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经验做法 > 正文

让乡村有“根”可寻

2024-04-17 17:26:32  来源:云岭先锋网

2023年12月19日,我被单位派驻到大姚县石羊镇拉乍么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员。刚到拉乍么村不久,村委会书记李强同志便带领我上了“驻村第一课”——参观拉乍么村村史馆。“省委党校老师来了以后,帮助了我们很多,为村里和村民办了很多好事、实事。特别是为我们打造的村史馆,成了我们村的靓丽名片。我们很高兴,我们感谢党和政府,感谢工作队的帮助。”拉乍么村村史馆讲解员紫丽同志在讲解中说到。

“我们可以为村里打造一座村史馆”

《“十四五”文化发展规划》中明确强调:“加强农耕文化保护传承,支持建设村史馆,修编村史、村志,开展村情教育。”村史馆浓缩着一个村庄的过往,记录着一个村庄的现在,寄托着一个村庄的未来。

拉乍么村是一个彝汉混居的村庄,山水环绕、风景秀丽、民风朴实,特别是在脱贫后,村民生活水平和村容村貌发生了巨大改变。蜿蜒曲折的进村路从过去的泥泞土路硬化成了水泥路,成为村民致富奔小康的康庄大道;纵横起伏的青山种满了核桃和板栗树,成了村民致富增收的金山银山。尽管村里的大部分年轻人在外务工或定居,但每年春节前都会返回老家过年,唤起乡愁记忆。建设村史馆不仅能保护和开发利用村落历史文化资源、涵养文明乡风、留住乡愁记忆,让村民有“根”可寻,而且能成为宣传展示村情村貌的公共文化服务场所,更是让村民牢记脱贫不忘党恩和为乡村振兴“凝心聚魂”的一项重要举措。

为此,我们省委党校驻拉乍么村第一届乡村振兴工作队提出了“我们可以为村里打造一座村史馆”的想法。想法一经提出,便得到了村两委的高度赞同。当得知要建村史馆,村民们积极参与,自发地为村史馆的建设建言献策。村民李平安直接到村里问:“有没有需要出力的地方,我可以来免费干活。”

“我们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把村史馆建好”

得到村干部和村民的支持后,我们驻村工作队积极有序地投入到了村史馆的打造实施工作之中,“一定要全力以赴地把村史馆建好”成为我们的共同目标。

首先,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做到论从史出。我们紧紧抓住村史馆应该姓“史”的特性,以县志和档案馆资料为依据,实事求是地梳理拉乍么村的发展历史。同时,我们多次邀请老党员、老干部、村内知情人士等召开研讨会。努力做到既要反映出拉乍么村的历史特征、文化传承、典型事件和人物等方面内容,又要展现在党的领导下拉乍么村的发展变化,特别是全面脱贫后的变化成果。

其次,我们坚持“村史馆源于百姓,服务于百姓”原则。村史馆既是社会发展、时代变迁的见证,更是后人了解村史、寻根溯源的场所。一方面,我们立足村情实际,通过挖掘村史,全面反映拉乍么人民群众的创业历程,激发人民群众对建设美好拉乍么的使命感。另一方面,集村民之智,着眼群众需求,在提升乡村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上下足功夫,让村史馆成为留住乡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传承文化的重要场所,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强大正能量。

“我们是全镇第一个有村史馆的村”

村史馆建成后,村委会书记李强同志自豪地说:“我们是全镇第一个有村史馆的村!”走进拉乍么村村史馆,最先映入眼帘的便是“拉乍么人民心向党”的八个大字,它生动地诠释着拉乍么人民“不忘党恩、永远跟党走”的情怀和决心。

拉乍么村村史馆,面积虽然不大,但每一部分都经过精心设计,浓缩着拉乍么村村民过去生产生活的记忆,展示着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变成美丽乡村的蜕变历程。村史馆分前言、党的光辉历程、铭记村史留住乡愁、党员引领凝聚群众、好日子是奋斗出来的、党建引领乡村振兴、拉乍么村大事记、结束语等八个篇章。通过文字叙述、照片对比的形式,图文并茂地反映拉乍么村的历史文化与发展情况,展示了全村干部群众在党的带领下的奋斗历程与光荣成果。常年在外务工的村民李金在今年春节返乡参观完村史馆激动地说:“村史馆浓缩了拉乍么的发展变迁,唤起了我们在外游子对家乡的热爱和对故土文化的情感认同,让我更加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怎样“用活”村史馆同样需要做足文章。我们商量决定将村史馆与村民服务中心、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农家书屋的功能整合为一体,聘请熟悉村史的村民为讲解员,积极发挥我们党校教师的自身优势,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举办村史专题展览、理论政策宣讲等活动,主动承担起乡村公共文化服务职能,充分发挥村史馆“资政、存史、育人”作用。如今的拉乍么村是石羊镇生态宜居的魅力乡村,村史馆里装满了拉乍么的故事、乡情和历史,为村民们留住了乡愁记忆,让大家无论离家多远,都有“根”可寻,有历史可回望。同时,在增强村民文化自信、促进乡村文化振兴中起到了积极作用。

赵文能(拉乍么村驻村工作队员 )

驻村工作队员

谢兴龙 赵文能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云南行政学院)

驻村地点及村情:

大姚县石羊镇拉乍么村。全村辖15个自然村,13个村民小组,长期居住农户272户,共计1006人。建档立卡贫困户49户188人,已于2019年全部脱贫摘帽。居住着汉族、彝族两个民族,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56%。主要产业:种植烤烟、核桃、板栗、花椒、贡菜等经济作物,养殖生猪、黑山羊、黄牛等。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相关热词搜索: 乡村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