傈僳族群众“搬迁三喜”【一跃千年——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全媒体报道之傈僳族①】

2020-06-16 16:03:30  来源:云岭先锋

傍晚,桑娜妞送走最后一个办事的群众,顺手关上党群服务中心的大门,顺着社区的柏油路向数据线加工“扶贫车间”走去。自2019年5月驻村以来,从搬迁群众入住,到“扶贫车间”正式投产,桑娜妞见证了这里发生的一切。

今年已经50岁出头的桑娜妞,是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泸水市大兴地镇维拉坝珠海社区的驻点工作队队长,一名典型的傈僳族干部,她所在的社区是易地搬迁新社区,99%的居民是傈僳族。

易地搬迁,一批批高山峡谷中的傈僳族群众,告别了“千脚房”“木楞房”“篾笆房”,搬进了山下安置点的单元房。

今天,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就与桑娜妞一起,带大家到这个新社区去听听傈僳族群众的搬迁故事——

麻花妞的安居之喜

曾经突如其来的泥石流擦着自家房子而过,怀着身孕被迫向山下撤离,如今农民变居民,喜事一个接着一个。

走进麻花妞的家,虽然户外阴雨蒙蒙,但南北通透的户型让家里显得非常透亮。紧挨着餐桌的一面墙上挂着红色中国结格外显眼,让家里多了几分喜气。

△麻花妞(中)的新家

“现在好了,外面下再大的雨,也不怕啦。”麻花妞说,原来她家在大兴地镇团结村委会双米王培村民小组,搬迁前的老房子地处地质灾害易发生处,每逢雨天,山上的房子就面临着遭遇滑坡的危险,晚上睡觉都穿着衣服。

麻花妞回忆,2014年10月份的一天,因为连日大雨,已经被雨水浸透的大山,像是撕开了一道口子,山体滑坡擦着她家的房子将10多亩包谷地全部掩埋,眼看正要丰收的包谷地瞬间变成了一片废墟。

“老公在外地打工,我又怀着身孕,当时感觉天都塌下来了。”麻花妞说,在滑坡发生短短几分钟后,当地政府就开始组织村民向山下转移,她挺着已经7个月的身孕,牵着两个尚未成年的儿子,头顶着大雨,避让着山上掉下的碎石,脚踩着泥泞的山路,怕自己摔倒,又怕儿子被雨淋,深一脚浅一脚地向山下一点一点地挪,边挪边哭,感觉到了生活的绝望。

“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大山上,连一块盖房子的地基都难找,怎么敢想住楼房。”麻花妞告诉记者,2018年底她们一家在接到当地政府易地搬迁安置通知后,二话没说就签了字,成为了维拉坝珠海社区第一批入住的搬迁户。

△维拉坝珠海社区

现在,麻花妞在社区的统一安排下,通过就业岗前培训,在社区物业找到了一份保洁员的工作,还当上了保洁组长,带着六七个姐妹一起维护社区的环境卫生,每年有10800元的收入,这对于她来说已经是一笔不少的收入。

搬了新家,在外务工的老公也回到了家。老公常年在外务工,有一技之长,也有一定协调能力,驻点工作队帮其联系了当地一家建筑公司,达成就业协议,由其带着社区的10多个年轻劳动力承接了镇上某乡村公路的部分建设项目,成了一名“包工头”。

△傈僳族群众在“扶贫车间”加工生产数据线

“住上了新房,工作稳定,今年初大儿子还订了婚,年底准备办婚礼。”麻花妞笑着说:“农民变居民,喜事一个接着一个”。

△维拉坝珠海社区航拍全景

李跃昌扒的便捷之喜

曾经请38个人花5小时才将突发疾病的老伴抬下山就医,现在社区就有卫生室,还签约了“家庭医生”。

△村医在维拉坝珠海社区卫生室给村民打针

今年71岁的李跃昌扒,搬迁前是大兴地镇自基村的村民,在山上住的是“刮风透风、下雨漏雨”的木板房,吃的是包谷稀饭,屋里常年不灭的火塘成了家里“最温暖的”地方。

“刮风天锅盖都不敢揭。”这是李跃昌扒对山上老房子的印象,大山上恶劣的生存环境没有让这个傈僳族老汉退缩,然而5年前的一件事,坚定了他一定要搬出大山的决心。

据李跃昌扒回忆,2015年的一天,正在家准备做晚饭的老伴突然肚子一阵疼痛,本想着是吃坏了东西闹肚子,忍一忍就能过去。但过了一阵子,老伴疼得满头大汗,李跃昌扒感觉不太对劲,随即找来村医,初步判断疑似是急性阑尾炎,需要到医院作进一步检查。

此时,天色已经渐渐暗了下来,加之要走到山下的公路才能找到车,怎么办?“就是抬也要把老伴抬下山!”李跃昌扒说,他在村里找来和自己要好的38个男人,用木板门做成担架,抬着老伴往山下送。

借着月色,38个人,4人一组,轮流抬着木板担架踏上陡峭、坑洼不平的山路,5个小时才将老伴送到了山下的公路。“如果再晚送来一个小时就有生命危险了”,送到医院后,医生的话让李跃昌扒心有余悸。

“手术后,别人一个星期就能出院,老伴由于送医比较晚,整整在医院住了23天。”李跃昌扒说,还好捡回了一条命。

2018年12月,李跃昌扒积极响应政府易地搬迁政策,搬进了维拉坝珠海社区,分到了一套80平米的楼房。“现在多好,社区就有卫生室,坐车30分钟就能到泸水市各大医院。”李跃昌扒说。

△李跃昌扒(左)和老伴在新家合影

据桑娜妞介绍,社区群众的“家庭签约医生”已达到全覆盖,实现“小病在社区,大病有医保”,如遇危急病症,还可以通过家庭“签约医生”的绿色通道,直接与市、州等大医院对接,节约了抢救时间,提高了诊疗效率。

△维拉坝珠海社区傈僳族群众载歌载舞

祝云燕的梦想之喜

曾经玩皮球都担心掉下山,得“背着干粮下山找”,如今学校就有足球场和专业教练,梦想成为中国女足的一员。

“快,传球、防人......”在维拉坝珠海社区的格力小学,孩子们正在进行一场班级间的足球比赛。在这个“盖房子都难找一块平地”的怒江大峡谷,绿茵场上孩子们奔跑的身影与四周的大山形成了强烈的对比。

今年12岁的祝云燕,一年前随家人搬迁到维拉坝珠海社区,成为了格力小学一名六年级的学生,面对崭新的教学楼、现代化的田径场、绿草茵茵的足球场,她顿时喜欢上了这里。

“除了优越的学习环境,我更喜欢这里的足球场。”祝云燕说,作为一名女孩子,她喜欢和同学们在足球场上奔跑,那种感觉像是峡谷中一只自由自在的小鸟。

△格力小学标准化的田径场

搬迁前祝云燕和家人住在大兴地镇四排拉多村委会阿里瓦地村民小组,条件非常艰苦,村里没有一块像样的平地,在她的印象中小时候和伙伴们玩皮球都要很小心,如果谁不小心将皮球掉到山下,那就要“背着干粮下山找”了。

维拉坝珠海社区易地搬迁点在建设初期,就提出了“围绕学校建社区”的理念,充分发挥珠海对口帮扶的优势,由格力集团援助建设了配套完备、功能齐全、规划合理、环境优雅的占地面积17207.7平方米的小学和幼儿园。同时,珠海每年选派5名不同学科的老师到格力小学支教,将新的教学理念和方法带到这个山区学校。学校现有学生569人,其中小学13个班级470名学生,幼儿园幼儿大班和混龄班99名儿童。

去年9月,珠海市香洲区派驻格力小学的支教教师谢春平,依托学校建设的标准化足球场,发动社会爱心人士,促成了广东原华南虎足球俱乐部与格力小学签约共建,并派驻专业青训教练,定期到学校为孩子们开展专业的足球训练课。

△格力小学的学生们在进行足球比赛

一年多以来,和祝云燕一样,学校里很多孩子都已经掌握了足球运动的基础技能,体育课也成了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之一。“长大后想成为中国女足的一员,赛场上和队员一起挥汗拼搏,为国争光。”祝云燕说。

延伸阅读

怒江州有近29.6万傈僳族人口,由于这里98%以上的面积是高山峡谷,群众大多居住在山高坡陡、地质灾害频发、生态敏感、交通不便的山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人口48092户171259人。截至2019年底已脱贫38682户135228人,还未脱贫9410户36031人。

“易地搬迁,让傈僳族群众摆脱了大山的束缚。”桑娜妞介绍,维拉坝珠海社区既是怒江州“易地搬迁脱贫一批”的缩影,也是东西部扶贫协作的典范。社区于2019年11月建成,在珠海市的大力援助下,共建成了81栋815套安居住房,安置了来自大兴地镇和称杆乡的52个自然村109个村民小组的741户2298人,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604户1900人。

记者 郝亚鑫 通讯员 黄微 李晓燕

责任编辑:谭宗慧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