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正文

王希玉:零下40度,坐在战友脚上互相取暖

2023-08-10 15:02:25  来源: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70年前,《朝鲜停战协定》签署,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

70年后,我们将陆续发布《红色档案·抗美援朝云南记忆》系列微视频。

听志愿军老兵讲述那段亲身经历,用镜头致敬“最可爱的人”。

抗美援朝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抗美援朝精神因传承而不灭。


73年过去,王希玉仍时常想起那场发生在异国他乡的残酷战争,和那个“最寒冷的冬天”。今年91岁的他不用助听器、不戴老花眼镜,记忆力好,讲话掷地有声。他取出珍藏的戎装照,讲述了他在抗美援朝战场上的经历。那些在战场上的日日夜夜,是他一生中最难以忘怀的经历。

王希玉讲述抗美援朝往事(郝亚鑫 摄)

天寒地冻艰难行军

抗美援朝战争开始后,王希玉作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特务团二营四连的一名战士,于1950年10月跟随部队渡过鸭绿江,进入朝鲜。行军一周后,战士们抵达前线阵地咸兴。为对抗敌军的坦克,王希玉和战友们需要在雪地里挖建防御工事。

天上下着大雪,气温降至零下40多度。冒着凛冽的寒风,战士们一边躲避敌军的轮番空袭,一边开始作业。突然,王希玉不慎踩滑,坠入雪沟,战友们赶紧将其救起。气温越来越低,王希玉对副班长姜再连说:“脚太冷了,怎么办?”于是,二人轮流坐在对方脚上,以此取暖。就这样,坐了快2个小时,身上覆盖起厚厚一层积雪。直到部队转移在即,王希玉把脚拉出来一看,因天寒地冻,加上此前跌落雪沟造成的伤势,脚趾变成了紫红色,肿得像一个土豆。“当时,脚冻得几乎没知觉。我想起包里还背着一双鞋,就把鞋的左右脚对调,塞了点棉花进去,穿上继续行军。”王希玉说。

王希玉1953年留影(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行军途中,积雪有一尺多深,一脚踩下去能没过膝盖。敌军飞机来袭;先是一阵机枪扫射,各种炮弹、炸药包和燃烧弹如雨点般从空中落下……为了躲避敌机轰炸,王希玉和战友们昼伏夜行,傍晚出发,凌晨就地宿营。当时,行军走的都是险峻的山路,脚陷在雪地里,冻得毫无知觉。王希玉心里只想着一件事——不要掉队。战士们随身携带的物资较多,有武器弹药,还有粮食补给,为便于行军,很多战士将衣服里的棉花抽出来,穿着单衣跋山涉水,一旦停下,就能感到刺骨的寒冷。

不拿百姓一针一线

除了寒冷,志愿军战士还要面对饥饿的威胁,连续数日吃不上饭的情况并不鲜见。“那个时候,我们只能吃炒面,但水壶也被冻上了。吃炒面得有水啊,不然咽不下去,怎么办呢?就抓一把雪混着吃。”王希玉所说的炒面,是把小麦、大豆、高粱、玉米等杂粮磨成粉作为原料,加盐炒熟,和着水吃。战争初期,敌军掌握制空权,肆无忌惮地狂轰滥炸。哪里生火冒出炊烟,敌机立刻飞过来投弹,因此,连吃上热饭都成了一种奢望。由于补给不足,不少战士患上了夜盲症。

志愿军冒着敌机的轮番空袭,一路朝东南方向挺进。为探明敌军铺设的地雷区和火力部署,王希玉临危受命,和副班长姜再连、战友魏宽太组成三人行动小组,先于主力部队到前方进行侦察。当时的军大衣里层是白色,翻过来穿能起到伪装作用。三人发现夜间道路上到处都是罐头盒子,怀疑附近有敌军埋藏的地雷,便决定火力侦察,躲在战壕里开枪。敌军听到枪声后,开火反击,还开来4辆坦克。三人决定撤退回连部汇报敌情,然而快到天明时,敌机又开始轰炸。

“整个村庄里猪也叫、牛也叫,成了一片火海。”王希玉突破火力封锁,返回连部向连长汇报敌情。随后,他和战友们撤离到山沟里,躲在一个朝鲜居民的苹果窖里。窖里堆满了香喷喷的苹果,王希玉和战友们躲了三天,饿得直咽口水,却一口也没吃。“志愿军严格遵守‘三大纪律八项注意’,朝鲜百姓特别信赖志愿军,这是抗美援朝战争取得胜利的重要原因。”王希玉说。

王希玉荣获1951年抗美援朝纪念章(云南省档案馆馆藏)

不打败敌人不回去

“他们的飞机太多了,我每天都听见飞机响。我心里只想着一件事:打!打不败敌人不回去。”

一次作战胜利后,正当王希玉所在连队准备撤离战场时,却遭遇敌军突袭。山上山下,枪炮声震耳欲聋,到处是一片火海,黑烟冲天。敌军的排炮不断袭来,炮弹在身旁的阵地爆炸,弹片横飞。“我们连队原有180人,最后,阵地上算上炊事员,只剩下35名战士,其他人都牺牲了。”飞溅的弹片让王希玉腰部受伤,他不得不回国,到大连接受治疗。在王希玉看来,在这场战役中,能活着回来已经算捡了一条命。在国内治疗半年后,王希玉又重返战场。

血与火的洗礼,给王希玉留下了永远无法磨灭的印记,“听党的话,跟党走,党怎么指挥我们怎么干,我们有决心战胜敌人,越打越勇敢。”回忆起那段光荣的岁月,他仍初心不改。

个人简介:

王希玉,男,汉族,中共党员,1932年6月出生,山东潍坊人。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时任中国人民志愿军第二十七军特务团二营四连战士,荣获三等功等。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袁海毅 王璐 郝亚鑫

通讯员:曾燕 李伟 周鑫

责任编辑:王璐

34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