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委和省委组织部 > 正文

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发布会讲述云南砥砺奋进新故事

2024-06-02 07:03:32  来源:云南网

原标题:讲述彩云之南砥砺奋进新故事——聚焦国新办“推动高质量发展”新闻发布会云南专场

5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在北京举行“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云南专场。记者 黄兴能 摄

  新时代的云南,给人们什么样的印象?

  是美丽云南:这里是美丽中国的剪影,也是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缩影,“彩云之南”、“七彩云南”是这片土地的诗意美称。

  是奋进云南:经济总量从2012年的1.1万亿元增加到2023年的3万亿元,发展质量持续提升,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是开放云南:作为我国连接南亚、东南亚和环印度洋地区的大通道,云南始终以开放的姿态,当好融通中外的桥梁纽带。

  5月31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推动高质量发展”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云南专场在北京举行。省委副书记、省长王予波与省政府党组副书记王显刚、副省长刘勇,围绕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介绍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讲述新时代以来云南各族人民砥砺奋进的生动故事,分享“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

牢记殷殷嘱托

走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之路

  产业强,才能省强民富。

  2021年至2023年,云南全省产业投资年均增长21%、工业投资年均增长20.4%,产业投资占全部投资的一半以上;2023年,全省电力装机突破1.3亿千瓦,绿色能源装机占比近90%,30多年来西电东送电量超1.5万亿千瓦时、居全国第一——

  从发布的一组组翔实数据中不难看出,云南特色优势产业不断壮大,转型升级步伐稳健,高质量发展成色十足,为服务全国大局作出了积极贡献。

  取得喜人成绩的源动力是什么?王予波在主题发布中指出:“我们牢牢把握高质量发展这个首要任务,坚持一切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大胆地干、一切不符合新发展理念的都坚决不干,加快建设符合省情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云南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把发展特色优势产业作为主攻方向,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全力打造全国重要的清洁能源基地、国家战略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高原特色现代生态农业基地、金字招牌的世界旅游目的地。

保山市隆阳区光伏项目

  思路清晰,答卷亮眼。

  巩固提升能源、有色等传统产业。云南加快建设绿色能源强省,提升有色金属资源保障能力和精深加工能力。2023年绿色能源装机比重、绿电发电量比重分别比全国高38、55个百分点,铜、锡等十种有色金属产量均居全国前列。

  培育壮大绿色铝、硅光伏、新能源电池产业“新三样”。云南聚力打造“中国绿色铝谷”“光伏之都”“中国新能源电池产业重要基地”。绿色铝产能从2017年的168万吨增加到633万吨,硅光伏产业增加值连续22个月保持25%以上增长,新能源电池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突破发展。

  立足特色资源,云南做专做精生物医药、新材料、先进装备制造产业。2023年疫苗批签发量居全国前列,铟、铂、锗、钛等产业在全球都有较大影响力,高端电力设备、机械设备、数控机床等产业基础扎实。

  抓住“由大到强”的重要关口,云南做优做强高原特色农业、文化旅游、现代物流产业。2023年,云南农业重点产业全产业链产值已经达2.5万亿元,农业投资规模连续2年保持在全国前列,旅游总收入达1.44万亿元,现代物流业总收入达8520亿元。

  营商“软环境”是高质量发展的“硬支撑”。在云南投资兴业,不仅能享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还能共享“有一种叫云南的机遇”。“发展最好的时候就是现在,发展最好的地方就是脚下,发展最好的环境就是自己。”发布会上,王显刚介绍了云南省政府倡导的这三句话,引起了不少记者的兴趣。

  近年来,云南制定实施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三年行动和经营主体倍增计划,不断擦亮“效率、服务、诚信”品牌,经营主体满意度持续提升。

云南砚山产业园区富宁片区航拍。张文峰 摄

  看快捷办事的云南效率。精简材料、简化流程、优化服务,企业办理登记大多数在1个小时之内就能够办完、最多不超过半天,项目全流程审批时间大大压缩。

  享热情周到的云南服务。建立政企常态化沟通机制,选派“助企服务员”,精准满足企业服务需求。开发建设云南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引入200多家金融机构在平台上“开店”,已为56万多户企业提供了“一站式”融资服务,一年多以来,累计授信1300多亿元。

  树说到做到的云南诚信。建立公共信用信息共享平台,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持续拓展信用的应用场景,承诺企业的事就一定要说到做到。2023年,云南省信用建设荣获全国进步单位称号。

  得益于营商环境的提升,云南经营主体不断多起来、活起来、大起来、强起来。截至今年4月底,全省实有经营主体已经超过657万户,近3年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其中,“四上”企业突破2.3万户,近3年年均增长12.3%。

  云南经济要发展,优势在区位,出路在开放。副省长刘勇在回答记者提问时,用“联通”这个关键词回顾了云南主动服务和融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推动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建设取得的新进展。

  加强基础设施“硬联通”。中越、中老、中缅国际大通道高速公路国内段全部建成,云南与南亚东南亚通航城市数量居全国第一。中老铁路开通以来,货运开行超过1万列,累计发送旅客3400多万人次、货物3900万吨以上,“黄金大通道”效应持续释放。

  促进贸易规则“软联通”。云南主动融入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孟中印缅经济走廊建设,全面对接RCEP,构建多层次对外开放平台体系,推动贸易投资蓬勃发展,与南亚东南亚国家贸易额,从2013年的725亿元增长至2023年的1258亿元,2023年边境贸易额增长51.5%、边民互市贸易增长55.3%。

  深化人文交流“心联通”。云南与周边8个国家建立了11个多双边合作机制,与南亚东南亚国家缔结51对国际友好城市,建设30对边境友好村寨,在周边国家实施了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科技推广、技能培训、助学助教等一批援助项目,受益人群达200多万人。

  “奋进云南、开放云南的介绍,让人眼前一亮。”深圳卫视记者黄茹娟表示,将把云南故事传播给深圳各界,为促进两地深化合作作出积极贡献。

扛牢保护重任

守护绿水青山发展美丽经济

  蓝天白云、空气清新、山清水秀,是云南最鲜明的标签。“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物种基因库”,是云南最真实的写照。

  云南的天,碧空如洗是标配。城市空气优良天数比率多年稳定在98%左右,1/3的县(市、区)被授予“中国天然氧吧”称号,数量位居全国首位。城市空气质量连续7年位居全国前列,2023年PM2.5平均浓度比全国平均水平低近30%。

  云南的水,水清、岸绿、景美。主要河流出境水质优良率达100%,每年为长江、珠江输送超1000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被誉为水质风向标的海菜花在滇池、洱海绽放,抚仙湖、泸沽湖水质保持Ⅰ类,绘就大生态、大湿地、大景区的画卷。

  云南的山,每座都有故事。占全省94%国土面积的山区里,梅里雪山高耸入云,高黎贡山物种丰富,乌蒙山大气磅礴,哀牢山神秘美丽,全省森林面积居全国第2。

千年梯田焕新机

  云南的土,让老百姓的饭碗端得更稳当。云南有16种土壤类型,占全国的1/4,元阳哈尼梯田是大地的“雕刻”,东川红土地是大地的“调色板”。

  守护好这天地山川,是检验立场、品质、能力、意志的试金石。“我们把生态保护好了,就是为云南人民谋福祉、为高质量发展增后劲、为美丽中国建设筑屏障。”王予波说,云南始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全力守护好每一座山、每一片森林、每一个河湖、每一块沃土,努力成为全国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

  守护这天地山川,需要决心和行动。“我们在生态保护上舍得眼前利益、舍得增长速度、舍得GDP。”“生态优先、绿色发展是云南最重要的职责和使命,我们不赚带污染的钱、不要带污染的项目。”态度鲜明的回应,给现场记者留下深刻印象。

  争创美丽中国先行区、筑牢我国西南生态安全屏障,云南的措施务实具体——深入实施空气质量持续改善行动,强化源头管控、多污染物协同控制,让云南的天蓝得更纯净、更醉人;统筹水资源、水生态、水环境治理,精准治理污水、垃圾和农业面源污染,让云南的河湖更清澈、更充盈;全面加强自然生态系统、自然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等系统性保护,让云南的山更葱郁、更青翠;全力打好净土保卫战,全面加强土壤污染源头防控,以严格的措施保护耕地,守护好云南的良田沃土。

  “美丽的云南在我们很多人心里是诗的远方、梦的故乡,是很多人的旅游目的地。”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网记者王晶表达了对云南文旅高质量发展的关注,并收获了满意的回答。

普洱云雾茶园 苏云 摄

  “云南满眼是风景,处处有风情。”“云南山好水好生态好,人好景好样样好。”云南旅游“金字招牌”既有体验感,更有实体支撑——777个中国传统村落、6项世界遗产、8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624家A级以上景区,都居全国前列。“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全网阅读量达340多亿次。今年“五一”,云南共接待游客3800多万人次。

  “云南是一个可以让时间慢下来的地方,你可以捧一杯咖啡、泡一壶普洱、读一本好书,也可以尝美食、游古镇、逛夜市,体验满满的市井烟火气。”今年一季度,云南一半的游客来自省外、“回头客”占比超过3/4。云南对“金字招牌”有着清晰认知,更有不懈努力。

  抓业态创新,因地制宜发展乡村旅游、康养旅游、跨境旅游、体育旅游、研学旅游等业态,不断创新旅游产品新供给,让大家来云南,不由自主地慢下来、留下来。

  抓文旅融合,依托红色资源、节庆经济、非遗传承、旅游演艺等,把文化融入吃、住、行、游、购、娱各旅游要素,让大家游云南,不仅领略山川秀美,更体验文化厚重。

  抓服务提升,持续开展旅游市场秩序整治专项行动,彻底整治不合理低价游、游购捆绑、以购养游等问题,以一流服务诚迎中外来客,让大家在云南吃得放心、住得舒心、玩得开心。

保障改善民生

让发展成果惠及各族群众

  云南民族众多,是全国少数民族人口过千万的四个省区之一。在云南,不谋民族工作就不足以谋全局。

  “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2020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腾冲司莫拉村的嘱托重千钧。如今的司莫拉,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产业,越来越多的群众端起了“生态碗”,吃上了“旅游饭”,还通过直播带货,把山里的土特产变成了网上的抢手货,拥有了国家4A级旅游景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的荣誉,2023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3万元,比2019年翻了近一番。

  像司莫拉一样,今天的云南随处可见各民族群众和睦相处的场景。比如,迪庆的和万春一家子,20多口人中有4个民族,大理的郑家庄186户人家就有7个民族。在云南,各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项工作都被赋予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内涵和意义。

  坚持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引导、鼓舞人民,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各族群众在交流交往交融中构筑起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深化党政军警民合力强边固防,加强边境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边境旅游等产业,努力实现边民富、边关美、边境稳、边防固。习近平总书记给老支书回信的“直达地”——沧源县班洪乡的下班坝村,通过发展边境特色旅游,过去3年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34.3%,村民们都说,现在既顾得了家,又守得了边。

  各项政策、项目、资金向民族地区倾斜。民族地区通航运营的机场达11个,8个自治州中有6个通了高铁或者动车,所有民族地区的行政村100%实现了通硬化路、通邮、通4G网络,每年有500多万人走出大山。新时代以来,民族自治地方GDP年均增长9%,高于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374个现代化边境幸福村,2023年集体经济年收入都超过了10万元,人均可支配收入都超过了2万元,较2019年末增加了近万元。

  2020年,云南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此后的4年间,全省上下始终秉持“脱贫攻坚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把群众增收作为中心任务,每年都将74%左右的财政资金用于民生,更好满足群众就好业、上好学、看好病、养好老等方面的需求。

  坚持把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作为底线任务,建立全省统一的防返贫监测帮扶政府救助平台,实施农村居民和脱贫人口持续增收两个三年行动,使他们的收入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23年全省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全省脱贫人口人均纯收入增长14.8%。

  在全力防止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基础上,云南还充分发挥发展农业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持续做强做优高原特色农业,努力让群众的口袋更加殷实、让群众的家园更加宜居、让群众的生活更加舒心。

  “种什么就能长什么,长什么就会好什么。”王显刚在回答时对云南高品质农产品娓娓道来:鲜花享誉世界,是全球最大的鲜切花产区;茶叶岁月留香,是世界茶树核心发源地;咖啡浓香四溢,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98%以上;水果享誉国内外,“到云南实现水果自由”是很多朋友的期待;中药材道地优质,业内有“无云药、难成方”的共识。

  当前,云南树立大农业观、大食物观,壮大生态农业、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共享农业,加快建设特色农业强省,并强调将产业联农带农机制贯穿其中。比如,蒙自市的草坝镇在蓝莓产业发展上实行了“622”模式,即销售收入按农户60%、村集体20%、企业20%比例进行分配,2023年户均创收达10万元;永仁县创新打造了“幸福里”产业工人社区,两年来为当地企业提供用工24.3万人次,群众挣钱顾家两不误;镇雄县近两年已经有超过3.5万人返乡就业创业。

  “有一种叫云南的生活”,归根结底是老百姓的美好生活。近年来,云南成功打造河边村、云中苗寨等一批乡村振兴实验示范村,以乡村环境的变化有力促进乡村全面发展;办好老百姓家门口的每所学校、医院,在农村和社区建设运营“老年幸福食堂”和“儿童之家”……实实在在的举措,为每年外出务工的1500多万群众解除了“一老一小”后顾之忧。

  “让老百姓脸上多一些笑容、少一些愁容,手头多一些宽裕、少一点紧张,是我们工作最大的意义所在。”王予波表示,云南将认真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留住乡韵乡愁,继续解决好生活、就业、教育、医疗等群众关心期盼的事,真正让大家的生活“样样好”。

  翔实的数据、生动的案例、亮眼的成绩,让一个多小时的发布显得短暂而充实。“这次发布不仅展现了云南的农业、文旅等传统产业的新进展,还介绍了云南工业‘新三样’等令人眼前一亮的发展成绩,以及产业发展对农民群众特别是脱贫人口增收的带动效果等等,让我很有收获。”人民日报记者杨文明表示,从发布会上充分感受到了云南在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发展优势上的积极探索和主动作为。

  “现实的云南远比语言的介绍更加精彩。”王予波向媒体记者和海内外朋友发出邀请,“我相信,大家到云南一定会沉醉其中,一定会不虚此行。”

  云报全媒体记者 岳晓琼 郎晶晶 张寅

责任编辑:谭江华

42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