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红色印记  >  正文

称杆事件:泸水和平解放的序章

2021-09-09 16:20:45  来源:《金色时光》2021年第7期


在怒江州泸水市蜿蜒陡峭的高山峡谷间,沿公路盘旋而上,不多时,就能抵达称杆乡称杆村。泸水和平解放的序章——称杆事件,就发生在这里。伫立在“称杆事件”遗址纪念碑前,当年的事件亲历者为我们回忆起那场惊心动魄的袭击。

工作队宣传发动

1949年9月,中共怒江特区工委派滇西北人民自卫军兰坪后勤分部副主任杨俊璋到泸水开展和平谈判。她尚未抵达泸水鲁掌,就被软禁在大兴地土司衙门,后被送出县境。12月中旬,党组织再派政治指导员施子昌率领一个武装工作队到泸水各地开展工作,宣传党的民族平等、男女平等、信仰自由等各项政策,旨在发动群众团结一致,反对国民党反动派和反动土司的剥削和压迫。

“我们共产党人不拿群众一针一线,买卖公平。东西有借有还,有失必赔。”当时,一位名叫董贵生的共产党员带着几位同志在称杆村开展工作。在掌握了基本村情后,工作队便前往村里少数会讲汉语的傈僳族群众家中宣讲党的政策。时年20岁的傈僳族青年马科,就是其中之一。

“以前,我们都是受压迫的人,哪里听过这样的话。起初,我对他们的话有过怀疑。但后来我发现,他们真的说到做到,并且纪律严明,对老百姓也特别好。”深受触动的马科成为这支工作队的翻译,用民族语言将党的方针政策传达给当地的傈僳族百姓。

黎明前的枪声

好景不长,1949年12月24日,一阵急促的枪声打破了称杆村的平静。国民党反动派泸水常备队联合段承恭土司自卫队、茶光周土司自卫队共100余人,在称杆大村子与芭蕉河之间的大岭岗,对正在此地开展革命活动的工作队发动袭击,制造了“称杆事件”。

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工作队队员分头迎击突围。危急关头,马科将董贵生等人掩藏在稻草堆下。当袭击者闯入马科家中,询问其是否见到工作队队员时,他连声否认,掩护大家逃过一劫。回忆起这段历史,马科依然能清晰地描述出袭击者凶狠的语气,并通过肢体动作还原当时的场景。

祝三益展示当年红军留下的弩弓

称杆村村民祝三益和杨才付,当年也目睹了袭击者用机关枪朝工作队队员藏身的茅草屋和碉堡疯狂扫射的场景。据他们描述,密集的枪声自24日中午12点传来,直到傍晚时分才停歇。在激烈的战斗中,工作队队员牺牲2人、随队农民牺牲2人,其余人员顺利突围。

迄今,很多称杆村村民还保留着“称杆事件”留下的物件。工作队突围过程中,祝三益的哥哥曾经留两名共产党员在家里吃了“苞谷稀饭”,并护送他们到拉门嘎路口安全撤退。临别前,其中一人将自己的弩弓送给了祝三益的哥哥,全家人一直将这份珍贵的礼物留存至今。“这是我们家的‘传家宝’,也是‘称杆事件’的重要物证。全家人都要世代保管好它,让称杆的子孙后代永远记住,没有共产党、解放军,就没有称杆人民的今天。”祝三益一边擦拭弩弓,一边深情地说。

“称杆事件”揭露了国民党反动统治的本质,拉开了解放泸水的序幕,更表明了共产党解放泸水的坚定决心。

和平解放开启幸福之门

1949年12月25日,泸水设治局致函中共怒江特区工委,请求进行和平谈判。经过多日谈判,1950年1月13日,泸水宣布和平解放。自此,共产党的旗帜在这片土地上升起,傈僳族人民建学校、修公路,建设美丽边疆。

如今,在共产党的带领下,怒江各族群众齐心协力打赢脱贫攻坚战,彻底搬掉“绝对贫困”的大山,实现了从贫穷落后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创造了人类减贫史上的发展奇迹。从怒江、澜沧江到独龙江,沿岸分布的一个个穷山村变成了新农村,峡谷大地春风拂面,绿水青山绽放笑颜。

当年经历浴血奋战的称杆村,也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眼下,称杆村肉牛、生猪养殖,草果、核桃、蔬菜、饲草饲料种植等产业蓬勃发展。据了解,自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称杆乡结合实际,将党史学习教育与重点工作有机融合,通过开展“红色寻访”活动,深入挖掘整理以“称杆事件”为代表的红色文化资源。在做优做强特色产业的同时,全力衔接大滇西旅游环线建设,做好乡村文化旅游产业发展规划,着力打造生态农业、民族文化、红色资源多功能融合的旅游发展区域,逐步夯实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基础,助力乡村振兴。

如今的称杆村,风光旖旎、景色秀美,处处呈现出一派和谐幸福的景象。

本刊记者 王丹妮/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事件泸水和平解放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