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史学习  >  正文

艾思奇故居:“大众哲人”从此出发

2020-12-23 17:36:57  来源:《金色时光》2020年第10期

1910年,艾思奇出生在腾冲和顺古镇。这里四面环山、绿树掩映,颇具江南风情,也因保留了大量古代民居建筑、台楼宗祠和寺观庙宇,营造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艾思奇受社会和家庭熏陶,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以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行文风格,撰写出一系列深受国人喜爱,并对中国革命产生重要影响的哲学著作。

深受革命家庭影响

艾思奇故居位于和顺古镇水碓村,由艾思奇(原名李生萱)的父亲李曰垓于1918年修建而成。这座中西合璧的四合院内串楼通栏,雕花格扇,西式小阳台显得古朴典雅。

“艾思奇先生秉承了和顺山川万物的灵秀之气。他出生于一个革命传统家庭,父亲李曰垓是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会员,早年就读于京师大学堂(北京大学前身)。李曰垓文采飞扬,被章太炎誉为‘天南一支笔’。他先后参加过云南辛亥革命和讨袁护国运动等,为中国民主革命立下汗马功劳。后任云南第一殖边督办。”腾冲市历史研究专家杨发喜说。

1923年,李曰垓前往香港,担任孙中山大元帅府的驻港代表。艾思奇随父亲来到香港,就读于广州岭南大学香港分校。这所教会学校的课程以圣经、英文及国文为主,艾思奇各科成绩都很优秀。“在父亲和大哥的指导下,艾思奇在少年时期就阅读了《老子》《庄子》等大量典籍,打下深厚的哲学功底。”艾思奇故居讲解员说,“父亲还时时告诫艾思奇,无论作诗写文章,应像白居易,务使人人能读,妇孺皆懂。”父亲的教诲,为日后艾思奇的行文写作树立起通俗易懂、逻辑清晰的个人风格。

接受新思潮洗礼

1925年,孙中山逝世。李曰垓带着长子李生庄前往上海,艾思奇则随母亲和弟妹返回昆明。返昆半年后,15岁的艾思奇考入云南省立第一中学,被安排在初中二年级插班。省立一中是一所进步学校,也是云南学生运动的策源地,校长徐继祖同情并支持革命。云南省早期的共产党员李国柱就在省立一中图书馆任管理员,他和进步教师楚图南等人秘密发起组织了青年读书努力会,把一些进步青年组织起来,学习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艾思奇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接触马克思主义后,求知欲望强烈的艾思奇阅读了《向导》《新青年》《共产党宣言》等革命书刊。在新思潮的影响下,他很快成为反对黑暗世界的斗争骨干,负责学生会学艺部的工作,并任校刊《滇潮》的编辑,经常撰写反帝反封建的文章。当时,李国柱主办的两份地下刊物《火花》和《小世界》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和马克思主义基础知识,艾思奇不仅参加编辑工作,还冒着危险秘密散发这些刊物。

“在省立一中学习的日子里,艾思奇还参加了一系列宣传进步思想及科学民主精神的文艺演出活动。在这些活动中,艾思奇展现出昂扬的革命激情。同时,他也通过这些活动进一步了解社会、了解中国的现实及民众的需求。”讲解员说。

《大众哲学》诞生始末

1932年5月5日,国民政府与日本签订《上海停战协定》,激起国人愤慨。此后,艾思奇参加了“上海反帝大同盟”,他书写标语、散发传单、参加抗日游行,以实际行动支持反帝斗争。1933年6月,国民党封闭了艾思奇任教的泉漳中学,失去经济来源的他在朋友介绍下为《中华日报》副刊写文章,赚取稿费维持生活。撰稿过程中,艾思奇完成了第一篇系统的哲学论文《抽象作用与辩证法》,受到理论界和读者好评,也引起了党组织的高度重视。

20世纪30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广泛传播。艾思奇为适应革命斗争和群众需要,以满腔热情投入研究和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工作中,写下了许多通俗生动的哲学文章。他在1933年创作的《二十二年来之中国哲学思潮》一文,成为当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最重要的哲学文章之一。后来,艾思奇成为由李公朴任主编的《读书生活》杂志编辑,并撰写了极具影响力的《哲学讲话》,连载在《读书生活》上。

艾思奇在工作中表现突出,又经过革命斗争考验,1935年10月,上海党组织决定由周扬、周立波作为艾思奇的入党介绍人,批准艾思奇加入中国共产党。自此,艾思奇成为党在理论战线上的一名先锋战士,成为党的哲学工作者。

1936年1月,艾思奇的《哲学讲话》在连载24期后整理出版,一问世就极为畅销。为此,李公朴专门写道:“作者对新哲学中的许多问题,有时解释得比其他的著作更明确。虽然是通俗化的哲学著作,但也有许多深化的地方。”艾思奇写《哲学讲话》时,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还局限在一小部分精英人士当中,广大人民群众对马克思主义缺乏系统的掌握和理解。《哲学讲话》以通俗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活泼的形式,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观点被普通民众所接受。

《哲学讲话》的大量发行及其产生的巨大反响,引起了国民党当局的恐慌。1936年2月,《哲学讲话》被禁止发行,但民众对先进思想的追求是无法阻挡的历史潮流。《哲学讲话》第四次再版时,艾思奇将书名改为《大众哲学》。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 杨建乐/图


责任编辑:李敏

下一篇:九个炊事员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