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贺碧莲  >  正文

山坳里的坚守

2015-12-21 21:58:14  来源:《云岭先锋》2015年第12期

 

“有人形容‘麻风村’如一锅滚烫的开水,我就要做浸泡在开水里的一片茶叶,饱受煎熬后,在沉浮中成全孩子。”

农加贵正在授课

云岭先锋(记者 贺碧莲)广南县莲城镇最为偏僻的一个村子落松地,曾有一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麻风村”,但29年前,一位19岁的小伙毅然来此任教,从此这个小山村有了第一位老师,而他也是建校至今惟一的老师。他就是2015年9月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师德楷模”、被中国教育报刊社评为“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的农加贵。

19岁:走进“麻风村”

上世纪50年代,当地麻风病盛行,为避免扩散,政府在广南县坝汪村一个人迹罕至的山谷里建立了一个集中医治麻风病的“点”,当时该村有56户180多人,其中病人有80余人,落松地村就位于坝汪村委会所辖的一个小山坳里。

随着村里的孩子逐渐长大,就学问题成了最大的困难。村民经过商量,借了县皮防站建在该村门诊部的一间房子做教室,四处寻找能“识字”的人来教适龄孩子读书认字。但每月19元的工资,再加上令人闻之色变的麻风病,一直没有人愿意踏进落松地村。

村民通过农加贵当时当民办教师的叔叔,想请农加贵来当老师。而当时拥有高中文凭的农加贵才19岁。

“我刚来这里时也挺害怕的,村口还划有警戒线,村外的人不能进去,村里的人不能出去。但后来在县皮防站的医生和叔叔的劝说下,我还是留了下来。”农加贵告诉记者。

农加贵在日记本中写道:“有人形容‘麻风村’如一锅滚烫的开水,我就要做浸泡在开水里的一片茶叶,饱受煎熬后,在沉浮中成全孩子。”

从此,这个村庄有了第一位老师。

19元:微薄补助仍安心

“大家看,笔要这么拿。”“今天我们来学习数字”……1986年9月1日,麻风村的小学正式开学了,这一年学校共招了12名学生,最大的12岁,仅比农加贵小7岁。

“虽然招的学生都是不带病的,但走进教室我还是很害怕,不敢和学生近距离接触。那些桌椅都是学生从家里带来的,高高矮矮的。”谈起第一节课的场景,农加贵仍记忆犹新。

学生第一天用的纸和笔是农加贵向县皮防站医生借的,而课本则是他向叔叔借来的旧书。从此,这个山坳里有了琅琅读书声。

这期间,农加贵也有过退缩的想法,但村民的一个个善举留下了他。

村民怕农加贵在这里工作不安心,除了政府每月发给他的19元补助,又自发集资每月给他35元作为额外补助。怕他不敢用这笔钱,村民用高压锅消毒后才让医生转交给农加贵。

此外,村里还划出半亩稻田种植水稻、1.5亩山地种植包谷来给农家贵喂养鸡鸭改善生活,田地全部由村民帮助栽种收割。“有的老人家甚至给我跪下求我不要走,看着这一切,我决心安安心心留下来。”农加贵说。

而这一留就是29年。

29年:一师一校桃李芬芳

在这29年的教学生涯中,农加贵一直进行复式教学,学校先后共招收了10个教学班(每2年招生一次)101名学生,送走8个毕业班共96人。学生虽不算多,但对于落松地的村民来说,已经很知足了。

10月20日,记者一行走进落松地小学,这所坐落在山坳里的学校是新修的,远看如同村落里一户大户人家的院落,里面有假山、水塘,还有一条小溪从校园穿流而过。农加贵告诉记者:“修建的钱有些是爱心人士捐赠的,有些是村民捐赠的,我从外面买来水泥和沙土,利用课余时间带领孩子们一起修建的,也算是给孩子们营造一个好的校园环境吧。”

到了中午,农加贵和一些年龄稍大点的孩子一头奔入了隔壁的厨房,忙得不亦乐乎。“自营养餐政策实施后,孩子们的中餐在学校吃了。利用课余时间我会把饭煮好,下课后就和孩子们一起动手炒菜。”农加贵黑瘦的脸上挂满了憨厚的笑容。

农加贵的事迹逐渐被传到了山外,“云南省教书育人楷模”、“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全国师德楷模”……各种喜讯传来,村民欣喜不已,他们对农加贵说:“来到我们村让你受委屈了。你能得到社会的认可,我们就放心了。”

 

责任编辑:严宗强

相关热词搜索:山坳坚守
下一篇:山坳里的坚守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