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策划  >  正文

总书记回信了,滇西南阿佤山沸腾了

2022-01-11 16:18:32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1期

原标题:牢记领袖嘱托 唱响阿佤新歌

班洪乡干部群众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临沧市委组织部供图

2021年8月20日上午,滇西南阿佤山沸腾了,习近平总书记8月19日给云南省沧源佤族自治县边境村老支书们的回信来到了阿佤山腹地班洪乡。班洪乡、班老乡村村寨寨的佤族群众聚集到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敲起木鼓、跳起舞,唱起了《阿佤人民唱新歌》:“村村寨寨哎,打起鼓敲起锣,阿佤唱新歌……”

沧源县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全国最大的佤族聚居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支持下,包括班洪乡、班老乡在内的全县佤族群众实现了整族脱贫,住房安全、饮水安全、看病住院、子女上学等都有了保障,生活水平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提升。

为此,班洪乡、班老乡9个边境村的10位老支书给习近平总书记写信,汇报佤族人民摆脱贫困、过上好日子的情况,表达了世世代代跟着共产党走、把家乡建设得更加美丽富饶的坚定决心。

抓民生改善

提升佤族群众幸福感

71岁的岩翁(汉语名胡德学)是写信的10位老支书之一。从1983年至2016年,他一直担任班洪乡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数十年间,他亲眼见证了班洪村翻天覆地的变化。

“早些年,班洪村是典型的‘三不通’村子,不通自来水、公路和电,贫困程度不堪回首。”岩翁说,他担任村党支部书记之初,班洪村民要到一两公里以外的地方去挑水,一个来回要花一两个小时。晚上只能用墨水瓶制成简易的煤油灯照明,有的村民甚至因为买不起煤油,只能到山上找松脂代替。

“佤族群众祖祖辈辈住的是茅草房、杈杈房,不利于防火不说,还低矮潮湿、人畜混居,严重威胁着村民的身体健康。”岩翁回忆起自己小时候的村子环境,感慨颇多。1980年,班洪村大寨还发生过一场火灾,70多户村民的房屋瞬间被大火吞噬的场景,至今让人唏嘘。“后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下,阿佤人陆续住上了石棉瓦房。再不怕刮风下雨,也不再会饿肚子了。”

如今,班洪村家家户户住上了楼房,喝上了安全的自来水,平坦、宽敞的水泥路、柏油路修到村村户户,照明靠煤油灯、松脂的历史一去不复返。

“曾经的我们连温饱都解决不了,更别说让孩子上学,医疗条件也很差。”艰难岁月的记忆难以磨灭,另一位写信的老支书——班老乡营盘村老支书岩板(汉语名杨岩板)聊起过去有说不完的话。

岩板告诉记者,他于20世纪80年代来到营盘村。从1991年开始算,当了16年村支书。他还记得刚来那会儿,村里没路,更别说有交通工具。平时他到乡里开会,20多公里的路只能徒步,来回要走近10个小时。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后,党和政府给村里铺了水泥路,村民们住上了楼房,家家户户再也不缺肉吃了。村村寨寨有了卫生室,人人都有医保,佤族同胞看病不再难。最值得高兴的是教育条件得到改善,这些年村里出了好几位大学生,孩子们的读书积极性提高了,越来越多的村民意识到教育的重要性。

发展特色产业

佤山边境村寨实现村强民富

“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习近平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佤山村寨正汇聚起实干苦干的磅礴力量。

“总书记,西代勐;共产党,西代勐……”刚刚走进班洪村下班坝自然村,村里就传来了动听的歌声。随行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这首名为《西代勐共产党 西代勐总书记》的歌曲,是当地佤族人民为感党恩而作,曲中的“西代勐”就是佤语“很好、极好”的意思。

一场大雨过后,下班坝自然村云雾缭绕,异常秀美。平坦的柏油路、参天古树、佤族风格的民居以及家家户户墙上挂着的玉米、辣椒等若隐若现,让人宛如置身于人间仙境。

下班坝自然村位于中缅边境线附近的大山深处,曾经是典型的佤族贫困村落。近年来,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帮助支持下,村党支部带领群众发展乡村旅游,在下班坝自然村建设栈道、观景台等设施,打造庭院微景观,开办全乡第一个蜂蜜加工厂,乡村发展有了旺盛的生命力。2019年,下班坝自然村的2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顺利脱贫。

同年,班洪村成立了乡村旅游农民专业合作社,2020年旅游综合收入达230万元。不久前,该村296户农户作为股东,拿到了合作社的30余万元现金分红。“我2021年拿了1000多元分红。村支书带好头,我们的日子比蜜甜!”曾是建档立卡贫困户的村民杨文新说。

“过去,佤族地区生产方式落后,产业非常单一。”岩翁告诉记者,一直以来,当地佤族村民延续着粗放的耕作方式,在烧过杂草、灌木的山坡上,用简单的生产工具挖出一个个小坑,然后把种子放进里面,之后就等着秋收。第二年,又换一个地方烧一片……这种刀耕火种的传统耕作方式,带来的往往就是“种一偏坡,收一箩筐”的结果。

“村民一年的收成只够生活半年甚至几个月,余下青黄不接的日子只能靠采摘野菜、挖山药、掰竹笋、打猎、刮树皮来维持生活。”岩翁说,这些年通过发展旅游、种植等产业,村民收入连年高涨。

“这些年,党委、政府派出农技人员,教我们种烤烟、种茶叶、种坚果,发展养殖业,我们学会了科学种养。”岩板对此深有体会,靠着党委和政府的产业扶持,村民的收入翻了好几番。政府给大家免费发放坚果苗、茶树苗,村里的竹子合作社、种植合作社、养殖合作社不但带着大伙儿种植庄稼、养殖牲畜,还帮助解决销路。现在,村民技能提高了,村里产业发展起来了,大家的日子过得跟蜜一样甜。

从告别原始社会生活,到整族摆脱贫困、实现第二次“千年跨越”,阿佤山巨变再一次折射出党心民心聚力之伟。

当好“守门员”

坚决维护边疆和谐稳定

“佤族人民爱国爱家,重视自己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员,这种精神在历史上就有所印证。”岩翁说。1934年,面对在班洪、班老地区非法采矿的英军,佤族人民展开殊死搏斗,经过4个多月的战斗,基本收复失地。“现在我们依然要继续守好边疆,守好我们的国土,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满的生活。”岩翁说。

如今,在班老乡下班老村,还有一群人坚守在祖国边境一线。肖中华是班老乡垌那海的一名外事界务员,他担任这个职务已有25年,曾被评为“云南省优秀外事界务员”。直线11.4公里、外线15.8公里的边境线是他的巡查范围。“现在条件已经改善很多了,以前山路不好走,尤其到了雨季,山高坡陡,更加危险。但是为了边界的安全稳定,再困难我们也要坚持。”肖中华说,他将一直投身于巡边护边的事业,用一颗爱党敬业的初心守护家园,守护祖国的领土。

无独有偶,在中缅边境的芒卡镇白岩村,另一位界务员周国文50年如一日守边护边,成为边境线上的“活界碑”,他用坚守诠释了一名共产党员对党和国家的无限忠诚。

“爱国守边的精神要代代相传。”写信老支书——班老乡下班老村老支书赛金激动地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村里每家每户都出人,志愿到边境上值守、巡逻。林中蚊虫、毒蛇很多,每次巡逻很艰苦,但大家都没有怨言。他们深知,守好边境就是守护好自己的家园。他们要把爱党爱国、为国守边的精神一代代传下去,继续带领阿佤人民保卫好边疆、保卫好国土,守好祖国大门。

“收到总书记的回信后,我们很高兴,也很激动,请总书记、党中央放心,我们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搞好民族团结,搞好边疆建设,守好我们的国土。”采访中,10位写信老支书纷纷表示。

本刊记者 杨旭东 本刊通讯员 康文明 


责任编辑:李敏

上一篇:强边固防党旗红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