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人物  >  正文

胡耿军、郑棋元: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2019-11-29 11:05:29  来源:中国组织人事报

原标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访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选手胡耿军、郑棋元

在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上,胡耿军和郑棋元以763分的高分摘得移动机器人项目金牌,实现了中国在该项目上金牌的零突破。

763的高分,击败五连冠得主韩国队,实现项目金牌零的突破……面对记者的采访,前不久刚刚获得第45届世界技能大赛移动机器人项目冠军的胡耿军和郑棋元,显得很平静:“比赛时我们渴望金牌,夺冠后才发现,金牌只是一个新起点,并不是最终目的。”

因为热爱,所以不觉得苦

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面对未卜的前途和每天十几个小时、全年无休的训练,是什么,让两位选手披荆斩棘、义无反顾?

“喜欢做,所以没觉得苦过。”面对记者的提问,胡耿军脱口而出。他来自广东揭阳市一个普通的农村家庭,父亲是一名维修电工。年幼时,他依葫芦画瓢,把自家的音响、电扇、电视从头拆了个遍,就连爸爸给他买的第一台笔记本电脑,也被拆开重新组装了一遍。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毕业后,15岁的胡耿军找到了兴趣“开花”的沃土——在家人的支持下,他入读了广州市机电技师学院机电一体化(自动化方向)专业。多轴加工机床、智能制造设备、智能交互移动机器人……机械动作背后的无限可能让胡耿军大开眼界,更坚定了他在技能之路上继续前行的脚步。“眼里有光,有想法,不怕吃苦,这就是我们想要的孩子。”当教练庞春向这个“好苗子”伸出参赛选拔的橄榄枝时,胡耿军没有一丝犹豫,“教练,我想做!”起步晚,就在别人休息的时候恶补;零基础,就不断虚心请教……清晨的鸟鸣、凌晨的路灯和严谨枯燥的调试成了他生活的常态。“很多同学坚持不下去退出了,但他总是精神饱满。”在胡耿军的同学眼里,他总有使不完的劲儿,好像永远不会累。

与胡耿军相比,搭档郑棋元的参赛之路更加曲折。两次参赛都止步国家队,跌倒了,爬起来,又跌倒……命运似乎总是和他开“玩笑”。“接二连三的打击让我怀疑自己是不是适合走这条路。”这个来自云南山区的少年也曾陷入自责和迷茫。

“我还想再试一次,我不想认输。”在相关企业实习一年后,郑棋元对移动机器人的了解更深了,内心的那份热爱再次被点燃。在母校云南技师学院的鼓励下,22岁的郑棋元获得了最后一次参加世赛的机会。这一次,他倍感珍惜。“吃苦是为了更好地前进。”郑棋元生怕浪费了每一分钟可以利用的时间,没日没夜地给自己“加训”,在比别人少一倍准备时间的情况下,依旧脱颖而出,顺利进入了国家队。

精益求精,才能有质的飞跃

今年6月底,国赛3进1淘汰赛前,胡耿军和郑棋元拿到了企业提供的机器人样本。但兴奋头还没过,就发现了严重问题——企业提供的机器人有部分套件不符合比赛规定,有可能导致扣分。

“必须拆开重装!”两位选手找到教练,提出了自己的想法。“马上就要比赛了,现在重装来不及,太冒险了。”“教练,拿不出精品,我们没法上战场。”两位选手的坚持让庞春动容,“好样的!精益求精,才能有质的飞跃!”

说干就干,拆装套件、重新设计结构、优化编程……两天两夜几乎没有休息,这两个倔强的少年把80%的软硬件组合、结构设计变成了“独家创造”,焕然一新的机器人在性能、重量上都达到了临战前最佳状态。

陪在他们身边、见证整个过程的教练既惊讶,又欣慰。“很多我没想到的,他们都琢磨出来了。”机器人样本供应企业负责人周述苍说:“比原来的更上了一层楼,这两个孩子有钻劲儿、重细节,让人佩服。”

两个“较真”的人在一起,也会有矛盾。“我们都希望它能更完美,所以对彼此要求更高。”胡耿军还记得,今年7月份,临近世赛模拟时,他和郑棋元在新场地路径规划方面产生了分歧。“这样设计很完美,速度更快。”负责软件部分的郑棋元拿着自己改进的成果向胡耿军展示。胡耿军皱起了眉头,直言不讳:“软件上这个可行,但硬件上没法实现,加一样、减一样都可能影响比赛。”说罢,两人又演练了很多次。

“你是对的,确实实现不了。”“你的想法也有可取之处,我觉得可以这样改进……”这次小小的“矛盾”没有影响两人的感情,反而让他们获得了新的灵感。“没有这个过程,很难做出更好的。”胡耿军说。“不停打磨,既诞生了精品,也让他们懂得理解和尊重。”胡耿军和郑棋元的成长,教练庞春看在眼里,喜在心头。

金牌路上,少了谁都不行

“最强的一组才能代表中国参加世赛。”比赛规则是残酷的。在国赛3选1的最终对决中,个人排名分别为第三和第四的胡耿军、郑棋元,并不是大家最看好的选手,但他们的组合,却迸发出令人惊喜的“聚变”。

“他遇事冷静,感觉很踏实。”胡耿军说。“他总有好点子,不愁没创意。”郑棋元说。在他们心里,彼此就是最好的搭档。

南京的集训至今让他们记忆犹新。那是国赛3选1前的备战时期,为了争取更多调试时间,每天集训到10点后,他们还会抱着10多公斤的机器人,步行3公里回到集训酒店继续“战斗”。“他们床板上铺满A4纸,画好路径让机器人跑,为了给机器人留出空间,自己缩在床尾打电脑。”一天晚上,教练庞春敲门催促选手休息时,看到眼前的一幕,愣住了。“一起想办法,有问题就能及时发现。”那些天,他们关了灯躺在床上都在聊机器人。彼此的默契,在一点一滴的合作演练中逐渐培养起来。

“世赛第一天早晨,我们还开玩笑,谁要是在赛场上失误了,可要接受惩罚。”郑棋元说,万万没想到,这个玩笑真的出现在了赛场上。“球没放进去……太可惜了!”比赛第三天,软件调试没有达到最佳状态,机器人在作业时出现了失误。这让大家的心一下子悬了起来。

“对不起,我失误了……”郑棋元的道歉,换来的是胡耿军一句轻松的谅解:“这不怪你,修补好漏洞,我们完全能赶上来!”搭档的宽慰,让郑棋元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中场休息时,他迅速调试好软件,确保机器人不再出差错。

世赛最后一天,是硬件操作环节,胡耿军的操作,将关系着整个比赛的成败。到了现场,他们才知道,因为现场信号干扰的原因,要从第一视角转变为第三视角操作,这无形中增加了比赛难度。“今天换我给你加油打气!”郑棋元的鼓励缓解了胡耿军紧张的心情。“大家都很紧张、很担心,但看到两人互相鼓励,在赛场上临危不乱,我们就放心了。”全程陪同参赛的企业负责人周述苍说。

“夺冠路上,少了谁都不行。”郑棋元回忆,夺冠那天,他们手举国旗,跃上舞台,用共同奋斗的果实,为中国捧回了闪闪发光的金牌。

“当你觉得艰难的时候,看看你身边的‘战友’,他还在坚持,你有什么理由放弃?”回国后,胡耿军经常这样鼓励正在备赛的学弟学妹。“我想把我们的经验传递给更多的学生,让他们也走上技能报国之路……”郑棋元说。回到各自的学校后,那份“并肩作战、不畏艰难”的执着热情并没有消散,而是从他们身上传播开来,在一个又一个心怀梦想的少年心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记者 方玉瑶

责任编辑:王自然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