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唐娜  >  正文

口罩!口罩!

2020-09-04 09:49:54  来源:云岭先锋

2020年1月28日凌晨,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奥斯迪”)的制衣生产线上,诞生了企业成立39年来的第一个口罩。这款由企业自行研发的新产品不计成本、不公开销售,由辖区政府集中消毒后统一调配发放,用于非一线行业日常防护。

在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一季度,每天有上万个民用防护口罩,从云南奥斯迪位于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制衣厂“新鲜出炉”。这一前所未有的尝试,有效缓解了昆明“口罩荒”,也让市民们在料峭春意中感受融融暖流。

2020年1月28日,大年初四,武汉封城第6天。数千公里外的昆明,一场由云南奥斯迪党委临时召开的防疫工作部署会,在公司总部会议室紧张进行。

会议很简短,凝重的气氛贯穿始终。董事长王国辉宣布,受新冠肺炎疫情蔓延的影响,云南奥斯迪即刻起全面复工复产,规模化生产民用防护口罩,以缓解昆明市日趋紧张的防疫物资供应。

常人想来,一家生产西服近40年的老牌制衣企业,有自动化生产流水线,有技术精湛的工人,生产口罩不过是“杀鸡用牛刀”。然而,所有与会者脸上的疲惫和眼底的血丝不经意给出了答案——难!

△口罩装袋(资料图)

几个小时前,总经理沈长虹才带领公司研发团队通宵完成了民用防护口罩的初步研发工作。自制口罩实属无奈之举。1月27日,得知昆明“口罩荒”的沈长虹刚匆匆结束休假返昆。公司原计划买口罩捐赠,但在先后与数家口罩生产企业取得联系后,计划落空了。

“买不到口罩,何不自己生产呢?”沈长虹跟班子沟通达成一致后,顾不上吃饭,直奔制衣厂,召集在昆过年的研发人员连夜研制口罩。

在民间,有大年初四不动针线的说法。但28日凌晨,云南奥斯迪制衣厂生产车间灯火通明。

沈长虹拆解了10余个医用、民用防护口罩做模板,分析研究口罩的材质和结构,并在网上搜索口罩的制作流程,让研发人员“依葫芦画瓢”设计样版口罩。经过多次修改和反复推敲,第一只民用防护口罩样版宣告成功。

样版口罩有6层,头层是纯棉面料,中间两层是熔喷棉,其余则是无纺布。为了实现相对严密的防护效果,研发人员还为口罩专门设计了褶皱,供使用者根据脸型调节佩戴。

△产品展示(资料图)

握着这个口罩,沈长虹兴奋异常。而尚在浙江过年的公司党委书记郭尚跃和制衣厂厂长王素芳也立即结束了休假。

随后,沈长虹找到昆明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相关负责人,表明企业想把制衣生产线临时调整为口罩生产线的想法,得到全力支持。昆明经开区经济发展局同意企业临时生产口罩,但仅用于疫情防控,不向市场公开销售。

“短会上,大家迅速达成两点共识:一是马上召集所有在昆工人复工复产,将原本生产西服的制衣生产线全部转为生产民用防护口罩。二是在生产车间成立临时党支部,由董事长王国辉任书记,实现‘一座堡垒就地建、一面旗帜当面亮’。”郭尚跃介绍,会上,针对民用防护口罩的生产任务也做了详细的责任划分,由董事长王国辉和总经理沈长虹率领11人组成的“党员突击队”负责原材料采购和人员调配,厂长王素芳主抓生产流程和质量把控。

△质量检查(资料图)

郭尚跃认为,尽管2017年才通过“人才引进”机制加入企业,但王素芳技术过硬、心理素质佳是公司上下一致公认的,在2019年初成为入党积极分子后,“关键时刻从不掉链子”。

王素芳确实能打硬仗。接到复工任务后,她在最短时间内获得村委会出具的“放行条”,先后辗转浙江温州、江西上饶等地返回昆明。在她熟悉的生产车间里,一群经过初步培训的兄弟姐妹们正热忱渴盼着与她并肩作战。

生产车间鲜艳的党旗下,复工动员会的精神内核被概括成简短有力的8个字——勇于承担,不惜成本。面对义无反顾回到工作岗位的员工,王国辉动情地说:“如果没有享受改革开放的政策红利,我们这批创立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企业就没有今日的辉煌。在商言商,但现在不是盘算成本、计较得失的时候。疫情面前,企业必须担起责任,无条件回馈社会。”

作为一家植根云南近四十载的制衣企业,云南奥斯迪拥有一批缝制技术精湛的工人,他们按照生产流程和标准就能迅速投入生产。然而,正当工人们准备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时,新的问题摆在眼前。人有了,技术有了,原材料从哪里来?

“2月初,口罩的核心成分熔喷棉格外稀缺。起初,熔喷棉的采购价是2万元/吨,随后飞速飙升到30余万元/吨,还时常断供,找不到货源。”郭尚跃算了笔账,综合原材料和人工费用,一个口罩的成本价高达7.8元。

△准备材料(资料图)

“那段时间常听人抱怨口罩价格贵得离谱。一方面,确实有不法商家趁机哄抬物价;另一方面,也受原材料价格居高不下的影响。”郭尚跃回忆,为了缓解原材料供应不足的困境,沈长虹给在螺蛳湾商城销售原材料的老友打了求助电话。

“朋友已经返乡过年了,让我直接带人去撬开仓库门锁搬货,搬多少记录在案。特殊时期,只谈感情,不谈钱。”沈长虹感慨,正是得益于朋友们的无私相助,原材料稀缺的问题得以缓解。

“‘党员突击队’的成员们每天都在车间里,永远都有打不完、接不完的电话。他们四处打听哪里有闲置劳动力、哪里可以购买原材料,还要调度车辆,到交通不便的地区接回无法返岗的员工。”王素芳回忆,在生产车间里,除了缝纫机器的声音,也充斥着此起彼伏的电话铃声。

在“党员突击队”为保障生产秩序着急时,王素芳也为如何提升口罩产量愁眉不展。

“我们做西服早已实现自动化流水线生产,做口罩却又彻底回到了全手工生产。排布、裁剪、缝纫、包边……每一个环节都必须依靠手工完成,根本没有捷径可走。”王素芳回忆,复工初期,到岗工人仅有百人出头,无法机械化量产,口罩产量一度惨淡。

△生产动员(资料图)

“按计划,我们的民用防护口罩目标产量是每天2万个。但即便工人们两班倒,每天加班加点到凌晨也只能做出2000个。不仅如此,复工初期尚处于春节假期,餐饮供应不稳定,工人们每餐只能吃盒饭,有时只有炒面和炒米线。”王素芳敏锐察觉到,焦虑和低落的情绪在生产车间悄然蔓延。对此,“党员突击队”及时挺身在前,11名成员各司其职,一方面聘请厨师驻厂做饭,改善全厂工人的餐饮条件;另一方面与王素芳进行沟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生产思路,大家决定回归传统,采用分工合作的方式提升效率。王素芳按照钉耳带、包边、车熔喷棉等不同工序将工人们分组,成立微信“产量群”,以报表形式每天在群内公布各小组产量,对高产小组进行嘉奖,以此激励大家。

“常年扎根生产一线,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并不少见,但此次抗疫任务的艰巨性和复杂性是难以想象的。我们最终能够完成这个‘不可能的任务’,与党组织发挥战斗堡垒作用、党员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息息相关。”复工期间,王素芳长时间站立、行走,腰椎间盘突出复发,即便疼痛难忍,她也只在病床上躺了两天,便绑着护腰带重返岗位。

“每天朝夕相处,看着‘党员突击队’的成员为了保证产量早出晚归、四处奔走,这种感染力是难以抗拒的,人在病床上也躺得不踏实。”王素芳说。

2000个、5000个、1万个……当民用防护口罩的日产量终于达标时,王素芳松了一口气的同时,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入党心愿。因在疫情防控生产一线表现突出,王素芳通过组织考察,成为预备党员。3月19日,王素芳在生产车间宣誓入党。

△王素芳(左一)进行入党宣誓(资料图)

截至3月19日,被列为国家、省、市疫情防控物资重点保供企业的云南奥斯迪实业有限公司已累计生产181万个民用防护口罩,捐赠60余万个民用防护口罩支援抗疫和企业复工复产,总价值468万余元。

3月26日,沈长虹在微信朋友圈透露,占地5000平方米的医用防护物资生产10万级洁净车间即将投产。该车间拥有口罩生产线10条,日产能100万个;防护服生产线4条,日产能5000套。

惊心动魄的60天,与疫情赛跑的经历让每一位亲历者刻骨铭心。当紧绷的神经终于舒缓,郭尚跃翻看手机相册,往事如电影般一帧帧重现,“亏了钱,但赢了口碑和民心。这笔无形资产,令企业永远受益。”他轻声说。

车间外,春暖花开。疫情终将散去,胜利就在前方。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唐娜

责任编辑:谭宗慧

相关热词搜索:口罩口罩
下一篇:口罩!口罩!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