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聚焦COP15·先锋融媒】守护“雪山精灵”

2021-10-15 15:43:48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COP15融合报道之⑯

△滇金丝猴被誉为“雪山精灵”

滇金丝猴的脸,是动物界最像人的,那红色的嘴唇比最美的口红还让人醒目。滇金丝猴被誉为“雪山精灵”,仅分布于横断山脉金沙江与澜沧江之间的狭长地带,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它们最主要的家园。在几代人默默付出下,我国滇金丝猴的种群及总体数量不断增长,从1996年的13个种群1000-1500只增加到现在的23个种群3845只。

从猎人到守护者

8月10日,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响古箐山谷雨下个不停,却丝毫不妨碍滇金丝猴们进食。树林中,有的猴子在啃食新鲜树叶,有的在吃松萝,猴群中的“大家长”稳稳端坐,看着猴群在树冠间相互追逐、嬉戏。

护猴队员余建华不时地在一旁提醒前来观猴的游客,不要靠太近。“这么多年来,我们可以叫出猴群中每一只猴子的名字,但从来不能有肢体接触。”余建华说。人猴一天的互动是从一声声悠长的呼唤开始的:“喔——,喔——,喔——,阿瓜捏?”余建华翻译其含义是:“喂喂——你们在哪儿?”很快,昏暗的林间会传来猴群“嗯嗯,嗯啊”的应答。   

△滇金丝猴群正在进食

喂食的地点并不固定。每一天,护猴队员都要跟随猴群在山林里迁移四五公里。早上当猴群还在睡觉时,护猴队员便上山前往猴群栖息的山林,傍晚当猴群吃饱喝足后,他们才会返回村里休息。他们不但要守护猴群安全,还要配合科研人员开展科研工作,比如收集滇金丝猴粪便,以便监测猴群的健康状况,等等。

如今的响古箐,护猴队员从最初的3名增加到了28名。年近七旬的余建华是第一位参与并坚持到现在的护猴队员,已有20多年的护猴生涯。他曾是远近闻名的猎人。“不要打猎了,上山去找猴子吧。滇金丝猴是国宝,保护好它们,猴子会报答你们的。”1997年,维西县林业局老领导李琥上门劝说余建华担任护猴队员。

为了保护滇金丝猴,维西县林业局从紧张的办公经费里,为护猴队挤出每人每天6元的“工资”。思虑再三,余建华放下了猎人的营生,并立下守护滇金丝猴的承诺,成为了一名护猴队员。这些年来,在一线护猴队员中,经历了从猎人到保护者转变的村民不在少数。 

△滇金丝猴的红唇比最美的口红还让人醒目

护猴队员脚趾甲都走没了

“当初我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后半生都系在寻找和保护滇金丝猴的承诺上。”余建华回忆,20多年来,他几乎每一天都是陪伴着滇金丝猴度过的。为了防止一些偷猎者伤到滇金丝猴,余建华常常到山里去捡猎人下的套。

保护猴子先得找到猴子,护猴队员们经常一连十多天在森林里跋涉。滇金丝猴过去被傈僳族人称为“白猴”,“我们傈僳族人很喜欢这种猴子,觉得它们和山神住在一起,是大山的精灵;它们和猕猴不同,从不打扰村民的生活。”余建华说。滇金丝猴都生活在海拔3500-4500米的山林里,在绵延的大山里寻找和跟踪滇金丝猴,其困难远比想象难得多。虽说余建华从小生长在山里,钻进密林也不会迷路。可猴群是在树梢上跑,从来不受沟壑悬崖的限制,而护猴员遇到沟壑需要下山再上山,遇到断崖就得花更多时间绕行。

△余建华讲述护猴路上的喜悦与艰辛

雨天,他们只能在大树、岩石下躲雨;下雪时,山间积雪经常没过腰际……走的山路太多了,很多护猴队员的脚趾甲都走没了。趾甲脱落后,长出了厚厚的老茧。护猴队员们渐渐地摸索出滇金丝猴的生活习性和食物种类,根据习性寻找滇金丝猴就容易多了。

监测猴群七八年后,猴群逐渐接受了护猴队员的声音、身影。刚开始看到人类的身影,猴群条件反射地立刻拔腿就跑。后来猴群“家长们”听见护猴员呼唤,就会带着猴群停下来继续采食。

猴群熟悉护猴队员不久,响古箐有滇金丝猴的消息便传开了。2008年,白马雪山保护区为了更好研究滇金丝猴、开展科普教育,决定从响古箐猴群里分离出部分家庭进行“习惯化”,也就是让猴习惯与护林员、科研人员相处,从而让更多的普通游客能和它们相处,并建立起白马雪山滇金丝猴研究基地。

△母子

子承父业

2009年,迪庆州建立“滇金丝猴国家公园”,这个猴群后称“展示猴群”。分流猴群那天,场面很壮观。余建华回忆,他们一面把大猴群往深山赶,一面把行走在猴群后面的120余只较弱群体截留在响古箐的山坳,当作展示猴群。一个月后,又将6个家庭共40余只个体放归到大猴群。

为了改善猴群营养,护猴队员准备了鸡蛋、苹果和南瓜子等营养价值高又便于滇金丝猴消化的食物。别看这些食物对人来说都是好东西,一开始滇金丝猴却死活不认,它们只吃代代相传的食物。在护猴队员一遍遍“咧咧,咋咋,阿咱给吃(来啊,吃吧吃吧,都是安全的)”的“劝说”下,猴群慢慢接纳了这些食物。

“我们跟踪滇金丝猴的十几年中,不仅赢得了猴群的接纳和信任,而且猴群的数量也从当初的200多只,增加到了400只。”对此,余建华有掩饰不住的自豪感,可以说没有他们这群护猴队员,科研进展也不一定这么顺利。

△滇金丝猴生活在海拔3500-4500米的山林里

1999年,滇金丝猴成为昆明“99世博会”的吉祥物,从此这一物种不但被大众所知,也更加被政府所重视。也是在同一年,维西县林业局决定再招4名护林员,但村里大部分人都不愿从事这份苦差。

“如果我走不动了,谁每天上山护猴?”余建华把主意打在了自己唯一的儿子余忠华身上。彼时十八九岁的余忠华在丽江一家押运公司打工,收入还不错。“爸爸就用各种理由让我回来,甚至还骗我说我妈生病了。”今年34岁的余忠华参加护猴也15年了。回想起父亲的良苦用心,他称自己用了七八年时间才“和解”。2003年时,余忠华协助中科院北京动物研究所开展了3年的《滇金丝猴行为活动研究》课题。”虽然很辛苦,可余忠华在这3年里和滇金丝猴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也理解了父亲对滇金丝猴的拳拳之爱。

虽然只有初中毕业,但讲起滇金丝猴,余忠华术语频出,丝毫不亚于专业大学生。他时常到网上查资料,跟着来考察的专家问个不停,还把自己拍的视频放到新媒体上,与粉丝们互动交流。

“天地间有一座白马雪山,那是我守望的地方……林中的小路上一串足迹,那是我巡山的日记……”当余忠华履行野外巡逻、保护动物、打击偷猎、管控火灾风险等职责时,总会在大山里放声高歌这首为护林员而写的赞歌——《白马之恋》。

△憨态可掬的滇金丝猴

破解保护与发展难题

多年来,生态保护与社区发展一直是保护区面临的主要问题。白马雪山保护区内和周边3公里以内,有7万多名群众依靠保护区的资源生活。“猴子重要还是我们重要”,是亟需持续破解的必答题。

白马雪山管护局于1998年引进了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开始探索具有白马雪山特点的“社区共管共建”的保护发展模式,正确处理保护与发展的关系。

“社区共管共建”带来诸多改变,松茸资源管理就是其中之一。当地松茸生长离不开云南松和高山栎,不少村子在村规民约中明确禁伐木材、薪柴,保障松茸长线收入。几年下来,白马雪山的松茸逐渐成为市场上的抢手货,既助农增收,又让村民意识到保护森林生态的重要性,良好的森林生态,又为滇金丝猴提供了栖息地。近年来,“社区共管共建”的保护发展模式在白马雪山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得到推广,保护区内包括滇金丝猴在内的15种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数量都在稳步增长。

△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滇金丝猴最主要的家园

据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护局副局长毛炜介绍,保护区用太阳能替代了薪柴,水泥瓦替代了房头板,铁丝网替代了木栅栏,引导群众转变了生产生活方式。保护区自实施社区共管以来,成功地将抢救性保护转移到了保护与发展并重、社区与保护区“共赢”的轨道。白马雪山“社区共管共建”模式也成为了中国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可持续发展的范例。2018年,生态环境部牵头的国家七部委综合评估中,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被评定为“优”,考核成绩位于云南省18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第一位。

今年8月20日,响古箐滇金丝猴展示群“二己”家庭喜添一只可爱的滇金丝猴宝宝,该猴群的家庭成员数量增至7只。它的出生,打破了有记录的滇金丝猴最晚生育时间(记录从6月8日更新为8月20日),专家表示,这可能与猴群的食物保障、营养状况改善等因素有关,从侧面也证明了保护工作方法科学、成效显著。

△猴群在树冠间相互追逐、嬉戏

滇金丝猴保护未来怎么干?2021年9月30日正式发布的《滇金丝猴保护地方标准10项》,针对滇金丝猴救护放归、种群监测、饲养繁育、检疫检测、遗传资源保护等瓶颈问题,以标准形式提出了科学操作方法和实施路径。此外,2021年发布的《滇金丝猴全境动态监测项目报告》提出的建议也值得参考:滇金丝猴保护需要社会多方参与,建议成立保护区周边公众事务协调机构,众人拾柴火焰高。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谭江华 欧阳小抒/文 邹鹏/图片和视频

责任编辑:王璐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