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论坛  >  正文

主题教育学思践悟(二)

2024-01-15 10:10:38  来源:《云岭先锋》2024年第1期

当前,第二批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正深入开展,聚焦如何高质量开展好第二批主题教育,切实把主题教育成效转化为推动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动实践,本刊推出系列专题评论。

践行“四下基层” 永葆为民初心

李德健

“四下基层”是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工作期间大力倡导并身体力行的工作方法和工作制度,即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下基层,调查研究下基层,信访接待下基层,现场办公下基层。党员干部要认真践行“四下基层”,永葆为民初心,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以优良作风推动主题教育见行见效。

宣传宣讲下基层,凝聚共识鼓干劲。党员干部要站稳人民立场,找准政策宣传的出发点、落脚点,让群众听得懂、能领会、可落实。要创新政策宣传的方式方法,灵活运用群众会、院坝会、围炉夜话等形式,将创新性的理论变成接地气的语言,真正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党的二十大精神,以及党中央的各项方针政策讲清楚讲透彻,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调查研究下基层,问计问需听民意。党员干部要善于“解剖麻雀”,从调查研究获得的海量资料中把问题找准、把对策提实,推动解决改革难点、发展堵点、民生痛点问题。要把调查研究作为推进工作的基本方法,坚持眼睛向下、脚步向下、身子向下,深入问题和矛盾最突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群众诉求最迫切的地方,倾听群众呼声、收集群众意见、回应群众关切,真正摸清社情民意。

接访群众下基层,身入心至解民忧。信访工作是党和政府联系群众的桥梁,是直接了解民情、体察民意、化解矛盾的窗口。党员干部要树立“人民信访为人民”的工作理念,用心倾听群众呼声,积极回应群众关切,不遗余力解决群众困难,真正把“信访清单”变成“满意清单”,全力做好送上门的群众工作。要秉承“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为民情怀,变“群众上访”为“干部下访”,紧盯上学、看病、居住、就业等民生问题,采取定点接访、重点约访、带案下访、专题回访等方式,从源头解决群众诉求问题。

现场办公下基层,一线解题暖民心。“现场办公下基层”下到的是基层、抵达的是民心,不仅拉近了机关与基层、干部与群众的距离,也是解民忧、惠民生的重要体现。党员干部要把“现场办公下基层”作为落实工作、为民办事的有力抓手,大力推行“一线工作法”,真正做到发现问题在一线、化解矛盾在一线、工作落实在一线,推动党员干部定期到基层,面对面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要把服务发展、服务民生的实际成效作为检验主题教育成果的重要标尺,大力倡导“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优良作风,变“会场端坐”为“直奔基层”,变“被动服务”为“主动上门”,坚持问题不解决不松劲、解决不彻底不放手、群众不认可不罢休,全力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

“四下基层”是密切联系群众、走好新时代党的群众路线的重要法宝,党员干部要弘扬“四下基层”优良作风,用脚步体察民情、用真心感悟民心、用实干破解难题,让群众切实感受到主题教育带来的新气象、新变化。


检视整改清单不能拼凑

申正勇

在开展第二批主题教育中,有部分单位在检视整改时,将一些无关痛痒、鸡毛蒜皮的问题列入整改清单。这种避重就轻、拼凑问题的做法,须及时纠正。

应该提高政治站位,认真查找班子和个人在贯彻党中央决策部署和省委工作安排,在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在履职尽责等方面存在的根本性、关键性、重要性问题。认真梳理调研发现的问题、发展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以及巡视巡察、审计监督发现的问题,逐个列出问题清单,从政治、思想、能力、作风、纪律等方面一针见血、直击要害,从根子上找原因和差距。

检视整改问题不能走过场,不能有蒙混过关的思想,更不能有简单拼凑的做法,既要考虑所查找问题的深度和代表性,也要考虑解决问题的质量和效果。对查摆出来的问题,要逐项制定整改措施,能改的马上改,一时解决不了的,要实事求是,尊重事物发展规律,因地制宜明确具体措施、整改时限、责任分工、常抓不懈、一抓到底。对于“表现在基层、根子在上面”的难点问题,以及靠基层自身力量难以解决的问题,要据实上报,形成“上下联动整改清单”,上下配合推动问题解决。用解决问题的实效和推动发展的成效,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


为民办实事切勿“注水”

陈绍瑞

为民办实事,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是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的重要内容。当下,随着第二批主题教育深入开展,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聚焦就业、教育、医疗等民生领域,围绕乡村振兴、基层治理、项目推进等工作重点,听民意、访民情、解民忧,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基层一线,推动民生事项落实,获得群众的点赞。然而,部分党员干部在为民办实事时,也存在“心急想吃热豆腐”“过度包装”等情形,对群众所思所盼研究不深、落实不细,“眼睛向上看、脚掌不着地”,想当然地制订为民办实事计划,只注重部门所能,而非群众所需,使为民办事成效打折扣,产生“注水”现象。

笔者认为,要了解民意、顺应民心、汇聚民智,挤干为民办实事工作推进过程中的“水分”。

一要挤干调查研究的“水分”。调查研究不能搞“观景式”调研,明明事情解决得差不多了,还煞有其事地搭棚彩排,一切就绪只待东风;也不能搞“闪电式”调研,还未了解掌握基本情况就急于制定方案、划分责任、倒排工期……要在深入一线、化解矛盾的基础上推动民生项目落地。

二要挤干工作措施的“水分”。“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能为了显示工作措施手段多元化,无论是否管用和适合,先按套路程序走一遍,等发现走不通的时候,再换另一套方案,这样不仅劳民伤财,还会挫伤群众的积极性。要结合问题产生原因和群众关切,有针对性地制定具体可行的解决措施,不能总想着找先例、看样本,借助老经验解决所有新问题,凡事都想着依葫芦画瓢,最终忙活了一阵子,问题依然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要挤干宣传推介的“水分”。不能为了体现成效、营造氛围,过分夸大具体民生事项取得的成就,甚至项目未结宣传先行,让群众产生心理落差。要透过问题表象深入剖析问题实质,从解决小问题入手,推动大问题研究;从个案问题分析,取得一类问题突破,既注重解决当下,又充分考虑长远,杜绝“半拉子工程”。在宣传推介经验做法的时候要言之有物,不添枝加叶、浓妆艳抹,去掉“滤镜”,保持“素颜”,让群众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变化。


责任编辑:李敏

23
相关热词搜索: 主题教育学思践悟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