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省委和省委组织部 > 正文

我省全面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

2024-07-12 09:19:38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我省全面深化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解决急难愁盼问题 擦亮民生幸福底色

老百姓关心什么、期盼什么,改革就要抓住什么、推进什么,通过改革给人民群众带来更多获得感。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我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大力推进文化、教育、卫生体制改革,用改革的方法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擦亮民生幸福底色,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

让心中的“诗和远方”可触可及

在第十七届文华奖评选中,我省选送的原创大型话剧《桂梅老师》荣获文华大奖。话剧生动讲述了“时代楷模”张桂梅的感人事迹,打开了讲好中国故事的新视点,最终收获了我国舞台艺术领域的政府最高奖,成为我省近年来不断涌现的文艺精品力作中的优秀代表。

近年来,我省坚持固本培元、守正创新,着力解决改革发展深层次体制机制障碍,推出一系列重要改革举措,充分激发文化发展创造活力,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文化综合实力明显增强,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

文化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就是围绕面向群众、面向市场进行体制和机制创新。以此为锚,我省不断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宣传文化系统党的领导进一步加强,党委宣传部管理文化职能职责全面贯彻落实,宣传文化系统机构改革全面完成,宣传文化工作科学化规范化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政策保障体系更加完善。广泛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全省建成12家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121家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加大先进典型选树力度,先后推出高德荣、杜富国、朱有勇、张桂梅、鲍卫忠等一批“时代楷模”。不断健全城乡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机制,实施文化惠民工程,让文化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人民群众。基本实现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社区)五级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全覆盖,公共美术馆、图书馆、文化馆(中心)、博物馆全部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推进“文化润滇”行动,探索打造阅读场景、文化艺术、景区体验、文化消费和乡村文化生活5种文化新空间400余个。文艺精品力作不断涌现,电影《杨善洲》、电视剧《解放大西南》、戏剧《搬家》等16部作品获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电影《一点就到家》获得中国电影华表奖,纪录电影《九零后》、电影《再见土拨鼠》分获第34届、35届中国电影金鸡奖,纪录电影《落地生根》获得金红棉奖,实现零的突破。文化产业及相关产业增加值从2012年的298.97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644.86亿元,体量增长2.1倍。对外文化影响力持续提升,讲好中国故事,中华文化影响力不断增强。

让孩子享有公平有质量的教育

2023年9月,我省印发《关于进一步推进教师“省管校用”对口帮扶扩面提质的实施方案》,聚焦具有承上启下衔接作用的普通初中教育质量提升,推进教师“省管校用”由高中向初中扩面提质。

一周后,云南大学附属中学即组织成立两支“省管校用”对口帮扶团队前往广南县第五中学和武定县香水中学开展对口帮扶工作。半年时间,帮扶团队先进的教育理念、管理模式和办学经验给两所学校带来了实质性的改变,学校教育质量和水平得到全面提升,助推当地基础教育改革发展跑出“加速度”。

近年来,我省以激发教育活力为切入点,从“有学上”到“上好学”,从扭转“唯分数论”到深化“五育并举”……围绕人民群众关心的教育难点热点问题,一系列改革举措向纵深推进。

2023年,我省新建、改扩建公办幼儿园214所,增加学位4.5万个,奖补新增的普惠性民办幼儿园452所。争取新增500个专项编制,采取“省管校用”等创新机制探索破解“县中困境”,推动“省管校用”向初中延伸,实现县中托管帮扶全覆盖。深化拓展“组团式”帮扶,推行“编外校长”“编外院长”。争取高校周转池事业编制3228个,教育系统编制总量和实有教师数量连续3年实现双增长。在全国率先出台民办学校财务管理及办学资金监管办法。义务教育阶段学科类校外培训机构压减率达99.2%,课后服务实现全覆盖,义务教育“双减”“双升”改革落地见效。以义务教育学区制管理、基础教育集团化办学、城乡义务教育学校共同体建设等方式,建立覆盖广泛、形式多样的基础教育优质资源辐射引领机制,更好满足人民群众“上好学”的教育期盼。同时,启动职业教育贯通培养改革试点项目,为拓宽职业教育学生成长通道,深化本科高校与高职院校、中职学校协同育人,推进构建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

此外,我省聚焦义务教育招生入学办理堵点、难点、热点问题,建设全省义务教育入学“一件事”业务系统,将群众“入学事”“多部门”“多次办”整合为“一件事”“一次办”“一网通办”。

让群众看病从“有”向“优”转变

建设40个国家级、235个省级临床重点专科,25个省级临床医学中心、120个州(市)分中心;120家三级医院、128个县域医共体、5个城市医疗集团实现检查检验结果互认;300个县医院薄弱专科通过验收……省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数据显示,全省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取得显著成效,有效让群众看病从“有”向“优”转变。

近日,华宁县总医院胸痛中心成功抢救了一名60岁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确诊到入院救治仅用时40分钟,凸显了胸痛中心的“救心速度”。

该患者得到及时救治得益于流畅的华宁县域协同救治“心电一张网”体系的建设。华宁县率先在云南省筹划启动心电诊断中心及县乡村三级“心电一张网”建设项目,为75家村卫生室配备网络心电图机和4包不同组合的“心梗一包药”,县域紧密型医共体总院及村卫生室心电数据互联互通,总院为分院及村卫生室免费出具心电图报告和治疗方案,搭建起以县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三级“救心”网络高速路,全力畅通农村胸痛救治通道,守护百姓“心”健康。

“医改的目的就是让群众享有优质医疗服务,最终实现少生病不生病。”近年来,国家心血管病、呼吸、肿瘤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成效初步显现。全省125家县医院达到国家基本标准。在全国率先创新建成乡镇卫生院慢病管理中心1483个、心脑血管救治站708个。全省县域内就诊率保持在91%以上。推进临床服务“五大中心”建设,300个县医院薄弱专科通过验收。全省1510家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有1368家服务能力达到国家基本标准。着力提升公立医院综合服务能力,提升医疗质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群众所盼的“大病不出省、一般的病在市县解决”得以实现。

同时,我省将“预住院”服务范围扩大至全省具备预住院服务能力的三级甲等定点医疗机构,纳入医保支付的日间手术术式由82项增加到220项,343家医院建立预约诊疗制度,322家医院开展门诊一站式服务。推进基层高血压单病种医防融合管理机制创新,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提升至85.04%、82.46%。建立健全优质医疗资源“省管县用”对口帮扶机制,促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本报记者 陈怡希 陈鑫龙 侯婷婷

责任编辑:马萧

48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