额秧村党员和他们的“老庚”【“情暖云岭——云南基层党支部的故事”之④】

2020-06-12 10:35:34  来源:云岭先锋

编者按

几年前,寻甸县金所街道办草海子社区居委会额秧村的200多户群众还生活在距离社区集镇7公里以外的深山里。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自不必说,住房条件也十分落后,村民几乎家家住在土墙危房里,夏天漏雨,冬天漏风,日子苦不堪言。而如今,走进额秧村,这里马路笔直干净,家家青瓦白墙,房屋鳞次栉比,小院鸡犬相闻,其乐融融,已然是一个现代化的新农村。

近日,“情暖云岭——云南基层党支部的故事”全媒体采访活动走进寻甸县额秧村,带你看一看这一切变化背后的故事。

额秧村党员和他们的“老庚”

2016年,上级在脱贫攻坚中针对实际情况为村里落实了一个易地扶贫搬迁项目,新村坐落在离社区集镇两公里的一片平坦坝子里,可以直接拎包入住。但是,群众却不愿意搬家。

村民张存发就说:“我们祖祖辈辈生活在山里,虽然条件苦点,但至少还有几亩薄田,搬出去后吃什么呢?”他的顾虑代表了大部分村民的想法,所以搬迁工作进展缓慢。

△额秧村新貌

社区党总支反复商议后,决定通过发挥当地党员的模范作用,由党员来做群众工作。党总支书记陈绍忠和刚从街道林业所调到草海子社区担任党总支副书记的邓齐峰成为首批做群众工作的党员。

“我开始还是很自信的,毕竟我自己是额秧村人,人头熟。”邓齐峰说,得知组织让他进村做搬迁动员工作,他信心满满。可是与同事们一起走访了十多户人家后,老邓感到这事不容易:部分群众担心搬出去后的生计问题,不愿意离开土地。还有一些老人家难舍生活了一辈子的家,他们的子女们拗不过便也不同意搬迁。另外还有一些群众对基层干部不信任,持观望态度。

如何破解这一难题?“我们决定先跟乡亲们‘打老庚’。”邓奇峰说,“打老庚”是当地彝族群众的风俗习惯,不同姓的人通过“打老庚”成为亲戚、兄弟,互帮互助。社区决定先发动党员以实际行动帮群众解决困难,再动员大家搬家。

△产业发展让群众实现家门口务工

那段时间,社区党总支书记陈绍忠天天往街道和县里跑,争取和建设相应的产业发展项目,解决未来搬迁后的生计问题;邓齐峰白天骑摩托车下田帮群众干活,晚上,又一家一户去找老庚们“拉家常”。其他党员们也积极分头到各家各户去“款白话”、辅导孩子作业……

△邓齐峰走访群众

看到党员们每天来,一些群众开始厌烦起来。村民老张就笑着说:“那时,看到邓副书记天天来家里,我都很厌烦了,有时不愿意跟他讲话。”“去得多了,有的群众索性闭门不见。”邓奇峰也笑着说,有一次,他去一户村民家做工作,走到坡底还看到他家烟囱冒着炊烟,等走到门口,那家人已经锁了大门,去别处“串门”去了。原来,主人远远看到老邓前来后,故意赶紧锁门躲了出去,只留下条大黄狗站在门口朝自己摇尾巴。

可以说,党员与老乡之间几乎为动员搬家这事搞得有些生分了,他们养的狗子反倒与党员们越来越熟,从一开始见人就吠,到后来主动摇着尾巴跑过来蹭大腿。

就在这样一次又一次不厌其烦的进村和耐心细致的工作中,党员们帮不少群众解决了实际困难。东家孩子上学没生活费,党员们帮他凑齐,西家微耕机坏了,党员们请来技术员帮他修好……邓齐峰在工作中了解到,村民老倪家的两个孩子都有外出打工的愿望,但是苦于“没人带”。邓齐峰心里很着急,他四处找路子、想办法,后来在大家的努力下,帮老倪家孩子在外地厂里找到了工作。孩子出门后,他还经常通过电话、微信等与他们联系,叮嘱他们在外生活工作要注意安全、积攒工资。老倪深受感动,愉快地签下了搬迁协议。

△额秧村新建设的“农光互补”扶贫项目

 “老庚们把我们当自己人,我们也要积极支持他们的工作,不然就是不讲道理了。”村民朱文美说。

就这样,草海子社区党总支的每一位党员,都和邓齐峰一样,通过与群众“打老庚”、做朋友、当亲戚,帮他们解决实际问题。最终,村里符合条件的200余户群众全都在当年年底喜气洋洋地搬进了新居或住进了经过农改修缮的安全居所。

看完了额秧村党员和他们的“老庚”的故事

您是否有所触动?

我们还有更多好故事

将与您分享

下期“云南基层党支部的故事”

敬请期待!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刘宇  视频制作:罗帅、刘宇

责任编辑:谭宗慧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