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特别关注  >  正文

【特别关注】“云果”种质冠绝全国

2021-12-06 16:37:50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11期

云县群众种植的云南本地品种“鹰嘴芒”。刘宇 摄

独特的气候和地理优势,孕育了云南丰富多彩的水果种质资源。目前,云南共有49科118属287种2000多个品种的水果资源,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88.4%、92%、75%,其种类和品种之丰富,冠绝全国。

在资源优势的加持下,近年来,“云果”产业发展欣欣向荣: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超过1100万亩,年产值近900亿元。香蕉、柑橘、芒果、梨和苹果等种植面积、产值位列全国前5位;全省水果共获得绿色水果认证近200个,有机水果认证138个,全国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品种20余个,总认证数在全国处于中上水平;在品种布局上,形成热带、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五层楼”态式分布。色彩上,红、橙、黄、绿、蓝、褐、紫的七彩“云果”并驾齐驱。

然而,在“云果”产业发展中,良种健康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果树苗木多、乱、杂,质量参差不齐等问题亟待破解。


综述

云果”种质开发潜力巨大

彩云之南独特的地理和气候因素,以及广袤的森林资源和发达的水系,孕育出丰富多彩的果树资源。近年来,云南积极开发利用果树种质资源,助力“云果”产业稳步发展,成为“云品出滇”的主力军。然而,“云果”种质资源标准化、规模化发展滞后,潜力未能充分发挥,亟待破解。

资源优势独一无二

永胜县片角镇永兴庄村民展示成熟的红石榴。该村被评为永胜县水果产业科技示范村。郝亚鑫 摄

呈贡宝珠梨是农业农村部认证的地理标志产品,因果肉雪白、肉质脆嫩、多汁无渣、甜度适中,深受市场欢迎。相传,宋代高僧宝珠和尚到鄯阐(今昆明)讲经,带来产于洱海一带的大理雪梨树苗,与呈贡本土的一种优质梨树嫁接,后经当地群众数百年精心培育成宝珠梨。宝珠梨历经数百年而不衰,并成为云南水果种质资源中的佼佼者、“中国优良品种”,是云南本土特色水果种质资源丰富的一个例证。

“云南地处北方落叶果树与南方常绿果树的混交地带,温带落叶果树、亚热带常绿果树、热带果树三分天下。”据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专家杨文良介绍,云南幅员辽阔、资源丰富、气候多样,发展水果产业条件得天独厚。千百年来,云南各地群众因地制宜发展培育出大批优质的果树资源。

目前,云南水果共有49科118属287种2000多个品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88.4%、92%、75%,种类和品种全国领先。其中,133种水果种质资源实现大规模推广发展,约占全国规模化推广水果种质资源的60%。独一无二的优势资源,布局上形成热带、南亚热带、中北亚热带、温带和寒温带“五层楼”态式分布,色彩上以红、橙、黄、绿、蓝、褐、紫为主的多彩“云果”产业。

开发利用效益显著

昭通苹果既是一个区域公用品牌,又是云南特色水果种质资源名称。1910年,我国从日本引进原产美国的“西洋苹果”,该品种后来落户云南昭通地区,并经几代科研人员育种、嫁接,与本地苹果亲本融合,最终形成“昭锦”“云早”“云霞”等一批优质昭通苹果良种资源。

目前,昭通苹果种植面积达80万余亩,年产量百万吨以上,先后获得“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十大苹果区域公用品牌”“中国百强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云南省著名商标”等荣誉称号。昭通苹果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益,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云南水果种质资源的开发利用成效。

近年来,云南立足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先后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将“云果”产业作为乡村振兴的重点发展产业之一,全面推进包括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在内的全产业链建设,“云果”种质资源的利用效益不断显现:蒙自石榴、建水白桔、呈贡宝珠梨、巍山红雪梨、瑞丽红玉香柚等优良地方品种先后得到推广利用;石林甜柿、开远蜜桃、建水酸石榴、蒙自石榴、文山他披梨、昭通苹果等一大批地方特色水果,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和规模化推广,有效助推“云果”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目前,云南柑橘、苹果、梨、葡萄、香蕉等几大类水果已占全国种植面积和产量的53.7%。2020年,全省水果种植面积逾千万亩,产值800多亿元,出口水果134.79万吨,出口额26.64亿美元,居云南农产品单项出口首位。

市场柑橘产品繁多。刘宇 摄

短板不容忽视

安宁红梨是云南著名的地方水果品种。20世纪90年代,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与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合作,通过采集云南本地“火把梨”亲本,与日本“幸水梨”杂交,得到的种子送往新西兰进行繁育推广,再次选育出新品后带回云南,最终在安宁红云园艺场成功实现用“多头高接换种”方法选育出“云红梨1号”,并推广发展。这是一个典型的具有云南土著水果基因的国际化品种,是“云果”中的优良种质资源。

然而,安宁红梨在发展中,由于过多重视果型、卖相、适生性等方面的特性,忽视了消费者的喜甜口味,使得红梨口味偏酸。偏酸口味在水果界被称为“小众路线”,中国、日本及欧美国家大部分消费者都不喜食。加之品牌建设和加工环节落后,不但导致多年来市场推广打不开局面,种植面积也逐年缩减,不少种植户砍树实施替换种植。

这个案例从侧面反映出,“云果”种质资源在开发利用中,由于发展未因地制宜,存在与市场对接不精准的问题,导致种质资源优势难以有效入市转化为经济优势。此外,据了解,“云果”种质资源还存在发掘力度不够,优良地方品种走不出县域;种质资源开发利用体系不健全,缺乏育种和推广科技支持;缺乏政府层面的统一和规范化发展、品牌效应弱等一系列问题,亟待破解。

推进种质标准化发展

杨文良认为,要解决上述问题,要以市场为主导,根据各地气候和地形条件,加大对水果产业进行区域种植规划,并依托“一县一业”“一村一品”等,打造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优质育种、繁育基地,改变目前种子来源无序、品质和市场难以保障的问题。

同时,通过整合省内各科研机构的种质资源库,形成统一的种质资源商业化开发应用评价体系,构建种质资源开放性大数据库,形成中长期开发应用规划方案,为新品种研发奠定丰富的遗传资源基础;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国内外其他科研机构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交换种质资源等方式,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拓展遗传资源的收集渠道,开展联合育种、异地育种,提升云南省果树野生资源应用水平和能力;加强产研结合,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和企业联合,建立集品种选育、生产、示范、推广于一体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云南省民营企业家协会滇果产业发展委员会主任郑云霞认为,在水果行业,美国卖的是商品,日本卖成奢侈品,中国卖的则是农产品。除了品牌、市场、营销等方面的差异外,包括“云果”在内的我国水果产业还普遍缺乏高质量水果种子。为此,应当鼓励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合攻关,支持建立一批企业育种平台,解决果业加工、种质开发和利用等环节中的技术瓶颈问题,快速形成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品牌水果种子,并通过推进“互联网+高新技术+智慧果园”等新兴发展模式,快速形成一套集保护、选育、开发攻关、推广利用于一体的种质开发体系和一批专业种子水果企业,促进“云果”产业发展再创新高。

本刊记者  刘宇

$[page]$

案例

马龙苹果:新品种成市场新宠

种植户采摘马龙苹果

马龙苹果上市早,其色泽艳丽、果肉细腻、质脆无渣、耐存储,深受市场欢迎。尤其是近年来选育出的新品种“龙威”“龙嘎”,2013年8月通过云南省农业厅(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新品种登记,并在全国中早熟苹果品鉴会的46个参评品种中脱颖而出,分别获得第一名和第二名。2019年,“龙威”苹果在第三届南亚东南亚农业科技创新研讨会上荣获第三名。

一波三折选育路

“马龙的土壤、气候等条件虽然适宜种植水果,但在历史上,马龙却是一个不产水果的地方,仅有一些野生杨梅。”据马龙区经济作物技术推广站站长张彦明介绍,1954年,时任马龙县委书记的谢兴方从山东省引进“金帅”“富士”“国光”等苹果品种进行试种,并获得成功。

此后,随着苹果新品种的不断增加,种植面积逐年扩大。1973年,马龙被云南省认定为“优质苹果出口生产基地”。1995年,马龙再次被云南省认定为“早熟苹果生产基地”。“作为云南重要的苹果产区,选育出当地优势品种尤为重要。”张彦明告诉记者,“‘龙威’‘龙嘎’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通过嫁接选育而成的。”

2003年,马龙从新西兰引进20余株苹果种苗,这些品种虽然口感好,但是存在耐寒性差、病虫害严重、坐果率低等不足。这些问题很快引起县农业部门的重视,并组建团队开始研究。

2008年,张彦明及研究团队开始利用高枝嫁接等方式培育新品种。经过数次试验后,最终他们选用“圆叶海棠”“丽江山定子”为砧木进行嫁接,并达到预期效果。“选育出的新品种苹果,口感不变,但耐寒性差、病虫害严重等问题得到了解决。”张彦明说。

然而,正当大家都期待着新品种能为种植户带去好收益的时候,又遇到了新的问题。“选育出的品种,试种阶段表现稳定,但在推广种植过程中,却出现果实卖相差、病虫害导致坐果率低等问题。”张彦明说,“最终,在云南省农科院专家的帮助下,这些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人无我有”优势明显

“龙威”“龙嘎”的特点是早熟稳产、果实硕大、果面光滑、色泽艳丽、果肉细腻等,不论在产量、品质,还是经济性状方面都处于全国领先地位。

据介绍,“龙威”“龙嘎”新品种选育成功后,投入市场立即成了抢手货。山东、陕西等国内苹果主产区试图引进该品种试种,但由于当地气候、土壤等条件不适宜,最终均以失败告终。“这两个品种被省外引去种植,均出现耐寒性差、病虫害严重、植株易枯死等现象,包括新西兰引去种植的种苗也出现同样的情况。”张彦明说,很多地方不适于种植这两个品种,这就形成了“人无我有”的优势。

与山东、陕西等省外苹果种植区相比,马龙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苹果生长周期长,品相和口感更好。“马龙属于低纬度高海拔区域,每年2月苹果树开始萌芽,至11月落叶,生长周期10个月左右。而在北方,冰冻的土地要3月才解冻,苹果树4月才萌芽。相比之下,马龙苹果的优势显而易见。”张彦明说。

虽然资源优势明显,但张彦明坦言,由于营养旺盛,“龙威”“龙嘎”果树生长较高大,管理难度大。

推广新品种效益凸显

虽然进入深秋,但在马龙区歪苹果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种植基地,红彤彤的苹果依旧挂满枝头。该合作社理事长吴建林告诉记者,基地的大部分苹果都早已采收完毕并销售一空,目前挂在枝头的苹果是合作社专门留下作观察、研究用的。

走进合作社的苹果仓库,浓浓的果香扑鼻而来,工人们正在分拣和包装苹果。在包装前,工人用布认真擦拭苹果,果皮瞬间泛着光泽,就像打了蜡一样。

“与其他品种的苹果相比,‘龙威’‘龙嘎’的价格高出许多。”吴建林告诉记者,他从1995年开始种苹果,虽然种过的品种不少,但这两个新品种因口感独特而备受市场欢迎。目前,合作社1000多亩种植基地,“龙威”“龙嘎”是主打品种。

近年来,在产业结构调整中,马龙区将苹果列为全区农业转型升级的特色优势产业进行培育和扶持。目前,全区推广种植“龙威”“龙嘎”新品种1万多亩,这些苹果通过各类电商平台畅销国内外。

    本刊记者  杨旭东/文图

$[page]$

案例

呈贡宝珠梨:栽培900余年的优质“贡品”

呈贡宝珠梨种植历史悠久,其皮薄色绿、肉质细嫩、酸甜多汁、营养丰富,深受市场欢迎。2011年,呈贡宝珠梨通过农业部(现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2013年12月,国家质检总局(现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发布公告,决定对呈贡宝珠梨实施地理标志产品保护,成为昆明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市场上销售的宝珠梨

宝珠梨的由来

关于宝珠梨的由来,民间有不同的说法。据《呈贡县志》记载,宋代高僧宝珠和尚到鄯阐(今昆明)讲经时,带来产于洱海一带的大理雪梨蕊,经与呈贡本土优质梨树嫁接,历经多年培育出新品种梨。人们为感恩宝珠和尚的善心,纪念他的功德,就把培育而成的梨命名为“宝珠梨”。

20世纪80年代,呈贡县农业局(现呈贡区农业农村局)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段明刚走上工作岗位,就与宝珠梨打交道。据他研究,宝珠梨系沙梨系统品种,其树势健壮、丰产性好、寿命长,百年以上老树照样能结果。然而,宝珠梨投产较晚,适应性窄,适宜在海拔1950~2200米气候冷凉、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生态植被好的地区栽培。

宝珠梨富含多种氨基酸、总糖大于或等于5.5%、耐贮运,素有“果中君子”“滇中梨王”的美誉。宝珠梨成熟时正值中秋佳节,因而昆明人把它作为馈赠亲友的礼品。相传,从元朝初期起,宝珠梨就成为每年向皇帝进贡的贡品。

多举措开展品种保护

20世纪70年代,由于种植户重粮轻果,致使宝珠梨园管理粗放,品质下降。“宝珠梨口感退化了”一度成为消费者的遗憾。为挽回宝珠梨的品质和声誉,20世纪80年代初期,上级部门将这项任务交由昆明市农业局(现昆明市农业农村局)、昆明市供销合作社等单位进行专题研究,共同探讨提高宝珠梨品质的技术措施和方法。

据段明介绍,当年,经与有关果树专家商定,提高品质的首要措施是选育宝珠梨优良单株。从1988年4月至1991年12月,历时3年多,投入选育经费1万元,最后选定3株分别位于小新册、缪家营和万溪冲的宝珠梨优良单株。同时,对梨树进行人工授粉和套袋试验,确定宝珠梨为异花授粉品种。该项目于1992年获云南省农业厅(现云南省农业农村厅)农技推广三等奖。

除此之外,还对宝珠梨低产果园进行改造,实施“宝珠梨老果树更新复壮试验”、宝珠梨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等,为宝珠梨优质品种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了条件。

在省、市、县政府及农业部门的共同努力下,2005年9月,“呈贡宝珠梨”获得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商标局(现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局)颁发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注册证书。

在随后几年间,通过不断探索实践,在原有栽培技术的基础上,昆明市农业局(现昆明市农业农村局)等单位于2009年制定通过《呈贡宝珠梨综合标准》《呈贡宝珠梨生产技术规程》等种植标准。

2011年9月,“呈贡宝珠梨”获国家农业标准化示范区验收合格证书;2013年12月,“呈贡宝珠梨”被认定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打造复合生态系统

据调查,原产呈贡区的梨树种质资源有28个品系,是云南省数量最多的县区之一。呈贡宝珠梨种植区内现存树龄百年以上的古梨树有48122株,其中,300年以上的有16090株。

在呈贡宝珠梨900多年的栽培发展历程中,形成了以宝珠梨为核心的“复合生态系统”,该系统拥有众多梨树种质资源,种植区分布有28个不同品系的梨树品种,是云南省梨树品种及种质资源数量最多的区域,也是中国梨树品种资源基因库之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很多种质资源数量逐渐减少,部分资源已濒临灭绝。为保护宝珠梨这一种质资源,我们开展了宝珠梨生产区域申报第六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工作。千百年来的探索与实践,呈贡当地群众创造性地将‘梨—菜—蜂’复合种养模式有机结合,形成独特的宝珠梨复合生态系统。”段明介绍说,当地群众利用宝珠梨挂果周期长的特点,在梨树下套种各种矮秆蔬菜,实现增收。同时,在梨园田埂或附近村舍养蜂,发展林下经济,实现了农业生产的多层次与立体化。

本刊记者  谭江华/文图

$[page]$

观察

“大产业小树苗”如何破解

玉龙县海南村农户在管护雪苗木管理

水果树苗产业,是“云果”种质资源转化为产业效益的重要一环。近年来,云南水果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水果产业发展取得喜人成绩,成为全省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的重点产业之一。然而,水果树苗培育环节发展缓慢,大产业小树苗情况突出,亟待规范化、标准化发展。

种苗培育与产业不匹配

永胜县农民赵春晓种植软籽石榴已有七八年,他先后以土地租赁等办法共种植红心软籽石榴400亩。“我种的是‘突尼斯’软籽石榴,树苗从山东买来后,还要拿出一块地进行一段时间的适应性培植。运输费用、培植成本都比较高。”赵春晓说,他会定期对果园进行更新,淘汰一些“不成器”的果树,补种新苗。然而,他和村里的很多种植户一样,都是从外省进苗。

赵春晓选苗买苗遇到的问题,在云南水果产业发展中并不是个例。无论是永胜本地还是省内其他地区,想买到好的“突尼斯”软籽石榴树苗都不容易。这反映出“云果”产业发展中水果树苗培育环节存在的普遍问题:小种苗难以匹配大产业。

近年来,“云果”产业发展进入快车道,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1100万余亩,产值近900亿元,水果出口量和出口额均居云南农产品单项出口第一位。然而,果树苗培育环节的发展却明显滞后,据不完全统计,目前省内水果树苗培育企业不多,发展质量不高,品种老化、单一问题凸显,真正能对“云果”产业化发展起促进作用的规模化果树苗面积不大。目前,全省水果苗圃面积不足10万亩,相较于千万亩的“云果”种植面积,显得极不匹配。

本土资源利用率低

2005年,玉龙县农技专家、“雪桃之父”木崇凤,在白沙镇流转500亩土地,依托当地特产山梨亲本,与从日本引进的梨树进行杂交繁育试验,打造出一片梨树苗培育基地。历经10余年,终于在2016年培育出一种定名为“木梨”的云南新品种水果树苗。五六年过去,目前木梨苗圃基地没有明显发展,该品种在全省推广进度缓慢,这反映出云南果树苗育种环节薄弱。

水果树苗与“云果”产业整体发展不匹配的主因是什么?记者了解得知,果树苗发展培育周期长,对土壤和环境要求严苛,培育成本高,需要企业长远布局生产。种植企业与合作社追求生产周期短和快速实现效益,大都不愿意投入力量,承担自主育苗的亏本生意。

此外,云南水果种质资源优势在果树苗培育环节中未得到有效利用。像木梨一样仅有几百亩果树苗供种基地的本土资源比比皆是。元阳鲁沙梨、兰坪依主梨、会泽盐水石榴、建水白桔等全国独一无二的水果品种,其果树苗基地大多没有形成规模,导致本土水果树苗在市场上缺乏品牌优势。同时,为实现见效快、群众增收,各地对果树苗奉行“拿来主义”,如从苗木产业化程度较高的川渝等地调进。

规范化发展是出路

随着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不断推进,短平快的发展模式已不合时宜,而名优、品牌、品质,以及“人无我有”的特色化发展方向,正成为“云果”产业发展的主流。这就要求必须积极促进本土果苗的规范化发展,实现特色果苗自我供给。

云南省水果产业技术体系一位专家认为,从水果产业的整体规模和水果树苗培育环节的发展情况来看,云南还无法在短期内实现水果树苗的规模化发展,但云南具有果树资源丰富、土地适种性强的发展优势,在种苗培育上比其他省区具有更好的基础条件。下一步,云南应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的前提下,按照因地制宜、因市需要、扬长避短、发挥优势的原则,尽快出台省级层面的果树苗发展布局规划,以园区形式,采取政府主导、“以商招商”等办法,配套一批集产学研和入市推广于一体的果树苗木基地,扶持和培植一批有实力的苗木企业、合作社,打破果树苗依靠从省外调进的瓶颈,做强本土优势果苗,做到专苗专供。

同时,积极整合各类生态和林农政策,并将政策向科研机构、企业和合作社倾斜,鼓励挖掘本地自然优势和品种的优良性状,研发生产具有种植、推广和市场品牌优势的苗木新品种。在此过程中,以领军企业、地方龙头企业为核心,围绕技术、项目建立一批标准化的育苗和推广技术联盟体,形成一批能实现快速推广的通用生产技术规范,将全省不同区域同一品种的苗木生产纳入统一的生产和技术体系下,确保不同区域同一类果树苗木的生产只有产地差异,没有质量差异,进而实现统一管理,提高树苗质量,实现更高效、规范的入市种植。

    本刊记者  肖宇/文图

$[page]$

专家视点

多举措打好“云果”种质翻身仗

杨文良查看“避雨栽培”实验桃园

云南果树品种数量居全国前列,但在果树种质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等方面还存在不少“卡脖子”问题。下一步,应如何推进“云果”种质资源建设,助力打赢水果种质翻身仗?记者采访了云南农村干部学院办公室主任、省绿色(有机)食品产业协会专家杨文良。

记者:“云果”产业发展情况如何?还存在哪些制约因素?

杨文良:目前,全省水果种植面积达1100万余亩,面积和产量均居全国前五,是全国仅有的“四季生产、全年供应”水果主产区。柑橘、葡萄、芒果、蓝莓、石榴、桃、猕猴桃等优势产业,是近年来水果“10大名品”和“云品出滇”的主角。然而,制约云南水果产业发展的因素也较多,亟待破解的问题一是种子、二是品牌。自主水果种质基础薄弱,开发利用不充分、效益低;品牌建设缺乏体系,知名品牌、公用品牌发展滞后,品牌效益不高。

记者:造成上述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杨文良:“云果”种质资源约有49科118属287种,分别占全国科、属、种的88.4%、92%和75%,其种类之丰富居全国首位,种质资源优势十分明显。但是,长期以来云南水果种质主要靠引进,具有本地特色的新品种培育能力不足,无法满足云南水果产业多元化发展需求。而在引进新品种时,往往又忽视当地实际,甚至在没有进行适应性栽培试验的情况下就大面积推广,导致出现品种退化、品质下降等。

同时,育种技术推广体系不健全,新技术缺乏、推广应用滞后。专门从事水果科技推广的技术人员欠缺,水果种质资源与水果发展规模不匹配,且技术员的技术储备不足、品种开发和推广能力弱,主要采用传统种质和栽培模式,品种更新慢,省力化栽培、机械化管理、智能化控制等新技术推广滞后,制约了水果产业的绿色、高效发展。 

记者:要实现种质资源有效开发利用,还面临哪些困难?

杨文良:近年来,全省推广的水果种质资源有133种,约占全国水果种质资源的60%,但利用率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目前,“云果”产业化、现代化整体发展程度较低,导致产业发展重心主要集中在种植生产环节,不断涌入的各类社会资本和政府投资也主要集中在种植生产和加工环节建设上。而在种质培育研发方面扶持力度不够,有关种质创新的科研项目和专业人才缺乏。对内成果转化“消化不良”,对外无法对接大市场。

同时,良种健康苗木繁育体系不健全,苗木多、乱、杂现象突出,质量参差不齐,非生物逆境下的果品产量与品质调控技术缺乏,使得苹果、梨、柑橘、芒果等传统大宗优势水果果树退化、果品质量下降。加之,科研院所的知识产权保护困难等未能得到有效解决,科研机构出成果慢、成果难以转化等问题突出。

记者:针对“云果”种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该如何破解?

杨文良:种质资源历来是农业产业发展的根基,打赢水果产业种质资源翻身仗,是“云果”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基础。

首先,要强化种质资源科技支撑水平和体系建设,加强优良新品种引进,在此基础上做好适宜云南特色的嫁接、繁育工作;强化本土优良种质亲本的选育工作,充分发挥云南的资源优势,加强挖掘地方品种的潜力,强化地方品种的保护力度;强化科技特派员、专家工作站等人才体系和技术平台的建设,加快培育一批具有本土特色、科技含量高、品质优良的杂交新品种,并强化自主创新品种的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其次,针对云南对接全国、辐射南亚东南亚的区位优势,瞄准高端水果市场,以资源优势为基础,突破种质资源开发的瓶颈。打破藩篱,整合云南分散在各科研机构、各州(市)的水果种质资源库,建立一套统一的种质资源商业化开发应用评价体系,构建种质资源开放性的大数据库,形成中长期开发应用的规划方案,为新品种研发奠定遗传资源基础。

再次,鼓励和支持科研机构与国内外有关机构合作,通过共建联合实验室、交换种质资源等方式,引进发达国家或地区的技术力量和优秀水果亲本,拓展遗传资源的收集渠道,开展联合育种、异地育种,提升云南果树野生资源利用水平。在此基础上,引导和扶持建设一批集品种选育、种植生产、示范推广等于一体的种质资源开发利用基地,将种质资源优势转化为生产力优势。

本刊记者  刘 宇/文

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特别关注云果种质全国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