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做强“十大云药”品牌

2021-08-24 16:15:42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4期


玉龙县鲁甸镇当归标准化育苗基地。刘 宇/图

自2017年以来,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值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在亮眼成绩的背后,不能忽视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如:良种选育基础薄弱、种养技术不规范、产业链短、精深加工程度较低、品牌影响力较弱、拳头品牌奇缺等。

为补齐产业发展存在的短板,推动“云药”产业更好发展,打造“云药”拳头公共品牌势在必行。2020年11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云南道地药材科学规范发展。今年初,云南筛选出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砂仁、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石斛、天麻、灯盏花等种类,全力推进“十大云药”品牌打造。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十大云药”将成为云南中药材发展的新标杆,在全国中药材市场中,“云药”品牌将更加绚丽夺目。

$[page]$

“云药”发展渐入佳境

近年来,云南将中药材产业发展纳入全力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范畴,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积极推进“云药”产业做大做强,使种植、加工和品牌质量建设不断提升。今年初,在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指导下,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组建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将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砂仁、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石斛、天麻、灯盏花等云南重点中药材产业筛选出来,积极打造“十大云药”品牌,为“云药”产业发展夯实了基础。

种植:规模扩大 技术突破

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工作组的统计数据显示,2016—2020年,云南省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194亿元,增长44.2%。截至2020年底,云南从事中药材种植(养殖)企业共829家,农民专业合作社4000多个,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超过900万亩。

从种植规模看,三七、天麻、滇重楼、云木香、砂仁等15个种类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2017年以来,云南省中药材种植面积、年均产量和供货量、中药材农业产值已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

与此同时,云南中药材种植技术不断取得突破。比如,朱有勇院士团队研究制定的《林下中药材——三七生产技术规程》3项地方标准,成为三七生产的规范化技术规程;昆明理工大学“三七不同部位的健康产品开发及产业化”项目技术列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云南省农科院药用植物研究所研究和开发的《云南道地药材绿色高效种植技术集成及示范》列入全省重大科技专项,并制定和颁布中药材国家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16项,出版种植技术专著11部,实用技术丛书30余本;云南农业大学中药材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先后组建三七、灯盏花、石斛、滇黄精等多个种植技术创新联盟,选育多个良种,开发出多项相关规范化种植技术。

加工:体系完善 新品涌现

2019年3月,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正式发布由昆明理工大学牵头制定的ISO 22212∶2019《中医药——天麻药材》国际标准。2019年6月,昆明龙津药业打造的灯盏花提取物——灯盏花素和云南盘龙云海药业开发的三七提取物——三七总皂苷,相继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安全认证。天麻和灯盏花产业所取得的成绩,正是“云药”加工体系不断健全的佐证。

2018年,云南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中药饮片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省级财政每年统筹安排5亿元资金,支持促进中药材加工,有力助推“云药”加工产业体系构建。围绕文山三七、昭通天麻等中药材种植基地,聚集了昆明高新区、文山三七产业园等一批加工企业集群。同时,成功引进江苏天江、广州一方等国内行业龙头企业入驻发展。全省持证药品精深加工生产企业已有240家,销售额超亿元的精深加工药材品种有53个。

在新品研发方面,“云药”不断取得新突破。比如,云南七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获得发明专利的新产品“七丹牌”三七提取物软胶囊、七荟胶囊、熟三七粉、七丹三七植物牙膏被认定为云南省重点新产品;云南品斛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研发的“极斛”高端石斛养生品品牌、“品斛堂”大众石斛养生品品牌、“品斛”大众石斛保健酒品牌三大品牌系列新品,实现年营收3.5亿余元。

2016年至2020年,“云药”加工产值从321亿元增加到543亿元,中药材年加工总量近40万吨。

品牌:质量提升 名气渐长

“‘十大云药’是云南中药材产业积极打造品牌、扶持拳头产品的一个具体举措。龙陵紫皮石斛、玉龙滇重楼、鹤庆马厂当归等先后获得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昭通天麻、维西当归、文山三七等先后获得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据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底,云南已建设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中药材GAP认证基地17个,绿色产品认证15个,有机产品认证60个。

这是“云药”品牌和质量体系建设取得成就的一个缩影。据悉,为不断提高“云药”质量,扩大品牌知名度,在质量建设方面,云南通过对种植端、加工端、市场端和管理端等各方资源的有效整合和信息化利用,于2019年初步建成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目前,全省有400余户中药材种植和加工、销售企业进入到大数据追溯平台,主要产品类型均实现从种植、加工到流通销售的全产业链追溯,且与商务部的国家追溯平台实现数据对接,方便公众快捷查询相关信息。

在品牌建设方面,云南省农业农村厅、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等部门已连续开展三届云南绿色食品“10大名品”“10强企业”“20佳创新企业”评选活动,重点支持企业开展绿色认证、技术创新,先后打造了“七丹牌”三七、“腾药”牌美洲大蠊、“品斛堂”石斛、“龙津”牌灯盏花、高山生物公司铁皮石斛等一大批名牌产品。

未来:全面发力 打造名牌

得益于产业快速发展,“云药”在种植、加工和品牌建设方面不断提升,发展渐入佳境,有效促进一批云南道地药材快速崛起:文山三七、昭通天麻、滇重楼、云木香、砂仁等产业种植面积均突破10万亩;文山三七、滇重楼、砂仁、龙陵石斛、昭通天麻等9个道地药材的农业产值均超过10亿元;云茯苓、龙陵石斛等种类占全国供货量的半壁江山。文山三七、泸西灯盏花、滇重楼、云木香等种类更是成功抢占全国市场供货量的90%以上。

为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促使“十大云药”产业成为拳头产品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2020年10月,云南省委、省政府印发《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积极推进云南道地药材的科学规范种植生产,加快“云药”品牌培育,促进全省中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同时,把种植面积、发展规模、经济效益、发展潜力等作为参照指标,将指标均处于前列的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砂仁、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石斛、天麻、灯盏花等道地药材产业筛选出来,全力推进“十大云药”公共品牌打造。

目前,前期评审工作已基本完成,各地正整合力量,在基地规范化建设、加工环节、质量体系、绿色有机等方面全面推进。

本刊记者 刘宇

$[page]$

“云药”资源优势如何转化为产业优势

云南是全国中药材资源最为富集多样的省份,药材种类多样、药用植物分布广泛,“云药”产业发展资源优势明显。然而,受制于发展基础薄弱、药材种植端和加工端、销售端之间发展失衡,产业整体还处于生产原材料的初级阶段。资源优势未能充分转化为产业优势,亟待破解。

资源优势明显

“得天独厚的中药材优势,成为‘云药’产业发展的不竭源泉。目前,全国共有中药材资源种类和药用植物资源2.3万余种。其中,云南中药材资源种类达6559种、药用植物资源6157种,分别占全国的51.4%和55.4%。”据云南省中药材产业专家组组长、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会长苏豹介绍,云南中药材种植面积、产量和农业产值已连续4年稳居全国第一。

据云南省中药材产业工作组有关统计数据,从2016年到2020年,云南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从828亿元增加到1194亿元,增长44.2%。其中,农业产值增长30.77%、加工产值增长69.16%。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从0.98∶1提升到1.3∶1。

2020年,全省建成中药材标准化基地146万亩,获得中药材GAP认证基地17个、获得绿色产品认证15个、获得有机产品认证60个;龙陵紫皮石斛、玉龙滇重楼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产品认证;昭通天麻、维西云当归、文山三七等17个种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广南铁皮石斛、芒市石斛、福贡云黄连等6个种类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丰富的资源优势,为云南做大做强中药材产业、打造“云药”知名品牌、助力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打造,提供了不竭动力。

优势发挥不充分

丽江市古城区玉河村中药材种植户老李,这几年靠种植云茯苓获得可观收益。可他却说,他的云茯苓田间收购价每公斤仅为4元左右,而收购商将产品运到四川加工成饮片,再通过线上线下回销给云南一些药厂、药店,每公斤售价高达30元左右。这样的无奈,主要是受制于省内茯苓加工链短。

目前,除三七、灯盏花实现全产业链开发外,其余大多数种类的中药材还处于初级加工阶段,精深加工基础十分薄弱,产业链较短,加工工业产值和种植养殖农业产值比仅为1.3∶1。全省以原料销售为主的中药材,占总产量的七成以上。比如云茯苓,全国茯苓的种植面积九成在云南,但与茯苓有关的产业技术开发、种苗培育和衍生产品开发等环节却集中在川渝和江浙地区。可见,云南缺乏最具竞争力的中药材精深加工产品,产业整体效益有待提升。

昆明理工大学研究员、省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副组长崔秀明认为,云南中药材种类混杂、良种和新品种选育滞后、部分中药材尚未确定主栽品种;中药材绿色、有机、标准化种植基地比重小,标准化水平较低,种植养殖技术水平参差不齐;生产投入品使用不够规范,影响中药材质量和临床疗效;占全国供给量一半以上的云南生产的中药材,大多没有形成拳头品牌,“云药”品牌影响力有待提升。

多维度推进产业提质增效

苏豹认为,大部分“云药”种植区域涵盖全省“二半山区”、滇北乌蒙山片区、滇南石漠化等特殊地区,这些地区可将中药材产业纳入当地乡村振兴整体战略,帮助群众通过发展中药材实现增收。同时,在今后的发展中,云南应围绕资源、科技、品牌“三支撑”,挖掘和利用资源优势,通过野生驯化、突破人工培育技术、有机产品打造等办法,强化中药材生产标准化,并完善全产业链,让中药材从第一产业转向与第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省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副组长杨生超则认为,打造“十大云药”品牌,要从良种繁育、绿色基地建设、加工能力提升、龙头企业培育、品牌孵化等多维度系统推进,目的是以“品牌引领市场、市场拉动需求、需求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发展”。

杨生超表示,下一步,首先要强化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积极推进GAP基地认证、有机基地建设,大力开展有机产地转换,大幅提高生态有机基地和产品认证规模。同时,积极优化布局,打造一批中药材重点加工区,提升中药材净制、切制、干燥、分级、包装、保鲜、仓储等产地初加工技术。其次,开展天然药物提取、大健康产品生产、中药材畜禽饲料及畜禽药物等研发及产业化。再次,支持中药材特色品种、药食兼用品种等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建立并完善中药材生产技术体系,打造“云药”知名区域品牌。

本刊记者 肖 宇

$[page]$

云南支持中药材产业发展相关政策

近年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中药材产业发展,先后制定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使云南中药材产业不断发展壮大。2020年,全省中药材产业综合产值达1194亿元。现将云南省委、省政府发布的《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贯彻落实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的实施意见》等政策的部分内容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

(一)推进道地药材科学规范种植生产。加大中药材道地产区环境保护,推行中药材生态种植、野生抚育和仿生栽培,利用有机、良好农业规范等认证手段,科学引导中药材种植养殖。制定全省道地优势药材目录,编制10种大宗道地优势药材品种种植养殖区域规划,逐步确定10种道地优势药材主栽品种,加快优良、特色、乡土中药材良种认定和选育,建立50个道地优势药材良种繁育基地和100个规范化种植养殖基地、100个良种中药材保障性苗圃基地。鼓励国有林场开展林下中药材基地建设。鼓励商业保险公司开发中药材保险产品,抵御中药材种植风险和中药材价格波动风险,切实保护好中药材种植企业和个人的经济利益。实施贫困地区中药材产业推进行动,引导贫困户以多种方式参与中药材生产,推进精准扶贫。

(二)加强中药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实施野生中药材资源保护工程,完善中药材资源分级保护、野生中药材物种分级保护制度,设立优质种源保护区,保护药用野生动植物资源。建立种子种苗繁育基地和种质资源库,培育天然中药材基地和中药材种苗推广基地。开展中药资源普查,摸清中药资源底数,建好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平台,提供中药资源动态监测和信息服务,完善中药材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加强中药材标准化体系认证,建立与国际标准等同的标准质量认同体系。加大云南道地药材品种的研究和登记工作,促进特色中药材大品种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产业化发展。引导和鼓励社会力量投资建设中药材科技园、博物馆和药用动植物园等保育基地。

(三)加强中药材质量控制与监管。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保护,支持替代品研发利用。严格农药、化肥、植物生长调节剂等使用管理,分区域、分品种完善中药材农药残留、重金属限量标准。倡导中医药企业自建或以订单形式联建稳定的中药材生产基地,推动中药材产业扶贫。建立健全第三方质量检测体系,制定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激励政策,充分利用已建成的中药材追溯平台建立从中药材种植、生产、流通到使用的全程追溯体系,鼓励中医药企业自建中药材追溯系统并接入省级平台。加强中药质量监管,严厉打击制售假劣药品的违法行为。加强中药制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和药物警戒工作。推进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加大失信联合惩戒力度。完善中药质量安全监管法规制度。开展中药材产业标准和民族药材地方标准制(修)订,到2025年,建立10种道地药材生产技术标准。

(四)加快云药品牌培育。开展中药材道地品种、食药物质资源原产地、主产区、集散地申请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和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工作,打造知名区域品牌。促进滇产中药品牌化发展,培育中成药大品种和独家品种,重点支持三七系列、灯盏花系列、天麻系列等品种二次开发和标准提升。

(五)建立完善中药材流通体系。建立种植养殖、初加工、包装、仓储、运输和销售为一体的中药材流通体系。促进“互联网+物流”发展,打造现代化智慧物流,开展中药材配送上门服务。打造面向西南、辐射南亚东南亚的中药材交易中心。在中药材主产区、大宗药材聚散地和交通物流中心建设专业市场及仓储物流中心。通过对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企业、中药材经营户和经营企业、中药饮片和中成药生产经营企业、医疗机构以及零售药店等交易主体环节关键信息电子化的登记、管理,建立来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证、责任可追究的中药材流通追溯体系,加强第三方检测平台建设。

本刊综合

$[page]$

如何做强“十大云药”品牌

推进“十大云药”发展,是云南中药材产业未来提质增效的重要路子,对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具有很强的促进作用。“十大云药”发展现状如何?还有哪些潜力可挖掘?企业如何打造“十大云药”品牌?记者采访了昆明理工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副院长、研究员、国家中药材产业技术体系专家组成员、云南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副组长崔秀明,云南农业大学副校长、中药材工程中心主任、云南中药材产业工作组副组长杨生超。

记者:云南提出积极打造“十大云药”品牌,基于何种考虑?

崔秀明:云南有中药材资源种类6000多种,占全国51%左右,全省中药材种植面积达900万亩。无论是资源种类,还是种植面积都是全国第一。但云南中药材产业整体上仍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尚未形成有影响力的公共大品牌,资源优势没有转化成经济优势。此外,目前云南中药材仍以原材料出售为主,精深加工基础薄弱,在市场上竞争力弱、认可度低。因此,打造针对全产业的公共大品牌和提高市场认可度,是推出“十大云药”的初衷。

对云南中药材产业发展来说,打造公共品牌比打造单个企业品牌更加迫切。目前,领跑全国中药材发展的“第一集团”是云南、浙江、湖北、湖南、陕西、甘肃等省份。很多中药材品种,云南发展得不错,其他省份的发展也同样喜人,不同省份的同类产品进入市场后,消费者往往难以辨别。因此,打造“云”字头中药材公共品牌,能让业内和市场对云南中药材有一个全新的认识,以此强化认知度、提高竞争力。

记者:从众多药材品种中筛选出“十大云药”的标准是什么?

崔秀明:打造“十大云药”的初衷是打造中药材产业公共品牌,而要成为公共品牌,前提是具有发展实力和潜力。我们初步筛选出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砂仁、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石斛、天麻、灯盏花等11个中药材产业。这些产业都有一些共同标准:资源状况好,能满足产业发展、市场供应和科研需求;在云南发展历史悠久,历史沿革清晰,是道地药材;种植面积和年均产量在全国领先;市场销售情况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相关科研链条成熟、地理标识、有机打造等发展较好。

在管理上,之所以在“十大云药”中放入11类中药材,就是采取类似于“差额选举”的动态管理,以便结合今后产业在市场上的表现情况,经过几轮论证后再拿掉一个。而在将来有新的产业崛起后,还会采取其他方式接续打造或“补录”。

记者:目前,“十大云药”与全国同类产品相比,发展状况如何?

杨生超:从整体上看,一是产品开发严重滞后,产业还处于供应原材料的产业链低端。二是企业小散弱,整体规模不强,除三七、石斛等少数产业外,企业普遍规模小、实力弱,对产业发展带动不强。三是各产业环节融合度低,产业链不健全,“跷跷板”(种植端高,中后端低)现象明显。四是市场竞争力弱,目前全国中药材聚集和扩散市场主要在四川、甘肃、浙江等地。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客观上是云南中药材种类多,但发展小散弱,集聚效应不强,处于全国消费市场金字塔底端。主观上,主要是发展意识滞后,满足于“产地老大”地位,科技、发展思维、产业发展模式和产品创新不足;产地加工与精深加工严重脱节,全面的标准化品种育种体系、规范化发展制度、全链条的质量控制体系尚未完全建立;受制于土地和林地使用政策,林下生态种植养殖的优势未能充分体现。

记者:云南“十大云药”有哪些潜力可挖掘?

崔秀明:产业发展整体上处于原料供应状态。比如,云南铁皮石斛原料畅销国内外,但本土品牌却近乎为零。再如云茯苓,全国种植面积和初加工饮片的70%以上都在云南,但中药产品体系、栽培技术、精深加工链条都不在云南,发展后劲不足。

然而,这也从侧面反映出云南中药材产业未来的发展空间和潜力十分巨大,眼前的劣势,未来可能会成为最大潜力。做强精深加工环节,建立健全产业链,充分挖掘中药材衍生产品价值,将产品附加值留在云南,将是未来的主要发展方向。

记者:要打造好“十大云药”品牌,云南各级各部门该如何发力?

杨生超:首先,从省级层面主导种植养殖的农业农村部门,到主导科技研发的科技部门,再到扶持帮助企业发展加工环节、做大做强的工信部门等,应统一思想,采取“联席会议”制度的方式,共同推进整体产业的优化布局。目前,这方面的工作基础薄弱,整体布局少,各自为政的现象明显。

其次,农业产业链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工程,或将需要10~20年才能构建起来,建议各级各部门抓紧推进全产业链构建,特别是精深加工和市场体系、质量管理体系等产业链后端体系的构建。

再次,对企业,特别是龙头企业的扶持和打造,建议各级党委、政府,特别是基层党委、政府应转变思维方式和发展理念,积极帮助企业发展。

记者:企业如何助力“十大云药”品牌打造?种植户该怎样理性参与中药材产业发展?

杨生超:有些企业在发展中满足于“大户”思维,只在前端搞生产,抢农民饭碗,却忽视企业本身对市场和产品的开发优势,这对云南中药材产业整体发展不利。

产品开发和市场开拓,才是企业的第一要务,企业应积极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等发展模式,将前端生产和初加工及其原始利润交给农民和合作社,自己专心做好精深开发和市场拓展,创新产业链,扩大影响力,赚取源源不断的延伸利润。此外,是品牌打造问题。从农业产业发展实践中得出结论,一个好品牌的形成往往不是企业靠一己之力能打造的,需要政府搭桥助力、企业创新、合作社和农户拿出质量过硬的原材料。因此,企业在品牌打造中不要充当“孤胆英雄”,应积极与产业链上下游和政府通力合作,在技术、人才、资金等方面作出更多贡献,通过公共品牌实现企业品牌的提升。

而种植养殖群众,应通过合作社融入产业发展,要摒弃“一亩三分地利润通吃”的思维,积极提高种植养殖技术,通过加入合作社,与公司合作做好前端生产。在合作中,不能因为市场价格高就单方面违约,将原料药材卖给第三者,市场价格低就要求企业履行“收购义务”,这样既不利于长期增加收入,也不利于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最终受损的还是农民自身。

本刊记者 刘 宇

$[page]$

链接

“十大云药”简介

云南依托药用植物资源丰富、中药材种植产业基础深厚的优势,提出打造“十大云药”品牌,以“品牌引领市场、市场拉动需求、需求带动产业、产业促进发展”的理念树立产业品牌,帮助道地、绿色云药“走出去”。为此,中药材产业专家组结合云南省中药材发展现状进行研究,初步选定三七、滇重楼、滇黄精、滇龙胆、砂仁、云茯苓、云木香、云当归、石斛、天麻、灯盏花作为“十大云药”备选种类。

三七

三七具有散瘀止血、消肿定痛功效,是预防和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材大品种。全国以三七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达450余个,产品数量3600多个,制药企业1300多家。据统计,全国95%以上的三七产自云南,2020年全省三七种植面积达39.45万亩,产量3.59万吨,农业产值达60.1亿元,综合产值约380亿元。

滇重楼

滇重楼以根茎入药,具有清热解毒、消肿止痛的功效,是大健康产品的主要原料。云南重楼种植面积占全国面积的80%以上,是国内开展重楼栽培相关研究最早的地区。据统计,全国重楼产业综合产值约150亿元,其中,云南的重楼产业综合产值约130亿元。2020年,云南省滇重楼种植面积18.3万亩,农业产值53.1亿元。

滇黄精

滇黄精为云南省重点发展的药食同源传统道地药材,以根茎入药,具有补气养阴、健脾、润肺、益肾等功效。据统计,全国共有150余种中成药、170余种保健品均以黄精为原料加工生产。2018年,云南滇黄精种植面积仅有5.8万亩,2020年达10.1万亩,产值6.6亿元。

滇龙胆

滇龙胆具有清热燥湿、泻肝胆之火的功效。2020年,云南省滇龙胆种植面积为23.9万亩,历史高峰期曾突破30万亩,年产量1万吨,农业产值达3亿多元,常年产量占全国产量95%以上,是全国最大的种植基地。滇龙胆还被用于生产化妆品、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中兽药等。

砂仁

砂仁为著名南药,为药食同源品种,具有化湿开胃、温脾止泻、理气安胎的功效。截至2020年底,云南省砂仁种植面积45万亩,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的80%,其中,西双版纳种植面积20万亩、普洱6万亩、文山13万亩、红河6万亩。

云茯苓

云茯苓具有利水渗湿、健脾、宁心的功效,是云南传统的大宗道地药材。近3年来,云南鲜茯苓产量最高达3.5万吨,约占全国总产量的60%以上。全国以茯苓为原料的中成药品种近300种,有700余种保健食品均以茯苓为原料。

云木香

云木香具有行气止痛、健脾消食的功效。云南是云木香的道地产区和主产区,在国内外市场已形成道地品牌,药材行销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为全国之首,占全国的60%以上,核心产区位于滇西北的丽江、迪庆、大理、怒江等州(市)。2020年,全省种植面积为16.9万亩,农业产值7.9亿元。

云当归

当归为药食兼用品种,具有补血活血、调经止痛、润肠通便的功效。云南省当归常年种植面积7万~10万亩,2020年种植面积7.2万亩,年产量1.5万~2万吨,占全国的20%左右,为全国第二产区。

石斛

石斛具有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等功效。云南是我国铁皮石斛和紫皮石斛的最大产区,其中,铁皮石斛年产量占全国的65%以上,紫皮石斛产量占全国的95%以上。2020年,全省石斛种植面积7.7万亩,年产石斛9180吨,农业产值11.7亿元。

天麻

天麻为药食同源品种,具有息风止痉、祛风通络的功效。昭通是全国天麻品质最优良的种植核心区和乌天麻的主产区。云南省天麻种植面积近3年来稳定在9万至10万亩,年产鲜天麻约1万吨,农业产值约30亿元。

灯盏花

灯盏花具有祛风散寒、活血通络止痛等功效。云南省是灯盏花的原产地和主产区,占全国资源总量的95%以上,其重点分布在滇南和滇西的红河、曲靖、玉溪等地。2018—2020年种植面积1.2万~2.4万亩,农业产值1亿至2亿元。云南聚集了全国100%的原料生产、97%以上的药材原料供应、100%的浸膏和提取物生产以及40%以上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形成了从种植、提取物到片剂、胶囊、注射液等全产业链。

来源:云南省农业农村厅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十大云药品牌
下一篇:科技新 农业兴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