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杨旭东  >  正文

怒江大峡谷的“背包队”

2021-03-02 08:51:29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一跃千年——云南直过民族脱贫攻坚全媒体报道之怒族③

怒江大峡谷的天气就像娃娃脸,说变就变。黄昏时分,福贡县匹河乡架究村的上空飘起小雨,空气中弥漫着一丝丝寒意。

“咚咚咚……”冒着霏霏细雨,40余岁的村民英小华刚刚从地里干农活回来,还未来得及生火取暖就听到一阵敲门声。

打开房门,英小华看到的是几张他再熟悉不过的脸——杨丽华和其他几名“背包工作队”队员。不用多问,英小华就知道杨丽华此行肯定又是为搬迁的事而来。

(一)

杨丽华是福贡县匹河乡党委副书记、政法委员,同时也是匹河乡背包工作队队员,他们的任务就是动员居住在大山深处的贫困户搬迁到福贡县的各个安置点。

其实,从2020年2月开始,怒江州一共派出15支肩负着和杨丽华他们一样重任的队伍,他们“肩膀上驮起被褥,行囊上挂着水壶,怀里头装满了赤诚,踏上了不悔征途”。

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位于中缅交界地区,巍峨的高黎贡山和碧罗雪山绵延数百里,奔流的怒江从中间划过,呈两山夹一江的“V”字地势,属于我国“三区三州”深度贫困地区之一。

为了彻底改善贫困群众的生产生活质量,怒江州实施了近10万贫困群众易地扶贫搬迁工程。为了确保所有搬迁人员按时搬迁到安置点,怒江州派出由1006名党员干部组成的15支“背包工作队”,深入怒江州高山峡谷、入户未摘帽贫困村,开展易地搬迁动员工作。

“架究”这个怒族村落,就坐落于怒江岸边高高耸立海拔1800米的大山之巅,虽距离匹河乡政府所在地只有9公里多,但是由于不通公路,“出行难”一直困扰着村民,加上饮水难、上学难……当地群众异常贫困。为了让贫困村民实现“‘两不愁’真不愁‘三保障’有保障”,架究村一些贫困村民也被列入了搬迁范围。

△行走在怒江山间的“背包工作队”(资料图)

(二)

“政府免费给你们家提供一套120平方米的房子,还送家具,这种好的政策你去哪里找?如果要靠你们自己的双手买一套这样的房子是不可能的。” 刚在火塘边落座,杨丽华便拿出政策文件和安置点的户型图,用怒族语向英小华详细介绍扶贫搬迁政策。“我自己在县城边上买了一套商品房,面积还没有你们的大,每月要还3000多元贷款不说,还要还到2030年呢。”

和前几次入户动员相比,这次英小华的态度终于有所缓解,但是他也向杨丽华等人提出了自己的担忧:他们家世世代代依山而居,日子过得辛苦,却难舍故土。同时,他也担心自己一家人祖祖辈辈以种植庄稼为生,搬到山下后没地可种,那以后吃什么?

“收入方面根本不用愁,政府可以给你们安排一个公益性岗位,做安置点的保洁员或者生态护林员。你们也可以选择到安置点的‘扶贫车间’上班,每月收入不会低于1500元。”杨丽华他们继续进行劝说。

经过一晚上的“交心”,英小华虽然没有立即答应搬迁,但他表示过几天去县城安置点看看再做定夺。

杨丽华告诉记者,自从当背包队员以来,不知道吃过多少次闭门羹了。有的群众甚至看到他们进村就躲得远远的,没办法他们只能在村里住下,等村民回来又继续做工作。

△“背包工作队”队员杨丽华(右一)等人到群众家中动员搬迁(资料图)

(三)

在背包工作队的努力劝说下,英小华一家人最终同意搬迁。可是没过几天,当他听说搬迁之后原来的土基房要拆除复垦复绿就反悔了,而且态度比之前还坚决。

没办法,杨丽华他们又不得不背起背包到架究村做英小华的工作。“拆除旧房子复垦复绿是国家的政策,但是会给你们一些经济补偿。你也去安置点看过了,搬下去之后,你们家的娃娃读书也方便了,生活条件么更没得说的了。”为了做通英小华的工作,杨丽华他们在村子里住了三天两夜。

最后一个晚上,他们从八点谈到第二天凌晨三点,英小华终于同意搬迁后拆除自家旧房子。

“背包队刚来我们家做工作的时候,我们不但不给他们好脸色看,甚至还躲着他们。现在想想还是很后悔的。”英小华说。如今,他们一家6口人搬迁到匹河乡指挥田安置点。大儿子即将从技校毕业,马上也能参加工作挣钱;二儿子和小女儿在乡里上学。“二儿子上初中,小女儿上小学,搬迁下来后,娃娃‘上学难’的问题已经不再是问题了。”英小华高兴地说。

△匹河乡指挥田安置点

搬迁到指挥田安置点后,英小华被聘为生态护林员,每月有800元的固定工资,妻子也被安排到保洁公益岗,每月有500元的固定工资。“原来的房子已经拆除开始复垦复绿,山上的地已经退耕还林了。”英小华说,过去的包谷地种上了草果。

每天清晨,英小华就换上护林员的衣服,踏上崎岖山路,巡山护林和打理自家草果地两不误。从“靠山吃山”到“守山护山”, 英小华每个月都要和村里的其他护林员一道轮流巡山护林。

“现在,太阳能、卫生间、洗澡间都有了;过去肩挑背驮,进出都是泥巴路,现在摩托车电动车可以开到家门口;过去天天到一公里外用木桶背水吃,现在家里都安装了自来水……”英小华说。

从最初的“闻迁色变”,到越来越多地了解搬迁政策同意搬迁,这一支支背着大包穿梭在高山峡谷间的工作队,终于用自己的坚韧换来了群众的理解和认同。“为了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工作再难我们也要干,用真心实意打动群众。”杨丽华说。

延伸阅读:

“十三五”期间,怒江州按照整村整组搬迁和“下山进城入镇”的思路,规划建设67个集中安置点,完成了怒江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搬迁行动,让10万贫困群众搬出大山,迁入崭新社区,旧房换新房,村民变市民。

怒江州还制定了《怒江州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实施意见》《关于做好当前全州易地扶贫搬迁“稳得住”18项重点工作通知》等一批有效举措,在集中安置点建设了41个扶贫车间,让“楼上居住、楼下就业”成了搬迁群众新的生活方式。设立52个就业创业服务站(点),转移就业47977人,易地扶贫搬迁家庭劳动力实现了户均1.85人就业。

通过实施易地扶贫搬迁,贫困群众搬出了大山,迁入了传统民族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崭新社区,拎包住进了窗明几净、家具家电齐全的新楼房,告别了“竹篱为墙、柴扉为门、茅草为顶、千脚落地、上楼下圈、透风漏雨”的蔑笆房和木板房。通过搬迁,小孩上学近了,群众就医方便了,产业发展起来了,劳动技能水平提升了,实现了安居乐业。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黄微 和云霞  视频制作 罗帅

(部分图片和视频素材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怒江大峡谷背包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