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换牛”记

2021-03-01 11:06:21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一跃千年——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全媒体报道之景颇族②

牛年春节,德宏州芒市西山乡营盘村帮本村民小组洋溢在过年的氛围中,欢声笑语沿着整洁的水泥路从村头漫延到村尾,此起彼伏的鞭炮声,打破了这个景颇族村子的宁静。

景颇小伙李干志并没有闲下来,他正在给自己的“铁牛”——一辆挖掘机进行保养。“‘铁牛’挣钱快,养它更有奔头。”拍去身上的灰尘,李干志和记者讲起了他与“牛”的故事。

耕牛盘生计

李干志1988年出生。他13岁那年,父亲去世,母亲身患重病,家里还有一个妹妹,全家人的重担落到了他年幼的肩膀上。

家里最值钱的,便是牛圈里那头耕牛。于是,年少的李干志赶起耕牛来到了田里,学着大人的模样,卷起裤腿,打着赤脚,手扶犁铧犁起了田。

“看着容易做起来难,我不知道啃了多少泥巴。”李干志坦言,犁田是一门技术活,起初他扶不稳犁铧,手上磨起了水泡,牛不听话将他扯翻在地,他时常一个人坐在田埂上哭泣。

“日子过着没有办法。”为了全家人的生计,李干志擦干眼泪又回到了田里,手磨起了老茧,脸晒得脱了皮,他终于和这头耕牛达成了默契,犁过的田一墒一墒整整齐齐。田里种下稻谷获得了丰收,全家人解决了吃饭问题。

平日里,李干志不敢怠慢了这头耕牛,白天他将牛赶到茂盛的草地放牧,夜里把自己割回来的青草添在牛圈食槽里,生怕牛吃不饱没力气下田,一家人的生计就成了问题。

△李干志与妻子在准备喂猪的饲料

肉牛促脱贫

时间来到2017年,李干志遇到了爱人孙木果,俩人喜结连理,但现实贫困的窘境很快便让俩人发了愁。幸运的是,党的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了家门,同年他家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获得帮扶。依靠党的好政策,俩人借款16000元承包了20亩土地种植甘蔗,每亩甘蔗还获得了800元补助。甘蔗砍收后,俩人便还清了欠款。

尝到了产业扶贫政策的甜头后,李干志又在牛身上动起了脑筋。他决定依托甘蔗梢可作饲料的便利,发展肉牛养殖。在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他获得了21000元补助,不仅建起了牛圈,还建起了猪圈。2018年,西山乡政府为每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放了6头仔猪,同时对养牛的建档立卡贫困户每户每头牛补贴1000元。李干志养起了6头肉牛、10头猪,年底牛、猪都出栏赚到钱后,他又将养殖规模扩大到10头肉牛、14头猪。

“养耕牛是为了吃顿饱饭,养肉牛是为了吃顿好饭。”能获得那么多好政策的帮扶,李干志干劲更足了,脸上时常带着微笑。他常常感慨:有了党和国家的好政策,我才有了底气和信心,顺利把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帽子给摘了下来。

△李干志驾驶“铁牛”挖掘机帮助村民装甘蔗干重活

“铁牛”奔小康

“时代在发展,我们也要跟上时代步伐,转变发展思路,早日过上好日子。”2020年,李干志发现,营盘村及周边的村子都是甘蔗种植大村,砍收后成捆的甘蔗装上卡车都是由人工完成,人力资源成本高,效率还低。但如果将挖掘机的机头进行更换,就可以机械装甘蔗,省时又省力。

于是,他将家里的9头肉牛卖掉后换成现金,然后花费8万余元购买了一头“铁牛”——一台挖掘机。之后,以200元装一车甘蔗的价格服务周边村子的蔗农。发现挖掘机装甘蔗的便捷后,村民纷纷找他帮忙。他驾驶挖掘机早出晚归,最多的一天装了10辆车,毛收入达到2000元钱,平时日均毛收入都在千元以上。农闲时他就去周边找点小工程,一方面不让挖掘机闲下来,另一方面也再精进一下自己的操作技术。

△平日里,李干志的妻子到山区收购竹笋等山货到坝区、城区进行售卖

最近,剩下的一头肉牛也被李干志卖了,换回的1万多元,他用来购买了一辆二手货车,让妻子到山区收购竹笋等山货到坝区、城区售卖,赚取差价。“小康路上我们也不能掉队,一年要比一年牛。”日子越过越好,李干志心里美滋滋的,他打算今年就将家里的房子拆除重建。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明雄忠 文/图   视频制作 陈超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
下一篇:“换牛”记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