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致富观察  >  正文

中药材绿色种养如何推广

2021-12-06 17:13:36  来源:《致富天地》2021年第11期

云南农业大学林下三七循环种植推广试验

中药材是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的重要支撑产业之一。近年来,各地药材种植户、种植企业在中药材产业发展中不断创新,探索出许多增产增收的好办法、好模式。比如,“中药材种植+林下养殖+沼气生产+肥料还田”,就是从实践中探索并逐渐发展起来的新型绿色种养模式。

循环发展取得成效

2016年以来,楚雄州双柏县依托当地森林覆盖面广、气候独特的优势,利用中央财政专项扶持资金,在林下种植茯苓、滇黄精、滇重楼等中药材3万多亩,不少群众同时发展中药材地养鸡、林下育菌等延伸产业。利用鸡粪为中药材种植提供养分,减少了化肥施用,降低了病虫害的发生;而中药材又为养鸡提供了籽实“饲料”,使养出的鸡更生态。这种中药材种植和家禽养殖结合的种养循环模式,实现年均产值1000万余元。

据悉,上述种养循环模式,实现了种植和养殖的双赢。目前,这种模式已在全省部分中药材种植区域广泛推广。据中药材行业内初步估算,目前全省有四成左右的中药材种植基地,不同程度地推广应用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其中,仅采取“林下中药材种植+畜禽养殖+粪污还田”等模式,发展循环农业的农民专业合作社就有2100多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规模化效应不明显

坐落在弥渡县苴力镇先锋村的正大集团万头生猪养殖场,通过辐射带动,引导当地群众规模化养殖生猪,成为促进群众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为提高养殖延伸效益,2017年该养殖场在上级部门的帮助下,配套了100多亩中药材种植基地,开始发展药用兼观赏的两用植物香叶天竺葵。养殖场利用建成的“养殖废弃物还田利用循环系统”,将生猪粪污进行过滤、发酵,经“沤肥”等生物技术处理后,实现粪污还田到中药材种植基地,作为香叶天竺葵的绿色肥料。这一发展模式,不但减少了养殖污染,还大大降低了中药材生产成本。

这个生猪养殖场的循环发展模式效益固然显著,但相比其万头生猪的养殖规模,上百亩的中药材配套种植面积明显“单薄”,中药材种植只是养殖产业附带的一部分,规模化效应不明显。该现状是目前云南中药材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中面临的一个比较普遍且突出的问题。

记者从云南省中药材种植养殖行业协会了解到,目前,云南900万亩中药材存在的布局现状是:滇重楼、三七等规模化效益显著品类,往往采取连片发展、大棚种植,其产业各环节与市场融合度较高,但其生产方式单一,种养循环融合度不高,综合效益低。而种养循环模式发展较好的药材品类,其生产基地又集中在林区、山区,分布零散,连片发展规模化效益不突出。这种产业发展现状,直接影响了中药材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的规模化推广应用。

政策引导促发展

云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有关人士告诉记者,包括中药材产业在内的农业绿色种养循环模式,即便还面临着诸多问题,但其发展呈欣欣向荣之势,这种模式将是未来云南打造世界一流“绿色食品牌”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在中药材种植领域,云南依托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云南省推进道地药材科学规范种植生产等政策措施,围绕“一县一业”“一村一品”“十大云药”“10大名品”等建设,积极推进中药材有机循环基地、生态有机药材产品、中药材生产综合体等的建设和认证,推广中药材种植与土鸡、中华蜂养殖的绿色种养循环发展模式,推进中药材产业健康发展。

今年5月,农业农村部、财政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的通知》,腾冲市、泸西县、弥渡县等云南省28个县(市、区)每年将享受相应的国家级试点资金倾斜。“对我们来说,这是个好政策,打消了我们进一步做大做强‘林下中药材+藏香猪养殖、土鸡养殖’的顾虑。”迪庆州维西县中药材种植大户和必诚高兴地说。

这些利好政策,必将为中药材绿色种养循环发展带来更好的市场前景。

本刊记者  刘 宇/文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中药材绿色如何推广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