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经验  >  正文

彝良县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纪实

2023-05-23 16:55:50  来源:云岭先锋网

彝良县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以“将军故里同心筑梦”为创建主题,以“三强三提、三兴三聚、三守三护、三抓三促、三重三化、三挖三谋”为抓手,打牢“六项基础”,擦亮“六色名片”,打造以点串线、以线连片、以片带面的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格局,走出了一条彰显时代要求的革命老区、边远山区创建之路。2022年12月,彝良县被命名为“第四批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

以“三强三提”为抓手打牢政治基础,擦亮全县“党建引领+示范创建”的“红色名片”

坚持将民族工作从政治上看、从政治上办,全面加强党对民族工作的领导。强学习提站位。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作为县乡党委、政府主要政治任务,作为党委(党组)理论学习重点内容,作为各级党校、行政学院培训必修课程,提升“四个与共”和“五个认同”认可度。强统筹提效率。把创建工作列入县委、县政府重点工作和重要议事日程,纳入全县国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县乡村分别组建工作专班,聚焦“两个纳入”,以实施“七大工程”“十进十促”为抓手,细化测评指标和考核细则,健全督查问效机制,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协作配合、社会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强保障提配置。配齐16个乡镇(街道)统战委员、民宗助理员,155个村(社区)配齐宗教干事(22个村为专职),将创建经费纳入财政预算并足额拨付,强化“人”“财”“物”一体保障,推动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格局全面构建、高效运行。

以“三兴三聚”为抓手打牢思想基础,擦亮全县“思想教育+示范创建”的“金色名片”

大力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红色文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建设。兴教育聚思想。广泛开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国情宣传教育,多形式深化“五史”教育,征订发放必读教材53816本,举办培训30期9130人次;所有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全部使用统编教材,全县顺利通过三类城市语言文字规范达标验收。兴文化聚认同。全县列入省市县非遗名录项目30个、非遗代表性传承人34名,建成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国家级1家、省级1家、市级3家,建成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国家级2个、省级1个,建成民族文化活动广场28个,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文化自信和对中华文化的认同;突出讲好罗炳辉将军、刘平楷烈士、时代英雄徐洪刚的故事,用红色文化浸润民族传统文化,让传统文化浸润时代人心。兴形象聚共识。突出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形象,打造了罗炳辉将军民族团结进步教育馆、发界乡愁记忆馆、彝良县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题大道、主题馆、主题口袋公园和系列“红石榴”品牌,提升各族群众对中华文化符号和中华民族形象知晓率,实现各族儿女人心归聚、精神相依。

以“三守三护”为抓手打牢发展基础,擦亮全县“经济发展+示范创建”的“绿色名片”

树立“三线意识”,在共担共建共享中推进各民族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守标线护民生。坚持“四个不摘”,强化动态监测和帮扶,25.63万脱贫群众稳定脱贫,守住了不发生返贫底线;大力发展天麻、竹子、花椒、肉牛等农业产业,2022年全县实现农业产业综合产值79.73亿元。深入挖掘人力资源红利,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和创业机会,2022年,全县32.27万劳动力实现就业26.79万,就业率83.01%,务工收入达73.65亿元。建成“县、乡、村”一体化管理和远程医疗信息系统建设,实现“常见病不出乡、大病不出县”。守红线护生态。推进“产、城、人”与生态一体的绿色融合发展,县城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率分别达100%、97.8%,全县空气优良率近三年稳定在100%,国家卫生县城高质量通过省级技术评估和全国爱卫办暗访,获评“2022年度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建成省级卫生乡镇14个、卫生村134个,建成省级文明单位14个、文明村镇3个、文明校园1个、文明家庭1户。守高线护发展。主动融入国家省市发展全局,围绕省委“3815”战略发展目标,坚定落实县委“1342”发展思路,积极推进脱贫致富示范区、工业转型发展示范区、全国优质天麻产业基地建设。全县已有24家企业通过“三品一标”认证,认证产品53个。2020至2022年,全县GDP年均增长率5.9%;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率2.6%;城乡人均可支配收入连续三年稳定增长,平均增幅分别为4.8%和8.2%。

以“三抓三促”为抓手打牢社会基础,擦亮全县“互嵌融合+示范创建”的“彩色名片”

坚持增进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异性这一民族工作重要原则,强化“融”的导向,书写“交”的文章。抓嵌入促融通。实施各民族互嵌入式发展计划,制定彝良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纲要,全面开展实用性村庄规划编制,构建“一张图”交互平台,建立流动人口管理对接机制,全面加强“一站式”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推动各民族在空间、文化、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全方位嵌入;推动构建互嵌式社区环境,以发界安置点团结社区为中心辐射带动全县易迁安置点开展创建联盟,打造一批有深度有广度的“红石榴”社区,促进5.1万名各族搬迁群众在社区大家庭和谐共生。抓文旅促融合。实施旅游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计划,投入4.6亿元集中打造小草坝景区等旅游景点,小草坝景区2021年获评国家3A级旅游景区,并获国家森林康养基地试点建设。探索实施“党支部+村集体公司+合作社+‘乡村CEO’团队+村民”的经营模式,建成一批农文旅融合的乡村示范点。2022年,全县旅游接待总人次375.25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36.52亿元。抓交流促融情。全面实施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开展“自强夏令营”、交流学习培训及各类团结联谊互动活动,举办各类主题活动和民俗节日活动,让参与活动的过程成为各民族相知、相亲、相惜和相互尊重、相互借鉴、相互包容的过程,推动各族群众共生共乐。

以“三重三化”为抓手打牢治理基础,擦亮全县“社会治理+示范创建”的“暖色名片”

加强法治建设,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合法权益。重法治化风险。及时调整、清理和废止与民族工作不相适应的法律法规和政策文件;常态化开展“法律六进+N”法治宣传活动,县级领导带头落实包案化解和“三到位一处理”等工作制度,三年来实现涉民族因素案事件“零上访”。重管理化纠纷。全县155个村(社区)将民族事务纳入村规民约、纳入社会治理体系,引导村民自我管理。探索实施“11555”基层治理模式,县乡村组四级网格统一编码,形成2794个网格,将人、地、物、事、情、组织等全部纳入网格中,营造各民族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治理格局。投入1391万元,完成全县平安城市监控、车辆抓拍系统、人脸识别系统等建设。重排查化隐患。定期开展拉网式排查,做好信息收集、研判、处置和上报等工作,党员干部对影响民族团结的现象主动发声亮剑。坚持宗教中国化方向,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对宗教堂点、寺庙登记造册,落实领导挂联、定期走访,确保全县宗教和顺、民族和睦、社会和谐。

以“三挖三谋”为抓手打牢创新基础,擦亮全县“实践创新+示范创建”的“亮色名片”

立足实际取长补短、外借“东风”,推动创建出新出彩出色。挖短板谋出新。面对教育发展困惑破困局开新局,引进四川天立学校落地办学,与云南民族大学附属中学合作办学,新建的新城中学委托云南民大附中全权管理,让全县各族学子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立足乡村振兴示范引领瓶颈,打造“云中苗寨”“秘境宝藏”“红色阿都”等乡村振兴示范点,引领带动各民族建设美丽乡村。挖资源谋出彩。利用全县易地搬迁安置社区、中小学校、活动广场和公园等资源,分类开展创建联盟,打造红“石榴社区”“红石榴林”和“红石榴街区”,全面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充分挖掘县内资源、引进资源和帮扶资源作用,通过自助、互助、他助“三力齐发”推进各族青少年交流计划实现跨区域、全方位、多样化发展,促进各族青少年相互理解尊重、相互欣赏包容、相互学习帮助。挖优势谋出色。依托“将军故里”这一名片,全县确立了“将军故里 同心筑梦”创建主题,紧紧围绕创建主题打造“十进十促”点位及开展各类活动,形成了主旨鲜明、结构清晰、体系完整、内容丰富的创建格局;依托“世界天麻原产地”名片,大力培育“4+N”产业,助力各族群众共同走向社会主义现代化。

李安林(彝良县委统战部)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