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王学勇  >  正文

第一书记的“朋友圈”

2020-12-24 11:04:47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一跃千年——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全媒体报道之拉祜族④

“终于,辣椒红了,鸡长大了,西瓜开种了,蔬菜大棚快建完了……期待!!!”这是澜沧拉祜族自治县酒井乡勐根村第一书记胡红最近的一条微信朋友圈,发于12月15日凌晨1时23分。

浏览胡红的微信朋友圈,几乎都是关于勐根村村里人、村里事儿和对扶贫工作的思考,且有一大部分发于每日的凌晨。“白天要忙着处理村上的事情,只有夜深人静时,才有时间静下心来冷静思考。”2015年,这位来自中国科学院昆明分院的“80后”第一次来到勐根村,随后的5年,他和村里的2000多名少数民族同胞一起,谱写出直过民族一跃千年的“勇者之歌”。

河道旁的党旗

“村民们认可你的观点之前,先要认可你这个人。”

胡红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又是中科院昆明分院派遣的扶贫干部,与当地少数民族群众语言不通,似乎有着天然的距离感。学习民族语言、了解民族文化、频繁到农户家家访,胡红逐渐拉近了与村民们的距离。而共同清理河道这件事,更是真正让胡红和村民们打破界限、不分彼此……

每年雨季,勐根村的入村河道都会因枯枝败叶、淤泥堆积以及生活垃圾倾倒,而引发洪水,河水会漫进村寨和稻田,给村民们带来较大的经济损失,2016年的汛期也不例外。

2016年胡红来到了勐根村,他先是分析引发洪水的原因,然后及时制定了止损办法:“淤泥和垃圾的堆积让河床越来越高,短时间大范围加固河堤并不现实,只能先进行清淤和加固工作。”制定办法之后,胡红召开所在村小组的党支部会议,要求村上的党员带头示范,并发动群众,一户一人参与清淤工作。

第二天,按照通知的时间和地点,胡红发现包括他在内只来了9名党员。“就算只有我一个人,我也要把这个事情干成。”在河堤插上党旗,顶着大雨,胡红第一个跳进齐腰深的河道中,这也把旁边的党员吓了一跳。多年来淤积的杂物掺杂着碎玻璃等尖锐物品,给清淤增加了不少风险,湍急的水流也随时有可能把人冲走,而文静又稍显瘦弱的“外来人”竟不顾一切跳入水中,也让其他党员纷纷效仿。这样身体力行的工作态度,让从党旗下路过的村民自发地参与到清理河道工作中来,当60多名党员群众开始一起清理河道时,胡红原本打算用四天完成的工作,一个下午就干完了。

尽管长时间在污水中的浸泡,让胡红的下肢出现红肿和溃烂,但他不想错过这个宣传保护生态重要性的契机。确保河道安全后,胡红又开始走村入户宣传保护河道、不乱丢垃圾的重要性,以让这个被绿水青山怀抱的小村子能够一直美下去。

△绿水青山怀抱着勐根村

雨中的泥巴路

“我就是爬也要爬到寨子里,死也要死在路上。”

2016年,勐根村的人均收入已经达到了当时的脱贫标准。但胡红通过对标对表,一直在反问自己,目前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水平真的可以让这里的少数民族群众实现长效的脱贫致富吗?为此,他不顾别人劝阻,毅然踏上了通往邦利村小组的“水泥路”。

“所谓‘水泥路’,就是有水带泥的路。”每到下雨天,从勐根村委会到邦利村小组,4公里的土路完全没有办法行车,村民出行特别是学生出行得不到安全保障,当地的特产茶叶也完全没有办法运输出来,雨季的邦利村几乎成为一座孤岛。

到底烂到什么程度?在一个大雨天,胡红和勐根村监委会主任刀文华相约前往邦利村。“如果我一个人走,真的可以算是一步一跤。”胡红回忆,路坑坑洼洼,且迈出的每一步,鞋底粘到的淤泥都会让本不平坦的道路更加湿滑。为了保护好用手机和相机拍摄到的第一手资料,互相搀扶着的两个人遇到危险,只能努力往后倒,一个屁蹲儿,两个屁蹲儿……一路摔着进去摔着出来的胡红事后感叹,如果不是仗着自己年轻,尾椎骨非要摔断不可。

衣服全部湿透,一部相机、两部手机最终也进了水。但胡红掌握了这条路的真实情况和第一手的资料照片,及时跟相关部门反映,2017年,从村委会到邦利村的新路修通,下雨阻断村民外出之路永远成为了历史。

△胡红的朋友圈记录下了从“水泥路”到水泥路的变迁(拼版图片,资料图)

看到胡红为大家做的一件又一件实事,勐根村的村民越发认可这位远道而来的“第一书记”。逢年过节、婚丧嫁娶,大家都会请书记过去吃吃饭聊聊天,胡红在当地的“朋友圈”越扩越大,他引领大家脱贫致富的步伐也越来越快。统计数据显示,勐根村人均纯收入2015年底仅为2206元,2019年底已增至7407元。因为表现突出,胡红以优秀驻村扶贫工作队员的身份,获得2019年云南省脱贫攻坚奖。

牛棚里的芭蕉饭

“感觉我自己有点用。”

2017年,勐根村有牛得了口蹄疫,胡红利用专业背景和在养殖场的工作经历,带领大家把山上放养的牛集中起来,一头头地排查,对患病的牛进行隔离治疗,给健康的牛打疫苗、进行密切观察。虽然这件事已过去许久,但胡红一直忘不了在村民张少兵家的那个瞬间……

老人张少兵家距离村委会十多公里,家里养着一头母牛和几头小牛。疫情发生期间,母牛还怀着孕,这头母牛对老人的意义不言而喻。听说胡书记带着防疫人员来给母牛打预防针,老人早早就在村口等候,看到胡红的第一眼,老人立即用双手紧握住胡红的手,含泪说道:“书记,牛会不会死?”得到胡红“不会死”的答复后,老人开心得像个孩子。那天中午,胡红一行人留在张少兵家吃饭。“那是我人生第一次在牛棚里吃饭,老人看着他的牛,开心,我们看着老人开心的样子,也很开心。”那顿饭,虽然飘散着牛粪的味道,虽然只是用芭蕉叶来当盘子,但胡红依然觉得饭菜特别香。

因为发现较早、防疫得当,勐根村没有一头牛因为口蹄疫而死去。当此事得到妥善处理之后,胡红在自己的日记本上写下了这样一篇日志——感觉我自己有点用。

△景色秀丽的勐根村

“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清代诗人袁枚的《苔》是胡红最喜欢的一首诗,也正是在千千万万个像胡红一样的基层扶贫干部的指导和帮助下,大山深处的一个个少数民族村寨才发生如此翻天覆地的变化。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王学勇 袁海毅 文 邹鹏 图 澜沧融媒体中心 视频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第一书记朋友圈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