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档案  >  正文

血泪遗书中的家国情怀

2021-01-04 16:56:06  来源:《云岭先锋》2020年第1期

血泪遗书中的家国情怀

孙银花

深情告慰父亲

这封沉甸甸的遗书中,王德三首先深情地表达了对父亲养育之恩的谢意。从21岁离家外出求学,此后辗转南北参加革命,王德三就再也没有回到过祥云老家,他渴望见父亲一面。但深知“恐难与父亲见到最后一面!”写到这里,身在狱中的他心里是怎样的难受?父亲心里又是怎样的难受?他只好劝慰父亲:“儿已处此境地,如果要偷生苟活,那就要做出些无廉耻的事情,那时你的儿子又有什么脸活在人世上?儿现时只有拿定主张,把身子献给人类了。”

王德三的父亲王之溎思想开明,主张把儿子送到社会上去历练成长,成为于国家、于人民有用的人才。就这样,他的三个儿子先后走出家门,外出求学,老大王复生、老二王德三先后考入北京大学,成了北大的骄子。所以,王德三认为父亲是能够理解他舍生取义、杀身成仁的选择的。

当他被捕的消息传进王家宅院,已过六旬的老父亲,为了孩子一路忍受着焦心、疲乏和饥饿的煎熬,整整8天,日夜兼程,从祥云老家赶到昆明时,儿子却已在7天前被国民党杀害,草草掩埋在乱坟岗。面对失去儿子的打击,老人肝肠寸断、老泪纵横。

让王德三没想到的是,大哥王复生身份暴露后生死未卜。老父亲在把王德三重新移葬后,终因心力交瘁、悲愤交加,一病不起,再也无力返回祥云,魂落昆明,追随着他而去了。

狱中不舍妻儿

王德三在遗书中还表达了对家庭、对妻儿的挚爱。他的妻子马冰清,是滇东北第一位妇女解放协会会长、第一位团支部书记。1930年4月,因叛徒出卖,怀有身孕的马冰清被捕入狱,受尽百般折磨,但她坚贞不屈、沉着应对,以钢铁般的意志经受住了各种考验,严守住了和王德三的关系及党的机密。1930年秋,马冰清在狱中生下她和王德三唯一的孩子。

对于妻儿,王德三是有亏欠的。为了革命事业,为了普天下劳苦大众的解放,新婚燕尔,王德三就辞别妻子前往铁路沿线组织发动武装斗争。在妻子怀孕时,他不能常伴左右照顾她;妻子在敌人阴冷潮湿的监狱里自己给自己接生的时候,他不能陪伴在身边;往后,在抚育孩子的所有时间里,他都永远缺席。

为了不背叛革命、不出卖同志,他必须得舍去这“爱到每一根头发”的妻子和从未谋面的儿子。孤儿寡母在那个动荡的年代,要如何生存下去,要遭受多少苦难,可想而知。想到这,他的心已痛得“不忍在此多提及”。

这封遗书在王德三死后,经国民党云南省政府主席龙云准许,转到祥云王家庄王德三家中保存,最终才转到了马冰清的手里。王德三不知道的是,他遗书中的“如果”变成了事实,他坚强美丽的妻子,最后是“一个人残存人世”的。

1933年,敌人大赦,马冰清才得以携子假释出狱。在和党组织接上关系后,她边照顾儿子边投身革命工作。但也因为工作,她没有更多时间照顾孩子,年仅7岁的纪中被狂犬咬伤,不治身亡。敌人的酷刑,丈夫的牺牲,丧子的心痛,雪上加霜般一重又一重的打击,让她心力交瘁。

云南解放后,马冰清在1958年那个极“左”的年代,被扣上了“叛徒”的帽子,蒙冤长达21年,直到1979年10月15日,才接到平反昭雪的通知书。这封通知书也是支撑着她在病床上苦苦等待的唯一信念。接到平反昭雪通知书的第二天,她就溘然长逝,走完了命运多舛的一生,终年70岁。

从王德三这封万字遗书几个片段的字里行间,我们丝毫感受不到王德三对死亡的恐惧,自然流露的只有对就义的慷慨从容和对亲人的深深不舍。在生与死面前,他坚定地选择了为革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为了民族的独立解放、人民的自由幸福,像王德三一样的革命先烈千千万万,他们义无反顾地投入改变千万人命运的革命洪流之中,舍弃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革命先烈永垂不朽!

千千万万的革命先烈背后有着千千万万个家庭,英烈背后鲜为人知、淹没在历史尘埃里的家人,同样应该被我们永远铭记。

(作者单位:祥云县“红色传承”教学基地管理中心)

责任编辑:谭宗慧

相关热词搜索:血泪遗书中的国情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