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档案  >  正文

​洒戛竜党支部:点燃文山革命的星星之火

2023-05-22 15:20:13  来源:《云岭先锋》2023年第5期

1927年,在文山洒戛竜小学任教的李国栋,以教书为掩护、以学校为依托开展革命活动。他在学生中建立了云南最早的少年儿童团组织——洒戛竜劳动童子团,对童子团进行爱国家、爱劳动、勤奋学习的教育,并将革命道理编成通俗易懂的顺口溜、小故事讲给学生听,编成歌曲教学生唱。

李国栋用顺口溜形式来说明革命道理的歌谣,经过学生的口在洒戛竜农村的贫苦农民中广泛传播,通过学生加强同受苦农民的联系,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以下是其中一首顺口溜:

穷人苦、穷人苦,

衣烂无钱买布补,

肚饿无粮下锅煮。

不读书、不识字,

只为无钱来念书,

为哪样苦,

不怪穷人天生命就苦,

只怪吃人的官场豪绅和田主,

压迫穷人出税又交租。

要不苦,勤读书、多识字、学道理,

为穷苦人民争出路,

推翻官场,

杀尽豪绅和田主,

凡事都由穷人自己来做主。

——选自云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共产党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历史》

洒戛竜村。黄建国  摄

洒戛竜位于文山市西北部,与滇南重镇蒙自市相接,是一个多民族聚居区。90多年前革命先辈们在这里成立文山地区第一个党支部——洒戛竜党支部,在该党支部的领导下,先后组建了洒戛竜农民协会、小塘子游击队等,积极开展农运、学运等工作,点燃了文山革命的星星之火。

秘密开展革命活动

1927年,国民党反动派相继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白色恐怖笼罩全国,革命陷入低潮。8月7日,中共中央在湖北汉口召开中央紧急会议(即“八七会议”),会议确定了实行土地革命和武装起义的方针。中共云南地方组织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巩固蒙自等地工作的基础上,即刻把工作重心转移到具有一定群众基础的洒戛竜、小塘子等边远的广大农村地区。

洒戛竜地理位置重要,过去是云南通往越南、广西的必经之地。当时,驻扎在文山城里城外的大小军队多时超过1万人,在洒戛竜这个有300多户人家的小镇上,驻军多达500人,长年累月拉夫派马、征粮征税,还有地方兵匪及大大小小的地主、恶霸的任意盘剥,人民群众生活水深火热、饥寒交迫。这种矛盾尖锐对立情况,为开展革命活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客观条件。

早在1927年3月,在洒戛竜小学任教的李国栋回蒙自探亲时,经蒙自地方党组织负责人杜涛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随后受党组织派遣继续回到洒戛竜,以学校为依托,开展革命活动。李国栋以教书为掩护,到洒戛竜周围的乐西、大龙、乐竜等少数民族村寨,以家访的形式找少数民族群众谈心、拉家常,了解民族风俗,培养农民积极分子,与各族群众建立友谊。

1927年下半年,李国栋在学校建立全体学生参加的、云南最早的少年儿童团组织——洒戛竜劳动童子团,对学生进行革命教育,在青少年中营造浓烈的政治气氛、革命气氛。他以筹集经费为由,奔走于地方绅士、社会名流之间争取同情和资助。通过这些活动,加强了学校、教师与群众的联系,为在洒戛竜地区建立发展党的组织、创建工作据点打下了基础。

中共洒戛竜支部旧址。朱荣 摄

成立文山地区第一个党组织

1927年12月初,中共云南省特委书记王德三来到文山,在文山县城召开党员会议,要求将工作重心从城市转移到农村,在农村组织武装斗争。之后,文山县城的党员杨立人、颜亨璧转移到洒戛竜,与李国栋一起开展农运工作。

中共云南省临委及迤南区委为加强文山农村的工作,于12月下旬派党员严英武及一位姓周的同志带着《共产党宣言》《工农识字课本》等宣传书刊秘密来到洒戛竜。随即,他们召集在洒戛竜的党员李国栋、杨立人、颜亨璧开会,根据省临委的指示,成立了文山地区第一个党组织——中共洒戛竜支部,严英武任党支部书记,党支部成员有李国栋、杨立人、颜亨璧和姓周的同志。

洒戛竜党支部成立后,在洒戛竜小学内开办农民夜校,培养农运骨干。上课的党员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还向他们灌输革命道理,教唱进步歌曲。刚开始,报名参加夜校学习的只有10余人,但是党支部成员没有气馁,一如既往地在附近村寨宣传党的革命主张、政策,尤其是通过与百姓座谈、家访,帮他们解决一些实际生活问题,逐渐赢得了他们的信任。经过严英武等同志的不懈努力,参加夜校学习的人员达100余人。

引导文山地区革命活动

洒戛竜党支部通过这批农运骨干,深入到贫苦农民中发动、号召农民联合起来推翻军阀、田主,自己当家做主人,并于1928年1月23日成立洒戛竜农民协会,喊出“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军阀”的口号,赢得了当地百姓的大力支持。洒戛竜党支部领导下的洒戛竜农民协会,为云南最早的农民协会之一。

随着农民协会成员的增加,以及对少数民族进行反对封建思想和争取民族解放的宣传,党支部组建了云南省第一支少数民族武装游击队——小塘子游击队。1929年,在党支部的领导下,小塘子游击队逐渐发展壮大。为进一步扩大革命影响,在时机成熟的条件下,游击队成功击毙了老寨大地主李增辉,摧毁了国民党在洒戛竜一带的大地主营垒,动摇了国民党反动派在该地区的统治根基。

遗憾的是,1930年底,正当洒戛竜、小塘子地区革命不断发展的时候,中共云南省委遭到破坏,王德三等一批省委领导相继被捕就义。失去上级的领导、在文山工作的共产党员被迫离开文山,革命全面转入地下。革命虽然陷入低潮,但革命精神依然激励后来人不断前行。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文山各族人民经过艰苦卓绝的斗争,最终获得解放,迎来了发展的光明前景。

徐继平(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责任编辑:李敏

23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