众,都称不上伟大。

他现在要做的,就是要让云岭牛犇跑在云岭大地的每一个山岗,犇跑在我国长江以南广阔的热带亚热带地区,犇跑在一带一路上那些地理和气候环境像云南一样的无数山林和草地,最终,让更多美味、优质、健康的牛肉端上亿万人的餐桌。

要完成这个宏大的计划,单靠科技工作者和科研机构的力量是实现不了的,需要靠市场,靠企业,靠养牛的群众,还要靠广大的消费者。于是,在国家肉牛牦牛产业技术体系的关心下,在云南省委省政府的支持下,云南省肉牛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诞生了。这个联盟由30多家肉牛科研机构、养殖企业、餐饮企业等组成,囊括了云岭牛从育种环节,到养殖、育肥、屠宰、加工、冷链,最终到餐饮的整个产业链,云南省草地动物科学研究院是理事长单位,由黄必志担任理事长。联盟成员通过合作攻关,优化资源配置,形成强大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和推动力量,让“云岭牛”从重大科研成果快速转化为成熟的市场产品,让“听牧”“三江并流”“爱伲”“恒益”“锦达”等知名品牌牛肉走上了广大人民群众的餐桌。

云岭大地,自古就是牛的家园。考古为证,早在新石器时期,数量庞大的牛群就生活在云南,全省很多地方出土过大量的新石器时期牛骨。约三千年前,居住在沧源的佤族先人,用赤铁矿粉与动物血调合成颜料,在石灰岩崖面绘制了简单、粗拙、古朴的崖画,其中就有人牵着牛昂首前行的画面,说明牛早已走进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云南的牛不仅生活在林草间,还镌刻在了青铜器上。上世纪50年代,昆明晋宁石寨山出土了大量与牛有关的青铜器,其中长方形斗牛铜扣饰和六人缚牛铜扣饰,呈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斗牛场景。1975年,楚雄万家坝出土了5件有牛头纹装饰的铜锄,锄上的牛栩栩如生,牛角、牛头、牛鼻、牛嘴刻画得非常精细。最让云南人自豪的,要数1972年玉溪江川李家山出土的战国时期青铜器牛虎铜案,它构思精巧,造型奇特,形象生动,把古滇人对牛的理解和认识,上升到艺术、思想和哲学的高度,是国宝级的旷世文物,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上据有重要地位。

直到今天,云岭大地上的牛,不仅蹄疾奔腾在林草间,镌刻在青铜上,更活跃在云南各族人民的精神世界里。文山壮族有敬牛节,每年农历十月初一,家家户户给牛戴上鲜花,祭祀牛王,拜谒牛神,牛在这天有至高无上的尊严和地位。佤族以牛为图腾,佤族创世纪传说中有牛是人的先祖之说。世居云南的各族人民几乎都视牛为财富和地位,爱牛,护牛,敬牛。牛所代表的勤劳朴实、奋勇开拓的精神,一直是云南人生生不息的传承。

云岭牛的诞生,云岭牛的发展,云岭牛的壮大,值得铭刻在青铜之上,更值得书写在云南人肉牛强省的奋斗历史中。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云岭
下一篇:金江壮歌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