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乡村振兴  >  正文

大庙村 白茶产业强村富民

2023-07-26 17:49:29  来源:《致富天地》2023年07期

近年来,云南省镇雄县罗坎镇大庙村因地制宜发展白茶产业,在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村级集体经济得以不断壮大。目前,全村白茶种植面积达1万余亩,建成投用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和一条年产200吨茶叶的全自动生产线,并注册“坤农白茶”商标。2022年,大庙村茶叶销售收入达1400万元,并于2023年入选第十二批全国“一村一品”示范村镇名单。

茶农采摘茶叶

引回能人带动发展

“开门见山、出门是坎”,是大庙村的真实写照。这里山高坡陡,土地产出不高,过去村民收入主要依靠种植玉米、油菜等传统作物,人均年收入不足千元。面对如此困境,村内青壮年劳动力大多外出务工,村子“空心化”问题日益突出。

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面对发展难题,大庙村党总支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通过深入研究、试种对比,决定立足当地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年温差小、昼夜温差大和无霜期长等优势,发展白茶产业。

“发展产业需要能人带动。”大庙村“两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最终,在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大庙村通过人才回引的方式,邀请长期在外打拼并具备一定经济实力的鲁绍坤回乡带领村民发展白茶产业。

2016年,鲁绍坤在大庙村牵头成立镇雄坤农白茶业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并开始试种白茶。“虽说专家论证表示,我们这里的气候、土质等条件非常适合种植白茶,但是种出的茶叶品质、口感等是否能比得上浙江安吉白茶,我心里没底。”鲁绍坤表示,他先试种了630亩。

2018年,第一批白茶刚生产出来,鲁绍坤就迫不及待地将样品送到浙江安吉白茶检测机构进行检测。“没想到我们生产的白茶品质比安吉白茶要好。”鲁绍坤说,这更加坚定了他推广种植白茶的信心。

规模种植产值翻番

随着试种成功,合作社开始采取统一品种、统一培训、统一管理、统一加工、统一销售的方式,动员群众大面积种植白茶。

“为规模化种植白茶,在土地流转过程中,村党总支发挥了桥梁作用。”罗坎镇党委副书记付春苹说,为统一群众思想,争取群众支持,发动群众参与,村党总支反复召开群众会、院坝会,动员群众自愿将土地流转出来、积极参与白茶基地建设和田间管理。

在大家的努力下,合作社一次性支付前3年的土地流转费近200万元和田间管理费900万元,给群众吃下了“定心丸”。同时,合作社还采取“党组织+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将因劳动力外出务工而闲置的土地租过来盘活利用。

经过几年发展,目前合作社的白茶种植面积达9628亩,其中大庙村6628亩,吸纳大庙、罗关等村(社区)1305户5775人加入合作社。此外,合作社还建成投用加工厂房3000平方米和年产200吨茶叶的全自动生产线一条,并完成绿色、有机产品认证和商标注册。

“2019年,合作社茶叶加工产值达168万元;2022年,合作社白茶产量达15吨,产值1500万元。”鲁绍坤表示。

基地务工实现增收

走进大庙村白茶种植基地,放眼望去,漫山的茶树郁郁葱葱,犹如一片绿色的海洋,让人心旷神怡。采茶群众腰挎竹篓,穿梭于茶树间。

“我们天亮就上山,已经采茶10多天,每天的采茶收入有200元左右。”村民骆叶会说,从5年前茶园建设开始,她就一直在茶叶种植基地务工,让和她一样留守在家的妇女们多了一份收入。  

“在家门口就能赚钱,这在以前是想不到的。”年逾七旬的村民黄训云高兴地说。黄训云的儿子儿媳都在外务工,这几年他和老伴一直在合作社基地采茶,每天有200多元的收入。“土地流转费和采茶费两项收入,每年有两三万元,而且活计还轻松。”黄训云说。

目前,采茶已成为合作社茶叶种植基地周边村民就业增收的途径之一。同时,白茶产业还助力当地村级集体经济连续两年创收30万元以上。如今的大庙村,茶园生机盎然,处处绿水青山,村民们高兴地说:“‘小白茶’发出了‘致富芽’,让大家找到了致富路。”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邹 鹏/图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大庙村白茶产业富民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