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档案  >  正文

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2021-01-04 16:58:53  来源:《云岭先锋》2020年第2期

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刘 季

赵祚传(左一)与革命军中同乡朋友合影 楚雄州委党史研究室供图

1928年9月27日,赵祚传在为党组织筹措活动经费返回昆明时,不幸被捕入狱。他经受住敌人的百般折磨,在就义前一天,分别给父亲、岳父母、妻子、兄妹、儿子留下了5封遗书,“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很坦荡安然”,“然为国牺牲,算死得其所”,表达了视死如归的革命豪情。

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从赵祚传烈士留下的5封遗书中可以看到,他所秉持的是一种信念坚定、无私奉献、勇于担当的革命情怀。

对理想信念义无反顾的坚守

1922年,赵祚传在昆明组织成立了以“培养民德,改良社会,挽救国家”为宗旨的“大姚旅省学生励志会”,赵祚传说:“一个人出门要戴上‘望远镜’,进山要戴上‘显微镜’,这样读马克思主义的书籍才能心明眼亮,认清方向,找到真理。”1927年,在大革命遭受失败,白色恐怖蔓延的恶劣环境下,赵祚传没有丝毫退却,始终坚守着共产主义的理想信念。1928年9月,赵祚传第3次被捕入狱。

面对敌人封官许愿、威胁利诱,在生与死的时刻、在选择忠诚与背叛的关头,赵祚传给出了一名共产员最坚定的回答。他在同一天写下5封遗书,给父亲写道:“然为国牺牲,算死得其所。”给兄妹写道:“我为主义而牺牲,为民众而牺牲,……我心很坦荡安然。”赵祚传将自己生命的最后一刻,化作这5封表现共产党人无限忠诚的文字,留给了至亲家人和人民大众。

英勇就义前,他提前为自己写下了一副挽联:“有儿有女亡,论寿算,不为短命。半凭半吊死,享福泽,可比高年。”横批:“死得其所。”一句“坦荡安然”“死得其所”,饱含了一名革命者对真理的无限追求和对信念的忠诚坚守。

对革命事业无怨无悔的奉献

赵祚传从小体弱多病,在白色恐怖、出生入死的日子里,他经常焦虑愤懑,胸口疼痛,有时还吐血。同志们十分关心他的身体,叮嘱他注意休息。他说:“我的病是重的,可是国家的病更重。时间不等人,救国家重要啊。”因为党的经费困难,赵祚传长期过着十分简朴的生活,他把家里寄来的生活费绝大部分都交给了组织,不仅动员父亲变卖家产,甚至动员妻子把结婚时的金手镯、金戒指卖了,全部所得交给党组织作活动经费。1928年,任省特委书记的赵祚传向组织报告,计划回滇西开展革命工作,同时再次回大姚老家变卖田产为党筹措经费,因此被捕入狱。他在牺牲前,甚至没有见过已出世的孩子一面,为了党和人民的事业,赵祚传奉献了自己的身心、奉献了全部财产。

对历史使命义不容辞的担当

1927年,赵祚传作为组织工作负责人,经常深入基层一线,细致地做好党团员发展工作。在他的努力下,到1927年底,党团组织在原来几十人的基础上发展到近二百人。1928年6月,赵祚传前往滇西开展革命工作,他有时化装成工人、有时化装成商人,深入盐井开展发动群众工作,潜入深山开展地方武装转化工作。在赵祚传第3次被捕入狱后,他念念不忘的还是人民的疾苦、放心不下的还是革命的胜利。他在其他书信中写道:“镣锁琅铛进县城,狱里无处不冤声。茹尽人间无限苦,但期革命早日成。”

虽然,赵祚传烈士离开我们90多年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不仅没有淡出人们的视野、褪去原有的光环,反而让人们更加敬仰他那波澜壮阔、鞠躬尽瘁的辉煌一生。

身处新时代,肩负新使命,我们要永远铭记先烈们的事迹,牢记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要深入学习党史、新中国史,更好地回答“我们是谁”“为祖国做什么”的问题;要牢记党员身份和忧国忧民的责任,在党爱党、在党言党、在党忧党、在党为党,教育我们的子子孙孙永远成为党的理想信念和初心使命的传人。

(作者单位:中共云南省委党史研究室)

责任编辑:谭宗慧

相关热词搜索:视死如归革命豪情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