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大树村“赶鸡入林”记

2022-02-08 09:12:07  来源:云岭先锋

(建议在WIFI下观看)

走进临沧市云县爱华镇大树村家兴林下土鸡养殖合作社养殖基地,映入眼帘的是绿色的核桃林和林下的一排排茶树,大群小群的山地鸡正在树荫下自由觅食。

别看这些鸡个头不大,却是当地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的“大功臣”。这些“大功臣”的故事,还要从大树村“两委”“赶鸡入林”讲起。

“核桃树”与“跑步鸡”

大树村地处冷凉山区,过去,基础设施不健全、居住条件落后、产业基础薄弱等因素深深制约着这里的发展,年轻人大多外出务工,农村的“空心化”现象突出。面对群众迫切想要改变贫困面貌的眼神,大树村党总支书记杨世荣陷入了沉思。

△大树村全貌

大树村距离县城约20公里,蜿蜒的盘山公路两旁随处可见板栗树、核桃树、茶树。“大树村背靠丰富的林地资源,何不利用起来,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顺着这个思路,杨世荣开始寻找合适的产业项目。

大树村祖祖辈辈有养殖土鸡的传统,这些鸡野性十足,被大家称为“跑步鸡”。看到这些散养的鸡满地跑,杨世荣茅塞顿开,有了发展思路,“大树村林地、茶地多,如果把这些‘跑步鸡’都赶入林地、茶地。鸡能消灭林地害虫,鸡的粪便是天然有机肥;林地里空气清新,适合鸡生长,减少发病率;而林地茶园本身的收益不受影响……这样岂不是多全齐美?”

于是,杨世荣向村干部们提出了自己的想法,村“两委”很快达成了共识,纷纷赞同“上有果、中有茶、下有鸡”的生态发展模式。

△“跑步鸡”满地跑

“三顾茅庐”请能人

发展方向明确了,可是杨世荣却没有丝毫的兴奋劲儿。因为他懂得,如果没有企业或者能人带动,仅凭村干部和村民的力量是无法达到预期效果的。“如果资金、技术、销路跟不上,摆在面前的就是一盘‘死棋’。”杨世荣回忆说,为此,他急得晚上睡不着觉。

△杨世荣(右一)在放鸡饲料

有一天,杨世荣下村组指导工作,遇到了回乡探望父母的李云宏。当了解到李云宏一直在外做生意,事业做得风生水起时,杨世荣眼前一亮:“他不就是我苦苦找寻的带头人吗?”

可当杨世荣迫不及待去找李云宏时,却碰了一鼻子灰,李云宏不看好回乡搞养殖。不久,杨世荣准备好一肚子的话再次登门,依然没能说服李云宏。

“你在外面见多识广,外面的村子美了、道路宽了、产业旺了、村民富了。可是我们村,大多数村民依然是土基房,走的还是泥巴路,产业看天吃饭,太需要改变了。”心有不甘的杨世荣第三次找到李云宏。

△土鸡在林中“散步”

或许是被杨世荣的诚心所感动,亦或许是想要改变家乡落后的面貌,在杨世荣“三顾茅庐”之后,李云宏终于动心了,决定通过二次创业带领大家“赶鸡入林”。

 林中养鸡“搞得成”

2015年底,李云宏回到村里承包了40亩集体林地,搞起了“林(园)+禽”土鸡生态养殖,第二年出栏了2万多只土鸡,林木的收益没有受到影响。“通过试验,‘核桃树+茶园+土鸡’的生态循环模式是可行的。”李云宏说。

动员百遍,不如亲眼一见。村民们一边围观“茶园养鸡”的做法,一边算账:投入不算大、生产周期短、增收见效快……村民们终于认定这个事情“搞得成”。

△生态土鸡养殖

于是,大树村乘势而为,由李云宏牵头成立了家兴林下土鸡养殖合作社,引领村民壮大林下生态土鸡养殖,在鸡苗、防疫、技术、销售等方面统一标准和方式,以“合作社+农户”模式捆绑发展。

“社员由一开始的几户,发展为目前的170户,养殖户收入最高达12万元,最低2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3.54万元,不仅使大树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从无到有的飞跃,而且为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4120元作出了重要贡献。”杨世荣说。同时,合作社还在其他乡镇和县区成立了6个分社,养殖规模1000羽以上的农户达700多户,让更多闲置的林地变成了农民致富的“宝地”。

△杨世荣(右)与李云宏(左)收鸡蛋

“跟着合作社在茶园里养鸡,还真搞得成!”看着一只只土鸡悠闲地在茶树下“散步”、捉虫吃,大树村村民沈仕水高兴地说。沈仕水的丈夫在外打工,自己留在村里忙农事。以前,她家这片10亩茶园只能收点茶叶钱,院落里养的几只土鸡也不值得一提。现在,“茶园+鸡”新模式给家里带来很大变化:卖出近万只土鸡,纯利润近10万元左右,剩下近千只鸡每天能下蛋500多枚。

如今,“大树茶园鸡”产品商标已经注册,这些山林茶园里养的鸡名气越来越大,已经卖到昆明了,还搭上了电商的“快车”,村民们的日子越来越好过了。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杨旭东 通讯员 王宏斌/图片、视频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大树赶鸡入林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