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经验  >  正文

芒团:古代造纸的“活化石”

2023-07-19 17:50:43  来源:云岭先锋网

造纸,是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之一,距今已有上千年的历史……芒团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东汉蔡伦造纸的完整工序,至今已有600多年历史,堪称中国古代造纸术的“活化石”。

走进耿马县芒团自然村可以看到一栋栋新式傣楼整齐排列,院子里和村道旁随处可见制作器具和正在晾晒的薄纸。为传承好、赓续好这最完整的手工造纸技术,芒团自然村主动担负起传承使命,以六百年如一日的匠心精神代代相传。

“在我10多岁时,最喜欢看奶奶造纸,她造的纸闻名十里八乡。”艾叶回忆说。艾叶是傣家家族造纸第九代传承人,是“临沧市创业创新百名大师”,也是造纸者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从2006年5月开始她便跟随奶奶学习造纸。手工造纸有5步流程11道工序,步骤繁琐且耗时较长,十分考验人的体力和毅力,但这并没有让她退缩。

选料、浸泡、拌灰、蒸煮、洗涤、捣浆、浇纸、揭纸……每一工序都是纯手工打造,历经数个小时,在如今科技迅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傣族造纸技艺传承人仍然坚持纯手工制作纸张,默默坚守着这一古老的手工技艺,如今的芒团与手工造纸术早已水乳交融,密不可分,中国造纸术的“活化石”在传承人的指尖跳跃流转,诉说着只属于中国的造纸故事。

“造纸原料为桑科植物构树皮(楮皮),傣语为‘埋沙’。造纸工具简单,除一口铁锅外全都是竹木器具辅以石块,其中浇纸用的竹帘是用自制土布和竹片制成。”艾叶介绍说。

据史料记载,这项工艺是在中国传统造纸术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的,鉴于构皮纸具有坚韧洁白、柔润光滑、久存不陈、力撕不破、防腐防蛀等优点,过去多被官府用来颁布告示或书写公文、任职文书,也常被寺庙用来抄写经文,傣族民间祭祀时用来扎牛、扎马或裱大象、裱马鹿等。

伴随着现代文明进程,为了让古老的技艺焕发新颜,改变以往单一的消费群体和思路,传承人结合广大消费者的喜好,在白棉纸中加入芒团特有的花、草等元素,这项独特的傣家传统工艺被逐渐渗入艺术审美元素,绘入无与伦比的傣文化特质,制成笔记本、台灯、挎包等现代生态工艺品,不仅在周边地区十分畅销,还远销缅甸、泰国等东亚国家。

传承人艾叶还成立了临沧孟定芒团傣影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吸收造纸户为公司员工,一路摸索经营,拓宽白棉纸销路。现如今,白棉纸远销国内外,用于经文抄写、银行纸币捆扎、冰岛茶叶包装、写字作画等等,大大增加了造纸户的收入。

但是发展之中,自然少不了难题的阻碍。为破解白棉纸“布局分散、品质不一、质量参差”等问题,芒团自然村党支部积极发挥引领作用,引导芒团建立“芒团手工造纸文化产业合作社”,创建了种苗、农资、技术、管理、服务“五大保障”体系,采取统一工艺、统一规格、统一质量、统一价格、统一销售“五个统一”模式,让白棉纸年产量由2012年的80万张增加到2022年390万张,收入更是高达780万元,人均增收近9000元,切实做强做大芒团白棉纸品牌,促进了群众增收。

为持续传承傣族造纸手工技艺,芒团自然村通过以老带新,艾叶以“临沧市创业创新百名大师”的身份依托现有的造纸文化广场、手工造纸传习馆和展示室,外加党员活动室、村史馆、非遗馆等乡村振兴教育基地定期举办产业技能、手工造纸经验交流活动,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培养,年内已举办传承人经验交流10场次受众200余人次,有效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现已培养出非物质文化遗产国家级传承人1人(玉勐嘎)、省级1人(引弄)、市级1人(艾叶)。

600年的延续传承,手工造纸成为了芒团的一种日常生活方式、承载着芒团傣族的精神追求,积淀成为厚重的民族文化;600年的执着坚守,手工造纸技艺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手工纸在“纸”的范畴上进一步升华,纸产品被赋予历史传承、文化艺术、生态环保等丰富的价值内涵。

在芒团,构树绿荫参天,在清风中婆娑作响,有小孩和老人在树下打盹纳凉,妇女在院内捣浆造纸,好一片和谐的景象。时间就像一束光,穿过千百年的悠长隧道,穿过每一个人的肌体,造纸技艺就如绕村而过的潺潺溪水一样,流转在一代又一代芒团人的血脉中,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芒团手工造纸技艺也在新一代传承人手里散发出了新的活力……

钱琪颖 李维菊(耿马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芒团古代造纸活化石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