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贺碧莲  >  正文

耿家华:一名钳工的30年

2015-11-18 16:48:59  来源:《云岭先锋》2015年第11期


耿家华(右)在指导工人操作

   


    他出生在一个技术工人的大家庭里,父亲和二哥均是全国劳模。

    今年10月13日,他和哥哥同日获得殊荣:二哥耿家盛获“第五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而他则获得人社部颁发的“耿家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

    他是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一名钳工高级技师,名叫耿家华。走近他,你会发现,传承良好家风并不简单。

    用废铁料练手

    1969年出生的耿家华在工人圈里长大,父亲是昆明市刀具革新队的队长,平时爱把机床厂、铣床厂的工友们召集到家里来,讨论刀具的革新问题。耳濡目染下,耿家华对机械加工产生了浓厚兴趣,他立志要做一名好工人。

    不到16岁,耿家华便进了工厂。第一天,师傅王永锡从废料堆里挑出一块巴掌大小的铁料交给他,又拿一把旧锉刀递到耿家华手里说:“小耿,也没啥事给你干,你先锉这坨废料吧。”

    他接过两样东西,一刀一刀地锉起来。近半个月过去了,耿家华握刀的手磨破了,鲜血从手套里渗出来,但废料也锉得只剩下指甲壳大小了。他高兴地拿给师傅看,谁知师傅随手就把它扔进了废料箱。

    “他又给我一坨同样大小的废铁料,叫我继续再锉,当时我很不是滋味,但又没有办法,只有硬着头皮继续干。”耿家华告诉记者。这一次,师傅对他进行了指导,告诉他手要怎么摆,力要怎么用。师傅语重心长地告诉他:“要想做一名优秀的钳工,就得苦练基本功。基本功不行,永远别想成为高手。”

    进厂第一年,耿家华都在练基本功。

    进厂一年半后,工厂举行了一次技术大练兵。令大家没想到的是,第一次参加技术练兵的他就获得了第四名的好成绩。凭这次比赛,耿家华提前一年结束了学徒生涯,开始独立承担工时。

    8小时完成四面锥体

    “瞧,这就是人社部颁发的‘耿家华技能大师工作室’牌匾,我们云南省这次只有两人获此殊荣。”10月15日,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宣传部部长告诉记者。

    影响耿家华至今、也是他最难忘的经历还有一次。

    1990年10月,首届全国青工技术大赛云南赛区选拔赛在昆明机床厂举行,时年21岁的耿家华也参加了比赛。

    “我记得大赛的考题是要求选手在规定的24小时内,用手工制作一个正三角形的四面锥体。”耿家华告诉记者。

    赛场上,耿家华凭借扎实的基本功,仅用8小时就“交卷”了,凭借这个成绩,他获得了第一名,而第二名获得者用时十几个小时。

    凭借这个奖项,21岁的他获得了技师证。“当时很多人不服气,觉得我太年轻了。因为很多钳工到退休也没能获得这个证。”说起这个证书,耿家华自豪不已。

    此后,耿家华多次凭借精湛的技术在比赛中获奖:2006年,在第二届“大西洋杯”昆明地区职工技术技能大赛中荣获工具钳工技术状元;2009年,荣获第三届全国职工技术技能大赛云南赛区第一名;2014年,被授予“全国技术能手”荣誉称号……

    勤钻研解决生产难题

    “加工的速度要快,几个点都要校准……”10月15日,走进云南冶金昆明重工有限公司的一个车间,耿家华正在认真指导一位年轻工人操作,他向记者解释道:“钳工在机械行业里是最难的手艺之一,有些操作稍有不慎都将可能导致成品报废。”

    走进车间,记者和工人们聊起耿家华,大家对他赞不绝口:

    “你看他的两只手,厚度不一,右手明显厚于左手,这是他工作30年打磨出来的。”

    “我们遇到问题都会找他,他的手艺都是靠长期钻研得来的,可不是一天两天练得来的。”

    “他的技术出类拔萃,参加了很多比赛,名次几乎都是第一第二,靠的就是真本事。”

    工作中,耿家华是一个爱琢磨的人,他从一些不起眼的改进着手,不断提高生产效率。公司生产的多为大型设备,产品零件划线时不易确定中心,难以保证零件的精度。耿家华自行设计制作了一组专业划线工具。工人使用后,不仅确保了零件的精度,还将工作效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了5~10倍,大大降低了生产成本。这项技术创新获得了厂级“技术革新奖”。

    一天天的积累,一次次的进取,耿家华在枯燥的钳工世界里创造着不平凡的业绩。

    本刊记者  贺碧莲■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家华一名钳工30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