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时评 > 正文

说话“接地气”方能“心连心”

2024-05-29 07:57:11  来源:云岭先锋网

年轻干部初入基层,有冲劲、有闯劲,但缺乏基层工作经验,在和群众打交道时往往陷入“不会说话”,“说不进去”的尴尬境地。年轻干部要想在基层这片“主战场”落地扎根、快速成长,就要当好“三大员”,说老百姓听得懂、愿意听、信得过的话,用“接地气”的语言和群众“心连心,肩并肩”。

当好方言土语的“研究员”,说让群众“听得懂”的话。现在一些年轻干部平时讲话“滔滔不绝”,直面群众时却“结结巴巴”,说不上几句话就“卡壳”,究其原因,是干部与群众之间缺乏共同语言,产生了隔阂。“话须通俗方传远,语必关风始动人。”农村方言十里不同音,基层干部做好群众工作的第一步便是要过语言关,要以“小学生”的学习姿态贴近群众,主动开口向能者请教,向智者问策,用心做好当地文化习俗“功课”,学会说一口接地气、符合地方实际、群众耳熟能详的“方言土语”,要常和群众同在一张桌子同唠一个家常,用群众听得懂、乐于听的“土话”感染群众、凝聚群众,打开群众的“话匣子”,走进群众心窝子,才能从“外来干部”变成“串得了门、唠得了嗑、吃得了饭”的群众贴心人。

当好社情民意的“调查员”,说让群众“愿意听”的话。当下,不少年轻干部“宅”在办公室,怀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看客心态,即使“走近”群众却“走不进”群众,“面对面”却很难“心贴心”,端着架子只会无话可说,放下架子才可以无话不说。基层干部“会说”才是融入当地的最佳方式,要培养共情能力,积累“聊家常”的“素材”,聊那些能够引起百姓共鸣共振共情的话题,主动嘘寒问暖,关心百姓“家长里短”,还要把群众当亲人,以真心换民心,多到群众家中坐一坐,多到田间地头转一转,不摆“官架子”、不做“高姿态”,切身体会人民群众的甘与苦,才能真正拉近与群众的距离,找到打开百姓心门的“金钥匙”。

当好政策法规的“解读员”,说让群众“信得过”的话。不要照本宣科、生搬硬套,要和群众“有话可说”。只有“肚里有货”才能言之有物,才会在交流互动中不断创造新的话题,要涵养较高的政策理论水平,加强法律法规、政策业务的学习,做到“一口清”,要摈弃书生气、文件腔,多说地方话、实在话,将晦涩难懂的“书面语”翻译为群众听得懂的“本地话”,将深刻的道理反复嚼碎消化吸收后再讲出来,要主动和老百姓聊就业、就学、就医等这些关乎切身利益的事,从群众的反映中了解政策落实情况,针对群众的急难愁盼问题,通过“聊家常”的方式解疑释惑,真正把党的理论政策讲到群众心坎上。

祝赵明(福贡县委组织部)


责任编辑:王璐

34
相关热词搜索: 当好方言群众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