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杨旭东  >  正文

打 刀

2021-01-15 09:56:53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一跃千年——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全媒体报道之阿昌族①

陇川县户撒乡,位于高黎贡山余脉一个251平方公里的山间盆地,总人口在3万左右的阿昌族有半数生活在这里。在过去的一千年间,阿昌族人世代以制作刀具为生,他们锻打出来的户撒刀锋利无比,被誉为中国三大名刀之一。曾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留下种种传奇故事。

如今,这里的阿昌族人依然坚守着这门传统的制刀工艺,而这门技艺也给他们带来了源源不断的收入。

(一)

户撒很美丽,连绵起伏的山峦,一望无垠的田野。刚走近户撒寨子,村里就传来叮叮当当的打铁声。

顺着打铁声,记者前去寻访在当地具有“刀王”之称的户撒刀锻造技艺省级非遗传承人李德永老人。据说,他锻造的刀具“柔可绕指,吹发即断,剁铁如泥,毫刃不卷”。

走进李德永家的小院子,年过八旬的李德永老人坐在西厢房门口一张摇椅上悠闲自在,而他的儿子李成强正在锻造作坊忙着打制一批已经被预订的刀具。

得知记者来意,李成强马上放下手中的活儿,来到院子里展示户撒刀的锋利:一张小桌上十余瓶矿泉水一字排开。一道寒光闪过,十多瓶矿泉水被李成强手中的户撒刀拦腰齐齐截断。随后,李成强又展示了户撒刀削多条毛巾、削报纸、横宰钢筋、竖砍石块等。

△李成强向记者展示户撒刀的锋利

“要打造一把锋利的户撒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第一是选材很重要;第二是要打得平整,它的弧度平整度有着严格的标准;最后是对淬火技术的熟练掌握。如果技术不过关,打出来的刀无论你怎么磨,都不会锋利。” 李成强说。

“户撒刀是阿昌人的灵魂,过去只知道阿昌人在生产生活中总是离不开长刀。没想到,现在的户撒刀还能卖出好价钱。”李德永高兴地说。

1941年出生于当地铁匠世家的李德永,从事刀具生产已经有半个世纪之久。他十几岁开始学打刀,1968年担任户撒刀具厂厂长。后来随着刀具厂搬迁,李德永也卸任厂长职务,专门带起了徒弟。

锻造户撒刀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17岁那年,李德永的父亲第一次让他拿起了大锤打制刀具。从那时起,他的手掌就没能正常地舒展过。李德永说,制刀是一个非常辛苦的过程,一般人吃不了这样的苦。年轻时他也曾经想要放弃,但是阿昌人祖祖辈辈传承的信念使他继续前行。

打制刀具靠的是双手,然而经历了数十年的制刀生涯,李德永的手已经没有当年的力量,加之患有痛风,已经没法再打刀了。如今,儿子李成强子承父业,也成为户撒远近闻名的刀匠。

△制作户撒刀

(二)

据说,历史上阿昌族主要从事农业,但是手工业也很发达,尤以善于打制刀具而闻名于世。“相传,阿昌族定居户撒时,已掌握制铁技术,但户撒刀精湛的生产技术则是明朝初期沐英入云南时带来的。”李德永说,明朝军队进入西南边疆以后,在长期征战中需要大量兵器,主要以刀剑为主。受环境制约,与内地联系困难,兵器补给主要靠当地生产。留守户撒的明军工匠便把打刀工艺传授给已有制铁技术的阿昌族,成为阿昌族的一笔宝贵财富。

后来为满足各民族生产生活需要,户撒刀匠也生产斧头、柴刀、菜刀、背刀和佩刀等;其中的背刀和各式佩刀因钢性好和式样美观大方而深受当地少数民族和东南亚各国人民喜爱。

△擦拭打造好的刀具

如今,户撒刀已在当地渐渐形成了产业,而李德永先后带出了数十名徒弟,这些徒弟靠锻造户撒刀平均年收入都在15万元以上。

 “这些年,靠锻刀、卖刀家里吃喝不愁,生活一天比一天富足。”杨承跃是李德永的徒弟之一。对于阿昌族锻刀传统,杨承跃从小就耳濡目染,后来得到师傅的真传。杨承跃能打造阿昌长刀、大撬刀、砍刀等造型各异的刀具,还在当地开了两家销售店铺。如今,衣食无忧的杨承跃也开始带起了徒弟。

即便带出那么多徒弟,李德永依然觉得遗憾,因为他的独门手艺——打造“七彩刀”的技艺迄今还没找到传人。“不是我舍不得传授,而是‘七彩刀’不是人人都能打造的。”李德永说。

原来,“七彩刀”制作技艺要求高,制作过程非常危险,而且曾失传一百多年。李德永说,为了找回失传的技艺,他四处求教、查阅资料,经过上千次的试验,历经多次失败,终于让“七彩刀”重现天日。

“七种钢材混合而打,打到一定厚度折叠再打。控制火候,经过上千次折叠、锻打,才有可能打造出‘七彩刀’。”李德永说,“打制过程中,铁星火花就像子弹出枪膛一样四处喷射,一不小心就会被烫伤、灼伤,非常危险。”

△加工过程火星四溅

(三)

“户撒刀的生产既有分工又相互协作,户撒刀产业还带动了刀鞘产业发展,同时还催生了一批专门从事销售的人员。目前全乡从业人员3000多人,户撒刀年均产值在4000万元左右,户撒刀产业产值占了全乡收入来源的半壁江山。”户撒乡党委副书记、乡长余强说。

44岁的村民雷顺才有一辆车牌号为云NDWxxx的越野车,他告诉记者这是他精心挑选的,“DW”取“刀王”拼音的首字母。雷顺才也是户撒刀锻造技艺州级非遗传承人,他14岁开始学打造户撒刀,如今却很少打造刀具,而是专门做起了户撒刀销售。

“之前都是自己打造自己销售,顾客也大多是来德宏陇川旅游的游客。这几年,我已很少动手打刀了,主要从其他村民手中订购刀具,然后通过网络销售。”雷顺才告诉记者,前些年他也和村里其他打刀的匠人一样,自己打造刀具然后通过开店、摆摊进行销售,虽然一家人不愁吃穿,但是一年下来也剩不了几个钱。两年前,他在儿子带领下开始尝试起了直播带货,如今15万的“粉丝”让他真正成为“网红”,把户撒刀卖到全国各地。

打开雷顺才的直播间,除了齐全、完整的直播设备外,就是摆满一地的各式各样的户撒刀。菜刀、长刀、弯刀、小刀……这些刀具大小不一、形状多变,令我们目不暇接。

△雷顺才正在进行直播

雷顺才还带着我们参观了他曾经打造刀具的工作室,虽然很久没有动手打刀,工作室依旧被他收拾的干干净净。对此,雷顺才说,等哪天想自己动手,随时都可以重新举起锤子。另外,在直播过程中,有的客户会提出看看工作室的要求。所以,工作室就一直保留着。

“每天直播两三个小时,平均能卖出去大大小小40来把户撒刀,销售额2万多元。” 雷顺才说,儿子和儿媳也通过直播带货销售户撒刀。2019年,他们一家的户撒刀销售额就达到300多万元。如今,雷顺才开起了越野车,家里盖起了漂亮的楼房。

据了解,户撒乡目前从事户撒刀加工、销售的企业和个体业主有数百家,全乡注册有“户撒韵”“娄一刀”“项老赛”“李德永”等商标,年均销售各类刀具约40000把。

 “在一年一度的户撒乡阿露窝罗节期间,乡里都要举办户撒刀展销、锻造技艺表演、评选‘刀王’等系列活动,让游客对阿昌族户撒刀有进一步了解,促进户撒刀的宣传。”余强说,在一代又一代阿昌族人的传承和创新下,如今户撒刀已发展出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及装饰性工艺品等三大类。靠着这门手艺、这个产业,阿昌族群众实现了脱贫致富奔小康。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杨旭东 郝亚鑫 通讯员 何成全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打刀
下一篇:打 刀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