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精品书摘  >  正文

《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2017-09-14 14:35:06  来源:云岭先锋网

在线试读

齐桓公称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齐国的国君,是春秋时最先成为霸主的人。当初,齐襄公死后,有继承权而逃亡在外的公子纠和小白赶忙回国抢夺王位。公子纠在向齐国进发的路上,就派自己的老师管仲去半路劫杀小白。管仲一箭射中了小白的衣服带钩,小白假装被射死。于是公子纠便放心地放慢了前进速度,而小白和老师鲍叔牙抢先赶回齐国都城临淄继承了王位,这就是齐桓公。

齐桓公即位后,发兵攻打鲁国,迫使鲁国杀死在那里避难的公子纠,并将管仲囚禁送回齐国。按照一般逻辑,齐桓公应杀掉管仲以报一箭之仇。但这时鲍叔牙表现出了高风亮节,他主动放弃自己可以成为国相的机会,力劝齐桓公拜管仲为相, 说管仲的才能比自己强若干倍。齐桓公听从劝告,不计前嫌,任管仲为相,并尊其为 “仲父”。仲父在这里有两种解释:其一,“仲”是在弟兄中排行第二的意思仲父即叔父;其二,“仲”指管仲,“父”是视之如父,按现在话说就是称他为“管仲爸爸” 。不管怎么说,反正是管仲被放到了非常尊贵的地位。 管仲为相后,举贤任能, 改革行政制度, 改革征税办法,改革兵制,发展盐铁和渔业等。 于是, 齐国政局稳定, 经济实

力和军队战斗力显著增强,齐桓公最终登上了中原霸主的宝座。对于齐桓公任用管仲为相而称霸这件事,当时人及后人多有评价。汉代学者刘向讲过孔子对这件事的看法:有人对齐桓公能够称霸的原因疑惑不解,认为从道德层面上讲,齐桓公是个阴险奸邪、生活奢侈、贪图享乐的人。像他这样的人不但没有灭亡,反而成为霸主,是为什么呢? 孔子回答说:“齐桓公在大节上有天下最大的长处啊,有谁能使他灭亡呢? 他一眼就看出管仲的才干足以让人把治国大任托付给他,这是天下最大的明智啊!”他不计一箭之仇,给予管仲三项待遇:尊他为仲父;给予上卿职位;给予厚禄。这三项,如果诸侯能对贤人提供一项, 就不会亡国, 而齐桓公全做到了,他怎么会亡呢?“他能够称霸是顺理成章的事,这不是侥幸, 而是必然的。”①(①(汉)刘向:《荀子·仲尼篇》:“夫齐桓公有天下之大节也,夫孰能亡之? 倓然见管仲之能足以托国也,是天下之大智也……其霸也,宜哉!非幸也, 数也。”)

汉高祖刘邦曾下诏求贤,开头便说:“听说做王的功绩未有高过周文王的,做霸主的功绩未有高过齐桓公的,他们都是由于重用贤才才成就如此名望的。”②(②(汉) 班固: 《汉书》 卷1下,《高帝纪下》:“盖闻王者莫高于周文,伯者莫高于齐桓, 皆待贤人而成名……”)可见,齐桓公用贤称霸这件事已成为大家公认的历史经验。金代曾出过一个好皇帝,这就是金世宗。金世宗汉化程度较高, 治国有方,当时有 “小尧舜”之称。他认为大臣们对推荐人才的工作做得很差,因而提出了非常严厉的批评,其中有这样一句话:“齐桓公只是一个平常的君主,因为得到一个管仲,就成就了霸业。”①(①(元)脱脱等: 《金史》卷8,《世宗纪下》:“齐桓,中庸主也,得一管仲,遂成霸业。”)认识可谓深刻。

内容简介

本书由党建读物出版社出版,全书通过“讲故事”的方式,从人才的意义、标准以及如何选拔、任用、管理、培育人才等方面阐述古代用人思想,寓道理于故事之中,启发性强。全书运用讲授式的语言风格,娓娓道来,是一本适合领导干部和历史爱好者阅读的通俗史学读物,对当今的选人用人具有借鉴意义。

【温馨贴士】更多好书,尽在云南首家党建专业书店——云岭先锋党建书苑旗舰店,欢迎您前来品读、选购。地址:昆明市西昌路225号(弥勒寺公园门口),咨询服务电话:0871-64100946。

责任编辑:刘雅艺

相关热词搜索:中国古代用人思想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