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七彩云南  >  正文

【先锋旅游】二道桥村:俐侎人的多彩生活 ​

2020-12-23 17:27:51  来源:《致富天地》2020年 第12期

在永德县乌木龙乡二道桥俐侎部落村,生活着占全国46%的彝族支系俐侎人。走进二道桥阿母活咪活动场所,阿塔(未婚小伙子)阿朵(未婚小姑娘)们吹着芦笙、弹着响篾,载歌载舞欢迎远方来的客人。村民能歌善舞,至今村中仍保留着打歌等传统习俗。2013年8月,二道桥村被列入第二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传奇的部落历史

近日,在乡干部的引路下,我们沿着干净的水泥路走进二道桥村,去拜访俐侎人长者张理政和张玉生兄弟俩。村中昔日的木板房、茅草房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高大的青顶白墙的平房。

走进张理政家中,他热情地接待了我们。坐定后,张理政向我们讲述了俐侎人的历史。相传在300多年前,清朝宫廷歧视少数民族,派地方统领追杀,俐侎人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从南京、大理逃至临沧繁衍生息,当到达现在的二道桥村时,存活人数不到200人。

为躲避战乱,俐侎人祖先躲进深山,栖息在大树上,以打猎为生。面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和毒蛇猛兽的威胁,俐侎人凭借聪明智慧,克服了一个个困难,人口从以前的一个部落发展到如今的6个行政村1.2万人。

关于乌木龙和二道桥两个地名的由来,也颇具神话色彩。相传很久以前,在乌木龙乡山下住着一条小白龙,而远在镇康县的小龙塘有一条小黑龙,两条龙为解部落困苦展开决斗。在第二次决斗时,小白龙使计让俐侎王(部落首领)发动部落成员,用大树雕刻成自己的模样摆放在龙洞口,小黑龙大战三天三夜,身上的黑鱼鳞甲染黑了木刻的小白龙,因此叫乌刻龙,后来演变为“乌木龙”。当小黑龙筋疲力尽时,一直在洞中闭目养神的小白龙突然蹦出,将小黑龙推出万丈之远,小黑龙用尽全力纵尾劈开大山,逃之夭夭。如今的乌木龙乡陡山窄道槽子,传说是小黑龙用尾巴劈开的,因在其上建了两次桥,故称“二道桥”。

多彩的民族文化

俐侎人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袓先在逃亡时,面对生存困境创作的《龙门调》《小小蜜蜂飞过江》等至今仍久久传唱。无论婚丧嫁娶、节日喜庆,还是迎接宾客,俐侎人总会用乐器、歌舞表情达意。使用最多的是芦笙、响蔑、唢呐、铜号四种乐器。

沿二道桥南行12.6公里,就来到俐侎人每年农历二月十五的“桑沼哩”情人谷,这里群山环绕,绿树成荫。“桑沼哩”最初是洗热水澡的地方,在这里洗澡是俐侎人世代成亲必有的传统习俗,阿朵、阿塔结婚前要先到这里洗三天三夜的鸳鸯浴。

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村民们将洗澡活动升级为俐侎人最隆重的节日,活动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游客。节日期间,阿朵、阿迟们(已婚妇女的称呼)三五成群,背上小竹篮、唱着采茶歌,歌声响彻山谷,让游客陶醉不已。

说到俐侎人的文化,不得不说他们的服饰。俐侎人是一个钟爱黑色的民族,男女老幼的服饰均以黑为主色调,至今他们仍自己手工制作衣服。据介绍,俐侎妇女用野麻烹煮后,经多次加工成丝后织成布,再用板蓝根作原料染成黑色布匹,根据男女身高裁剪制作。近年来,当地政府组织妇女成立永德县黑衣部落民族文化旅游服务中心,将俐侎服饰推广到国内外,增加了当地群众的收入。

别样的美景美食

在二道桥村,有著名的豚鹿坡万亩杜鹃花海,因在大雪山生态旅游区曾多次出现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豚鹿的踪迹,豚鹿坡因此而得名。这些杜鹃随山形地势错落有致地自然生长,每年2月中旬到5月中下旬,万亩杜鹃花开成海,一团团、一簇簇,置身花海中,壮美之极。此外,在二道桥村,还有万亩核桃林,以及涓涓细流汇集成的家坝水库等。在这里,处处皆景。

除了美丽的自然景致,二道桥村的特色佳肴也值得一提。鸡是俐侎人饮食的主要菜肴,无论婚丧嫁娶,还是重大节日,鸡肉必不可少。烤全羊也别有一番风味,其色香味俱全,备受国内外游客青睐。俐侎人喜欢喝“雷响茶”,他们将茶叶放进小土罐,然后放在火炭上抖动烘烤,待茶叶溢出香味时,再倒入开水,发出“呲呲”的响声,以此烤煮的茶浓香馥郁,沁人心脾。

不知不觉中,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我们来到村民张礼贵夫妇开办的农家乐用餐,他们早已为我们准备好丰盛的晚餐。鸡肉烂饭、苦荞饭、棕包花、土豆、野蔴汤,每一道菜都美味可口。

一天的探访结束,我们有些意犹未尽。离开之际,张氏兄弟热情地送我们出村。车辆缓慢行驶在山间道路上,车灯穿过初冬的层层云雾,俐侎人的文化生活让我觉得更加神秘了。

通讯员 郭建军 李忠林/文图

链 接:

交通:二道桥村距永德县城约100公里。从昆明出发,可到西部客运站乘大巴车到达永德县城,或从昆明长水国际机场乘飞机到临沧博尚机场,再转车前往。

食宿:在村中可品尝到鸡肉烂饭、苦荞饭、烤全羊等特色美食。村内有农家乐提供食宿。


责任编辑:李敏

上一篇:冬日湿地别样美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