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娜  >  正文

天生关村 :“云耳”成香饽饽

2017-09-27 14:31:30  来源:云岭先锋网

四年前,商人姚远在石林县天生关村种下了第一批黑木耳共30亩,但亩产量只有300多公斤,一度让公司技术团队怀疑自我。在结合云南气候特征,对种植技术进行改良后,2016年实现了亩产量500公斤的预期目标。眼下,姚远正着手改良种植模式,计划于年内建成100个木耳种植大棚。在公司带动下发展起来的黑木耳产业,正成为当地村民致富的香饽饽。

“云耳”产值超千万元

就在不久前,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成都永巨农副产品有限公司和石林县烤烟专业化服务协会签订高原“云耳”产销战略合作协议,进一步扩大了高原“云耳”的种植规模。

“从无到有,从有到优,我们成功填补了云南省工厂化栽培有机黑木耳的空白,但这只是开始。”昆明旭日丰华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姚远口中的有机黑木耳,被当地人亲切地唤作“高原云耳”,在去年底实现了200亩地10万公斤的年产量。

作为旭日丰华的首批合作种植户,石林县长湖镇蓑衣山村村民李树琼通过种植“云耳”走上了致富路。按照每亩纯利润4000元计算,李树琼家种植的6亩高原“云耳”一年两季的总收入约在5万元左右。在石林县,与旭日丰华签约合作的种植户有10家左右,由公司派出技术指导员直接住在农户家中,进行“一对一”的当面技术指导。

据了解,农户种植的“云耳”经加工、晾晒和分拣后,由公司按品质分级收购。目前,旭日丰华已建有1个大棚立体种植示范教育研发基地、2个机械化菌包生产厂和1个食品包装厂,实现了集生产、加工、包装于一体的产业链,年产值超过1000万元。

$[page]$

规模种植效益显

然而,仅仅依靠散户,无法在短期内实现“云耳”的规模化种植。“今后,我们将培养一批分散在多个村组的拥有一定种植和管理经验的专业种植户,以这些种植户为核心辐射其周边的村民,从而建立起一批合作社,努力将高原‘云耳’产业在石林甚至云南全面推广,造福更多百姓。”姚远勾勒的这幅发展蓝图,在石林县石林街道林口铺村委会和磨村已初见雏形。

去年,和磨村成立了烤烟合作社。今年初,合作社以1000元/亩的价格,从144户农户手中流转土地建起大棚种植“云耳”。仅今年上半年,合作社的20个大棚已生产干木耳2万公斤,公司以60元/公斤的均价收购,合作社收入达120万元。

在和磨村“云耳”大棚内,黑木耳菌包一字排开,菌包上肥厚丰满的木耳长势喜人。和磨村党支部书记蒋特金正与社员一道采摘应季“云耳”,他对依靠“云耳”种植脱贫致富充满了信心。

“与当地农户惯于种植的烤烟、玉米和人参果相比,种植‘云耳’劳动强度不大,但利润很高,不失为当地种植户实现增收致富的一条好路子。”石林县基层建设先锋工作队队员徐敬尧说。  

打造原产地标志产品

事实上,在“云耳”种植初期,姚远也曾走过一段弯路。“当时我先到黑龙江省进行了为期半年的实地考察和学习,掌握了一套相对成熟的黑木耳种植‘东北模式’,在当地亩产能达到400公斤。”然而实践证明,“东北模式”在石林“水土不服”,亩产仅300公斤左右。根据两地海拔、水质和日照等方面的差异,公司迅速调整种植模式,摆脱了东北黑木耳对林业资源过度依赖的局面,形成了一套利用农余产品,如蚕桑木修剪过的枝条、玉米芯等为原材料种植的高原“云耳”发展模式。

如今,公司已经总结出适合云南地区包括菌种驯化、菌包生产、下地种植等一套完整的技术方案,并申请专利超10个。同时,新培育出的高原“云耳1号”菌种也已申请商标注册。

在实现春秋两季种植后,目前姚远开始着力将“云耳”的种植模式由传统的地栽模式改造为大棚模式。“这样做不会造成土壤污染,还能实现投资成本管控。”姚远介绍,今年下半年,首批100个“云耳”大棚将陆续在石林天生关、林口铺、西街口、路美邑四个村镇的烤烟专业服务合作社上启动建设,和磨村的烤烟合作社依然在列。

在完成种植方式转变的同时,公司与外地企业签订的这份产销合同,则切实解决了高原“云耳”的销售问题。姚远表示,公司将努力把高原“云耳”打造成原产地标志,并通过深加工、农旅结合等方式延伸产业链,实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       

记者 唐娜

来源:《致富天地》2017年第9期

责任编辑:刘雅艺

相关热词搜索:天生云耳香饽饽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