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下帮瓦村:生态旅游兴村富民

2023-04-27 15:55:23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4期

环境整治

下帮瓦村民小组位于云南省盈江县太平镇雪梨村,是中缅边境线上的一个美丽村庄。近年来,依托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独特的民族文化资源,下帮瓦村民小组积极发展生态旅游,助力当地村民增收致富,成为镶嵌在边境线上的一颗璀璨明珠。

抵边村的贫困往昔

在景颇语中,“帮瓦”是“山里村寨”的意思,下帮瓦村民小组是一个景颇族、傈僳族和汉族聚居的抵边村。“我们村的事还得从20世纪60年代说起,当时村里的第一批5户村民于1960年从一座大山中搬迁而来,后来又从梁河县、瑞丽市等地搬来10余户,如今全村已有126户村民。”下帮瓦村党支部书记王春梅告诉记者。

过去,下帮瓦村民小组村民过着刀耕火种、狩猎采集的生活,出行难、饮水难深深困扰着村民们。“道路狭窄蜿蜒、晴通雨阻,由于出行难,有的村民一辈子都没有走出过大山。”王春梅说,为了解决吃水难题,村民们想尽各种办法,除了去远处挑水,有的村民在房檐下铺设管子,方便收集雨水到自家的水缸里。

“村民的衣服破烂、房子透风漏雨……”对于前些年下帮瓦村民小组面临的窘境,一位上了年纪的村民说,“早些年,村里交通闭塞、产业单一,村民辛苦一年依然难以维持一家人的生计。”

后来,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村民积极学习种植新技术,充分发挥当地阳光充足、土地肥沃的优势,开始种植甘蔗、菠萝、咖啡等作物,经济收入有了一定改善。

 全力整治人居环境

近年来,随着现代化边境小康村的建设加速推进,下帮瓦村民小组的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村里开始谋划发展乡村旅游产业。“我们紧紧抓住国家脱贫攻坚政策帮扶的机遇,整合项目资金3000万余元,完成房屋‘穿衣戴帽’和村庄美化、亮化、硬化工程,同时保留了村庄的原始韵味,留住民族文化记忆和‘乡愁’,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基础。”王春梅说。

阳春三月,走进下帮瓦村民小组,在数十公里长的边境线上,在满眼翠绿的青山脚下,一个充满景颇族特色、鲜花盛开、干净整洁的小村庄呈现在眼前。

“我们村到处郁郁葱葱,生态植被较好,其实早些年并不是这样的。”王春梅回忆说,长期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方式,导致周边山体形成大面积“光头山”,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

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引导下,村民们主动放下锯子、斧头、砍刀和兽夹等赖以生存的“家当”,自觉投身于生态环境保护中。同时,为了提升人居环境,吸引游客前来旅游观光,下帮瓦村党支部坚持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提倡“建三园”,落实门前“三包”,开展“最美庭院”评比,大力整治鸡鸭乱跑、垃圾乱倒、房屋乱建等问题,倡导文明新风。经过一段时期的整治,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值得一提的是,下帮瓦村民小组还专门成立老年协会、护村队、妇女宣传队等组织,这些队伍在美化、绿化村庄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村中所有的竹篱笆、创意花盆等都是老年协会的老年人制作的,村里没花一分钱。”王春梅表示。

 发展绿色生态旅游

近年来,下帮瓦村民小组紧紧瞄准“中国犀鸟谷”门户、观鸟游客的必经之路和丰富多样的生物资源优势,用好“鸟资源”,做足“鸟文章”,发展游客接送、鸟导、鸟塘收费、食宿等服务,逐步形成一条完整的“观鸟”产业链。

“一名鸟导一天收入有300元;每个鸟塘一年有1~3万元的收益;每年10月至次年5月的观鸟旺季,每家客栈每天有500~1000元的收益。”雪梨村党总支书记胡培松说,下帮瓦村民小组、石梯村民小组打造出“生态观鸟”的名片,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赚到了观鸟钱,这是“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动实践。

“如今,包括下帮瓦村民小组在内的雪梨村村民都逐渐意识到,护鸟就是护住‘金饭碗’。实践证明,生态本身就是经济,保护生态就是发展生产力。”胡培松深有体会地说。随着游客不断增加,下帮瓦村民小组充分发挥党员的“双带”作用,王春梅带头开设农家乐,并带领党员群众加工竹笋、坚果、蜂蜜、鸡枞等农副产品。

“以前竹笋、蜂蜜、野生菌等都不值钱,现在却成了抢手货。”王春梅说,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销售方式,使下帮瓦村民小组成为整个雪梨村土特产商品交易集散地,让村民又多了一个增收的渠道。

本刊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何成全/文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下帮瓦村生态旅游富民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