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重磅  >  正文

云南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徐徐展开……

2022-02-09 16:41:39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1期

安宁市山口村一角。郝亚鑫 摄

农业强不强、农村美不美、农民富不富,决定着广大农民的获得感和幸福感。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带领下,云南始终坚持党建引领,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以“今天再晚也是早,明天再早也是晚”的紧迫感,全力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

推动乡村振兴的多彩画卷,正在云南广大农村徐徐展开:基层党组织成为带领群众谋划乡村振兴蓝图、发展农业产业的主心骨;村“两委”班子成为带领群众致富的“领头雁”和服务群众的“贴心人”;一些曾经脏乱差、陋习多的村子,变身生态宜居、乡风文明的美丽村庄;不少曾经村级集体经济“空壳”的村寨成功“脱壳”,变成产业兴旺、生活富裕的村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云南广大干部群众牢记嘱托跟党走,感恩奋进再出发,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唱响云岭大地乡村振兴之歌。

强组织 促振兴

“村看村、户看户,群众看支部。”基层党组织磁场强不强大、战斗堡垒作用发挥明不明显,检验着乡村振兴的“颜值”与“气质”。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云南省不断加强党的组织建设,把组织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

抓党组织建设 筑牢“战斗堡垒”

走进怒江州泸水市古登乡加夺马村,党员干部奋战在一线的身影随处可见,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加夺马村群众在乡村振兴道路上奋勇前行。以前,加夺马村党支部曾是典型的软弱涣散党组织。

“以前,加夺马村‘两委’班子不团结,村干部队伍老龄化、学历低、工作能力弱等问题非常突出。”古登乡党委相关负责人说。

针对突出问题,泸水市委组织部、古登乡党委及时对加夺马村党支部进行整顿。整顿后村党支部积极创办“农民夜校”,开展感党恩、学技能活动,让党员活动活络起来;带领群众大干入组公路建设,夯实发展基础;因地制宜,以“党建+产业”的方式,推广种植百香果30亩,打造新的增收产业;党员带头学技术,带领群众外出务工,拓宽增收门路。

勐海县勐景来村民小组发展模式吸引外地前来学习。西双版纳州委组织部供图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近年来,云南省坚持动态管理、滚动整建,重点整顿巩固脱贫攻坚成果不力、带领群众发展致富能力弱、推进乡村振兴迟迟打不开局面的村党组织,并制定“一村一策”整顿方案。通过采取领导干部挂联、结对共建、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成员、强化督促指导等整顿措施,广大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得到明显提升。

此外,云南省坚持抓基层、强基础、固基本,严密农村基层组织体系。紧紧围绕加强组织覆盖、优化组织运行、提升组织功能、建强组织队伍4个方面明确工作要求,健全“乡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乡村党组织体系。全省1218个乡镇和1.17万个行政村全覆盖建立党组织,14.96万个村民小组建立党组织6.3万个、设立党小组2.99万个。

抓干部队伍建设 提升管理水平

推动乡村振兴,离不开“领头雁”的带动作用。为此,云南省紧紧围绕建设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时代村干部队伍,以村“两委”换届为契机,着力优化村干部特别是带头人队伍,全面提升村干部管理规范化、科学化、专业化水平。

2018年以来,云南省实施了农村基层党员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支持村干部和后备力量参加学历教育。一大批村干部、农村致富带头人成为云南开放大学的学生,也成为带领农村群众发展致富、推动乡村振兴的“领头雁”。

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富宁县木央镇木杠村党委原书记农宁安就是能力素质提升行动的受益人之一。“我作为农民,还能上大学,做梦都没想到。以前我都凭经验做事,参加农村干部能力素质提升行动学习后,我知道了如何以党建引领、以产业带动全村群众脱贫致富。”农宁安感慨地说。

据悉,2021年云南省村“两委”和村级配套组织换届全面完成后,全省村党组织书记、村民委员会主任具有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达8153人,占比69.8%,较上届提高7.69个百分点。村“两委”成员实现年龄学历“一降一升”。

同时,云南省还持续深化农村“领头雁”培养,实施乡村人才“归雁”工程,抓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行动,充分发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的作用,加大从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的力度。

玉溪市举办农民专业合作社管理人员培训班。郝亚鑫 摄

基层干部队伍形象好、有威望,对于青年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强。刘禹宏2010年毕业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毕业后在昆明开了一家公司。就在事业做得顺风顺水时,他毅然选择回到家乡师宗县,在五龙乡青年人才党支部锤炼,成长为一名村党总支书记。目前,担任师宗县五龙乡牛尾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的刘禹宏,正结合当地土地、气候等资源,带着村民积极探索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该村已发展起板栗、沃柑、冬早马铃薯、优质稻种植,胡蜂养殖等多种特色产业。

此外,云南省还不断强化村干部管理激励。2021年村“两委”集中换届后,云南省全面梳理、系统集成近年来在村干部队伍建设方面的经验做法和制度成果,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了《云南省加强村干部管理激励若干规定(试行)》,从设岗定责、人选储备、选拔任免、教育培训、监督管理、激励保障等方面推进村干部队伍专业化建设。

抓村级集体经济 夯实乡村振兴根基

勐景来,傣语意为“追赶金鹿而寻找到的福地”。勐景来村民小组位于西双版纳州勐海县打洛镇打洛村,距镇政府3公里,与缅甸隔河相望,素有“中缅第一寨”之称。

曾经的勐景来村民小组是一个贫困的傣族村子,村民年收入不到1000元,村级集体经济收入更是无从谈起。近年来,勐景来村民小组在各级各部门的支持下,将村寨开发建设成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为管理和经营好景区,勐景来村民小组成功引进云南金孔雀旅游集团有限公司,合作成立勐景来景区有限公司,依托村寨形态风貌、特有文化资源,打造了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于一体,传统村落保护、农业休闲与文化旅游产业有机结合的边境小康村。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村民的“钱袋子”逐渐鼓起来。与此同时,通过公司收入分红、出租摊位等,村级集体经济也实现了从“脱壳”到不断发展壮大的转变。

近年来,云南省持续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坚持项目化管理运行,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破地域界限,引导经营项目向城镇、园区和文旅资源富集区集中,有力促进全省村级集体经济的发展壮大。目前,全省年经营性收入5万元以上的村达9888个。

怒江州泸水市六库镇段家寨村平均海拔1575米,以种植水稻、玉米等农作物为主,人均耕地仅2.05亩,且大部分都是25度以上的坡地。遇到多雨的年份,地表肥沃的土层被冲刷得一干二净,庄稼无法生长。除了村民饱受贫困折磨外,村集体也没有一分钱,曾是名副其实的“空壳村”。

2016年,段家寨村从相关部门争取到一笔村级集体经济扶持资金。通过“四议两公开”,村里将这笔钱用于改扩建养鸡场。

养鸡场改扩建完成后,村里通过公开招标,把养鸡场经营权承包给泸水市林森畜牧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该公司除了每年向村里支付5万元承包费作为村级集体经济收入外,还带动有养殖意愿的村民养殖土鸡,并由公司提供鸡苗、养殖技术和负责回收产品等。如今,在该公司的带动下,段家寨村的村级集体经济不断发展壮大,群众也纷纷走上养殖之路。

“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强有力的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后盾。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是增加农民收入、增进农民福祉、增强农村建设能力的需要,也是凝聚、团结和带领农民群众的需要。”云南省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page]$

聚人才 强支撑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要绘就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新图景,离不开人才的支撑。近年来,云南充分发挥党组织的组织优势,推进人才振兴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推动乡村振兴人才规模不断壮大、素质稳步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支撑。

搭建用才平台

“苍山不墨千秋画,洱海无弦万古琴。”环绕洱海的生态廊道建好之后,大理多了一处新晋的网红打卡地。依托洱海生态廊道,大理市太和街道太和村每天游客纷至沓来,为村寨带来发展机会的同时,也让洱海保护的压力陡然增加。不过,李宝的到来,给村民带来了一份安心。

李宝是大理市洱海流域综合联动执法大队太和中队中队长,挂钩太和村参与乡村振兴工作。此前,他已有近一年的驻村工作经历,负责太和村区域洱海保护、“三清洁”、截污治污等工作。“以前,太和村使用的是裸露的水泥垃圾池,农户家的废水直接排到污水管网,既与优美的生态廊道格格不入,也容易污染洱海环境。”李宝说,通过多方筹措资金,太和村和周边几个村寨建起较为完善的垃圾储存和清运体系,还新修了化粪池解决直排问题。2021年8月,李宝作为大理市144名“万名人才兴万村”中的一员,继续投入到太和村的乡村振兴工作中。他说:“我要发挥在洱海保护治理方面的专业技术优势,进一步提升太和村的人居环境,让这里变得更美丽。”

为将以往人才专家对农村的短期帮扶转变为长期献智,2021年4月,云南省委组织部着眼服务全省乡村振兴,印发了《“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方案》,提出从2021年起,用5年时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1万名各类人才结对服务1万个行政村(含社区)。目前,全省129个县(市、区)已选派10190名各类人才、16个专家服务团帮扶6913个行政村。他们中既有技术过硬的农科专家,也有经验丰富的规划大师,还有德才兼备的各类教师……通过定向服务、人才项目引领、借力合作支持等方式,各类人才正在云岭大地的村村寨寨全面助力乡村振兴。

随着“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科技特派员制度等平台的建立和完善,助推各类人才向基层一线、艰苦地区流动,助力乡村振兴。“博士服务团”“专家服务团”等人才组团式帮扶,也为各地的乡村振兴助力。根据师宗县、罗平县产业发展和乡村振兴需求,2021年10月26日至29日,云南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邀请14名省内外专家学者深入田间地头、企业一线、学校课堂,举办培训讲座并进行现场指导,为两县的乡村振兴精准把脉开良方,参与此次高层次人才助力乡村振兴活动学习的干部群众达2800人次。

做好招才引智

安宁市雁塔村CEO赵全康(左三)等人商讨村庄发展规划。高佛雁 摄

如今,走进昆明安宁市县街街道雁塔村,一栋栋老民居旁,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的鲜花把这个有着数百年历史的村寨装点得颇具特色。“花巷雁塔”“农旅雁塔”成为这里响当当的名号,也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前来赏花、游玩。而入选农业农村部2021年中国美丽休闲乡村的雁塔村,几年前曾是当地一个落后村。

2019年春,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李小云第一次来到雁塔村。在他眼中,雁塔村略显破败的老宅子恰恰是不可多得的优质资源,李小云和他的团队随即开始为雁塔村的乡村振兴谋篇布局,并实施规划。2019年8月,昆明市和中国农业大学共建的“都市驱动型乡村振兴实验区示范村”落户雁塔村,也使该村驶入发展的快车道。随着盘活老旧住宅、村庄微改造、打造特色花巷等系列措施的实施,这个曾经老旧的村寨面貌焕然一新。村庄改造完成后,由谁来负责具体的运营工作?安宁市创新启动的乡村“CEO”培育试点,深化乡村人才引进、培养和交流机制,吸引了能人赵全康回到家乡。赵全康大学毕业后一直在外打拼,2020年4月回到家乡,担任花巷雁塔文旅公司首席执行官、雁塔村委会主任助理。同李小云团队一起,赵全康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雁塔村的故事,并组织村民开展花卉种植、家庭农场建设等技能培训。更难能可贵的是,在赵全康的引领下,先后有约20名技能人才回到雁塔村创业,让这里充满了生机活力。

“坡前坡后那两坨大石头,小时候常常在它上面过家家……”这是由云南本土著名民族音乐人李永康作词作曲的歌曲《老家》里的歌词,歌曲中描述的老家正是漾濞县平坡镇向阳村阿尼么村民小组。阿尼么,彝语意为“鸟都没有的地方”,李永康9岁跟父母离开后,就很少回来。2017年,在招才引智政策的吸引下,李永康打算回乡,利用自己的影响力为老家作贡献。李永康先后投资800万余元,在阿尼么村民小组建设以“谈三农”视频带货、石宿、石梯田文化为主的“石屋磬”生态文化音乐农庄。如今,农庄已建设完成,阿尼么村民小组和周边村寨的80余人长期在庄园务工,收入有了保障。

李永康的事例仅是优秀人才回馈家乡的一个案例。近年来,云南通过建立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完善人才资源信息库和需求目录,农村的紧缺人才得到有力补充。同时,通过主动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加强合作,重点培育农业科技、生产经营、产业发展、公共服务、乡村治理等方面人才,不断夯实乡村振兴的人才基础。

培育本土人才

“从进企业伊始,我就只有一个目标,学好本领、练好本领,为企业发展贡献力量。”1993年,大学毕业的王新华放弃了包分配的工作,来到有着“云南第一村”美誉的玉溪市红塔区大营街街道大营街社区玉溪水松纸厂,成为一名电气自动化维修工人。从校门到车间,面对复杂的电气维修工作,王新华有些摸不着头脑,好在厂里的领导耐心教他技术,并不断给予鼓励。在师傅的帮助下,靠着自己的坚持和努力,王新华攻克了一道道难关。2000年,厂长让王新华和工友们成立光机电技术研发小组,自主研发水松纸激光打孔机。2005年,王新华和团队成功研制的水松纸激光打孔机,荣获云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

王新华数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使其获得了云南省劳动模范、云南省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回顾多年走过的历程,王新华认为是厂里对自己的重视和栽培,才让他取得了今天的成绩。重视培育本土高端人才、重视科技创新,是玉溪水松纸厂一直以来恪守的理念,也让这个在1988年依靠150万元贷款创办的乡镇小厂,历经20多年的发展,成为业内翘楚。而玉溪水松纸厂的成功,在大营街社区并不是特例。据大营街社区党委书记颜伟介绍,改革开放以来,大营街社区党组织就积极培育了一批党性强、懂经济、善管理、敢创新、善作为的乡村企业家。同时,积极挖掘培养乡村手工业者、传统艺人,经过多年的成长,企业发展欣欣向荣。截至2020年底,大营街社区共有集体经济企业28家,社区经济总收入141.91亿元。

玉溪市在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区的过程中,十分重视培育各类人才,助力乡村振兴。例如,实施“金种子”培养和高素质农民培育两项工程,玉溪市储备村级后备力量3234名,培养高素质农民4.3万余人等。

千泉汇聚,大河滔滔;百花齐放,春色满园。云南要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人才越多越好,本事越大越好。把本土能工巧匠用起来、把新型职业农民育出来、把各方乡贤精英引回来,云南的乡村振兴之路将会越走越宽广。

$[page]$

抓产业 打基础

产业兴,乡村美。产业振兴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基础和关键。近年来,云南把产业发展作为乡村振兴的核心内容持续抓实抓好。各地积极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以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为依托,统筹推进农村特色种植、养殖产业,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打下坚实基础。

统筹谋划促增收

抓好乡村产业发展,统筹谋划尤为重要。为此,云南各地积极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实施村级集体经济强村工程。通过强化县级党委统筹,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有效开发利用集体资源、资产、资金,加大政策资金支持力度,扶持壮大村级集体经济。

武定县农技专家传授菌包培育技术。郝亚鑫 摄

近年来,凤庆县营盘镇农业产业快速发展,得益于当地党组织的统筹谋划和强有力的引领。据悉,当地采取“集体兴业”方式,盘活多个村组和群众的闲置土地资源,统一打造营盘镇现代化农业综合体示范园。由党组织牵线搭桥,引进当地农业龙头企业入驻,发展沃柑种植和初加工产业。同时,由下辖村委会、村民小组党员带头,成立沃柑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带领村民入社参与发展,形成企业负责生产、加工、销售,合作社负责生产和社员管理,村民以土地、劳务等形式入股,村集体负责搭建用工桥梁和政策协调的“党支部引领+公司发展+合作社推动+村民脱贫致富”多方利益联结机制。“该机制带动村民以土地、劳务等方式入股合作社,社员优先在园区务工,每人每月有3000元收入。沃柑收成后,村集体从中享受每亩净利润20%的分红。即使遇到特殊情况,公司也给予村集体每亩每年2000元保底分红。”凤庆县委书记陈礼军介绍说。

近年来,云南各级党组织积极发挥作用,通过搭建桥梁,采取“党组织+企业+合作社+社员”等模式,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把合作社等作为“村组兴业”的主要载体,积极探索生产主体、村集体、入驻企业、农户各方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成功把“沉睡”的土地、剩余劳动力等资源盘活,变为发展资本,把党员、大户变为致富带头人,把农民变成股东。有效形成特色产业共同发展、风险困难共同承担、红利收入共同分享的共管共赢机制,夯实了乡村振兴的基础,也对云南做特“绿色食品牌”、积极建设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区和全国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产生了深远意义。

产业“连片”效益好

云南农业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不高,是乡村发展中须直面的问题。为积极破题,推动农业产业化,云南各地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通过推动农业特色产业连片方式,促进特色产业规模化、现代化发展,有力推动了乡村振兴。

曲靖市麒麟区越州镇虽然有着不错的自然资源,但一直以来,由于耕作方式比较传统,种植产业未能摆脱“散小弱”的局面,经济效益不高,更谈不上农业产业化。经过多次调研,当地结合实际提出了集中连片流转土地、发展特色农业的思路。

宾川县柑橘示范园喜获丰收。郝亚鑫 摄

2020年以来,越州镇党委和村(社区)党组织深入细致做好群众工作,先后统筹流转全镇集体、群众土地2.69万亩,引入茅台恒隆嘉宇、汇潮农业等10家国内龙头企业。依托企业的技术和市场优势,采取“连村联创”模式,进行连片开发利用。同时,整合多个行政村和村民小组的沟渠路网、水利、土地、劳动力等资源,扶持成立46家农民专业合作社。一方面,引导群众加入合作社,以务工等方式与企业合作。另一方面,通过合作社将村级集体经济与企业实现“捆绑”,由集体争取高标准农田、水利等项目支持,以沟渠路网和后续服务的方式与企业联结,从企业获取经营分红。

在强有力的组织保障下,越州镇“连片发展农业产业”的规划从蓝图变成现实。目前,全镇建成集中连片露天蔬菜基地1万亩、水果基地1.2万亩、标准化蓝莓种植基地4800亩,经济效益不断显现。越州镇所辖村集体和村民小组农户共实现土地流转收入3980万元、务工收入9860万元。

党建引领产业兴。云南将积极开展“联建联治联产”行动,统筹推进基层党建联建、乡村治理联治、特色产业连片,推进农村产业发展。

抓住特色红利多

2020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考察时指出,乡亲们脱贫只是迈向幸福生活的第一步,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要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大力推进乡村振兴,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如何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推动乡村振兴?为此,三家村党总支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结合当地实际,在发展特色产业上下功夫。

结合当地文化,三家村紧紧抓住“佤族文化浓郁,民族风情独特”这一特色,着力发展乡村旅游。在各级党组织的帮助下,三家村党总支带领群众,按照5A级景区建设标准推进司莫拉幸福佤乡建设。并积极采取“支部推动、党员带头、群众参与”模式,探索出“党员巷长制”。设立爱心超市,以积分兑换的方式,引导激励群众积极参与环境卫生整治。有了好的环境和基础,三家村又充分利用“机场、佤寨、温泉、古村、茶山”资源优势,由村党总支牵头注册成立景区管理有限公司,采取“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农户组织起来发展乡村“幸福旅游”。同时,由党总支牵头成立专业合作社,采取“幸福旅游+”产业模式,带动群众种植万寿菊、生姜、彩色水稻等特色农产品;建成司莫拉幸福烤吧、幸福餐厅、大米粑粑加工体验基地、一体化肉牛养殖场;建成司莫拉农特产品一条街,由群众销售土特产;村党总支还牵头整合资源,积极发展精品民宿、民族特色农家乐。2020年以来,共接待游客43万人次、各类考察团2120批次6万人次。

近年来,在基层党组织的引领带动下,全省各地有力推进了乡村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并打造乡村旅游新业态,探索出乡村产业发展的新路子,让许多农村群众实现增收。随着乡村旅游新业态的深入发展,脱贫攻坚成果不断得到巩固,美丽村庄建设不断优化提质。

围绕打造“健康生活目的地牌”,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云南正以党建为引领,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乡村。

$[page]$

正乡风 倡文明

推进乡村振兴,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非常重要。近年来,云南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引领作用,不断推进生态文明与公共文化建设,大力开展移风易俗行动、红色文化教育等,让文明之花在广大乡村绽放。

大理州古生村民族歌舞表演。郝亚鑫 摄

“生态兴村”深入人心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云南省牢固树立和贯彻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把“生态资本”变成“富民资本”,将生态优势转变为经济发展优势,在各级党组织的引领下,广大农村走上了绿色发展之路。

冬日,临沧市双江县沙河乡允俸村委会那京自然村却依然郁郁葱葱、鸟鸣蝶飞、花香四溢,俨然是一个留得住传统、记得住乡愁的地方。

那京自然村是一个典型的傣族村寨,村里绿林繁茂、繁花盛开,一棵树龄500年以上的参天大榕树独木成林,几乎覆盖了一半的村子。“傣族人敬畏自然,那京自然村百年树龄以上的古树有上百棵。”允俸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艾蕊说。

近年来,在党组织的引领下,那京自然村切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发展规划突出保护绿色生态,把发展重点聚焦在农业和旅游服务业上,注重培育农业、乡村旅游业的生态健康属性,探索从传统农业向文旅融合发展转变,走出了“旅游公司+村集体+农户”的融合发展新路子。

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旅游的灵魂和目标引领,生态旅游是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效载体和重要抓手。在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逐渐成为新常态的背景下,旅游产业将成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支撑、永续发展的“绿色银行”。

石梯村位于享有“中国犀鸟谷”之称的云南省盈江县,是中缅边境上一个以景颇族、傈僳族为主的山村,以村内千年“茶马古道”上的石梯为名。

过去,村民们靠山吃山、刀耕火种。近年来,在党组织的引领下,石梯村村民主动放下了斧头、砍刀、兽夹等,自觉投身于生态保护。经过努力,多种数年不见的珍稀鸟类在这里重现身影、筑巢安家,吸引了来自各地的游客架着“长枪短炮”前来观鸟。

随着游客的增多,石梯村修建起专门的观鸟栈道、观鸟点,开起餐馆、民宿,一些村民还专门当起“鸟导”。钱袋子渐渐鼓起来的村民越来越意识到,原来“护鸟”就是护住“金饭碗”。如今,村民们不但不捕鸟,还成立护鸟护林队定期巡逻,及时制止捕鸟和滥伐行为。

移风易俗树文明乡风

文明乡风沐农家,和谐乡村遍开花。近年来,云南省坚持移风易俗推动乡风文明建设,通过党组织引领,积极开展乡村治理、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以及倡导好家风传承与建设。

勐海县勐遮镇曼恩村委会曼拉村民小组曾是边境线上一个典型的脏乱差、陋习多的贫困村。近年来,曼拉村民小组在党组织的引领下,一跃成为乡风文明、生态宜居、产业兴旺的花园式美丽村庄。

过去的曼拉村民小组管理松散,大事管不了,小事管不好,存在“人情还不完、面子装不完、感情累不完”以及家庭邻里之间不和睦等问题。

“‘一丧三年紧,一婚穷十年’,村民过去有建新房和婚丧嫁娶时连续宴请3天、讲排场、比气派的陋习,有的村民办一次酒席几年都缓不过劲来。”曼拉村民小组党支部书记、村民小组长岩温龙告诉记者。为了改变这种铺张浪费的风气,曼拉村对红白事、酒宴操办等活动进行专项治理,并引导村民把更多的钱投入到发展生产中。与此同时,曼拉村民小组还将移风易俗写入村规民约,规定无论是传统节日、嫁娶还是建新房,只允许摆一天酒宴,且必须集中在便于监督的村寨活动中心举办。“村规民约实施以来,村民自我管理能力增强不少。”岩温龙说。

此外,云南省还不断挖掘、整理红色文化资源,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充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振兴中的积极作用;倡导“传承好家风、建设好家风”,引领广大农村形成争做好家庭、涵养好家教、培育好家风的新风尚。

1935年,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沿着山间小路从四川来到有着五百多年历史的威信县水田镇的湾子苗寨,进入云南。中共中央在威信水田寨花房子、大河滩庄子上、扎西镇江西会馆连续召开政治局常委会议、政治局会议和政治局扩大会议(史称“扎西会议”),确定了中央红军新的战略方针等事宜。

如今,扎西会议纪念馆、花房子会议旧址、庄子上会议旧址、湾子苗寨等红色遗址,以及传承下来的红色文化,已成为威信县重要的资源,在促进红色旅游发展的同时,也激励着全省各族人民在乡村振兴中奋勇前行。

“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灵魂和保障,红色文化是乡风文明形成和发展的文化之源、精神之基。传承与弘扬红色文化,倡导好家风的传承与建设,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有积极意义。”云南乡村振兴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弘扬民族文化促团结和谐

手工造纸、手工制陶、漆器制作、藤篾编织……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耿马县的世居民族创造了绚丽多姿的手工艺文化。如何让乡土文化回归,以文旅融合发展促进乡村振兴?耿马县探索出自己的做法。

在勐撒镇鼓凳编织厂厂长俸绍春家的院子里,一排排褐色鼓凳引人注目。1998年,俸绍春拜师学艺后回到村里建厂,从事藤篾鼓凳这一勐撒镇传统手工艺制作。随着规模逐渐扩大,俸绍春还成立了翁达藤篾鼓凳编织专业合作社,不断壮大这一特色产业。如今,他们的产品已远销上海、广东等地。

以非遗与传统手工艺推动全域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成为耿马县推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抓手。

孟定镇遮哈村芒团自然村有着“中华傣家造纸第一村”的美誉,家家户户都掌握造纸技术,造纸技艺能人不断涌现。为充分发挥这一优势,当地建起乡村民俗文化旅游专线、造纸文化广场和手工造纸传习馆和展示室等,同时不断完善民宿客栈、餐饮农家乐等配套设施,大力发展乡村旅游。

“我做了50多年,没想到土陶现在越来越受大家喜爱。”在勐永镇勐永村,年近古稀的傣族老人奉秀兰通过售卖土陶产品,每年收入达2万余元。当地的土陶系列产品,除“爆款”土锅以外,还有火锅、药罐、茶壶、甑子、花瓶等16个种类。

近年来,云南省还注重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保护、传承和发展优秀民族文化,推进民族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成为民族团结的润滑剂、催化剂、黏合剂,构筑各民族共有精神家园、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普洱市澜沧县酒井乡勐根村老达保村民小组拉祜族群众将能歌善舞的特长发挥到极致,在很好地传承、保护、发扬拉祜族芦笙舞这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还带来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几年前,老达保村民小组是典型的拉祜族贫困村,村民人均年收入仅1715元。后来,在相关部门的支持下,村里成立了老达保快乐拉祜演艺有限公司。在公司带动下,当地村民养成了农忙到田地里干活,农闲背上吉他唱歌、跳舞的习惯,全组村民每年人均分红超过4600元。

老达保村民小组是云南传承、保护、发展民族文化瑰宝,促进民族团结进步的缩影。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云南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极具魅力的民族文化,成为民族生命力、凝聚力、创造力和云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源泉,成为促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

本刊记者 杨旭东 王学勇 刘宇

$[page]$

云南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主要任务

为深入贯彻党中央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决策部署,总结运用抓党建促脱贫攻坚经验,以高质量党建引领乡村全面振兴,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抓党建促乡村振兴的实施意见》。现将《意见》中提出的20项主要任务摘编如下。

商讨产业发展。郝亚鑫 摄

加强乡村振兴教育培训

1.持续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创新理论。落实党委(党组)会议“第一议题”制度,全面系统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乡村振兴政策法规。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中心组每年至少安排1次乡村振兴专题学习。

2.开展干部乡村振兴能力培训。省级对市、县党政正职和分管负责同志任期内至少开展1次专题培训,对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和所在州(市)分管负责同志每年开展1次专题培训,对乡村党组织书记开展示范培训。实施“农村基层干部乡村振兴主题培训计划”。省级对口帮扶单位每年为被帮扶县开展1次乡村干部培训。

3.抓好农村党员群众技能培训。持续推进“万名党员进党校”,乡镇党委每年至少集中培训1次农村党员。省级每年开展1次农村实用人才示范培训,用好农村实训基地和远程教育网络平台,定期开展农村致富带头人实用技能技术培训。

加强县乡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建设

4.建强县级领导班子。统筹全省干部资源选配县级领导班子,大力选配熟悉党的建设、兴边富民、产业经济、科技创新、“三农”工作、生态环保、依法治理、文化服务、人才工作等方面的干部,突出配强党政正职并保持任期内相对稳定。选派东西部协作和定点帮扶单位干部到被帮扶县领导班子挂职。

5.建好乡镇干部队伍。精准科学选配优秀干部进入乡镇领导班子,党政正职可在州(市)范围内统筹。健全从乡镇事业编制人员、优秀村党组织书记、到村任职过的选调生、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员中选拔乡镇领导干部常态化机制。艰苦边远乡镇公务员考录、事业编制人员招聘可适当降低报考门槛和开考比例。

6.加强县乡干部关心关爱。落实带薪年休假制度,每年组织健康体检。探索实行差异化乡镇工作补贴。公务员年度考核优秀等次比例向乡镇倾斜。推动乡镇周转房全覆盖。省级定期选树优秀乡镇党委书记。

夯实筑牢村党组织战斗堡垒

7.加强乡村组织体系建设。健全“乡镇党委—行政村党组织—村民小组党支部—党员联系户”的乡村党组织体系。落实农村基层党建“双整百千”四级联创机制,常态化排查整顿软弱涣散村党组织,开展“云岭红旗党支部”创建。加大在优秀青年农民中发展党员力度。

8.加强村干部专业化建设。持续实施农村“领头雁”培养工程,发挥乡镇青年人才党支部作用,实施农村优秀人才回引计划,每个村培养储备2至3名后备力量。健全村干部结构性待遇保障政策,推行村级组织“大岗位制”。县级党委定期开展村党组织书记乡村振兴“擂台比武”,综合分析村党组织书记履职情况。省市县定期选树一批担当作为好支书。

9.派强用好驻村干部。健全常态化驻村工作机制,严格人选条件,实行同级党委组织部门备案管理,选优派强驻村干部特别是第一书记。派出单位与派驻村实行责任捆绑,统筹资源力量支持乡村发展。

10.实施集体经济强村工程。强化县级党委统筹,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纳入县域经济发展布局。鼓励村级集体经济组织打破地域界限,引导经营项目向城镇、园区和文旅资源富集区集中,支持村组联动发展集体经济。

引导各类人才投身乡村振兴

11.推动人才下沉服务。建立各级乡村人才振兴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加快乡村人才振兴制度建设和政策创新。实施“万名人才兴万村”行动。实施“一村一名大学生”培育计划。“十四五”时期实现各级科技特派员科技服务和创业带动覆盖所有乡镇、行政村。

12.加大招才引智力度。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人员“县管乡用、下沉到村”机制。乡镇党委摸排建立人才资源信息库和需求目录,精准对接人才项目。建立健全县乡村干部结对联系在外优秀人才制度,吸引在外优秀人才以适当方式关心回报家乡。开展“云岭银发”助力乡村振兴活动。

13.着力培养本土人才。支持各地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学校合作,定向培育本土人才。支持艰苦边远地区和乡村一线选派业务骨干到上级对口单位和发达地区挂职锻炼、跟班学习、培训研修。以县为单位从“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中招募一批特聘农技员。

加强对群众的服务和组织引领

14.以党建引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巩固脱贫攻坚“三个组织化”成果,持续提高产业发展、转移就业、易地扶贫搬迁后续帮扶、思想引领、文明生活“组织化”程度。用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平台、三机制”,做好重点群体动态监测和帮扶救助工作,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

15.以党建引领产业兴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深化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开展“联建联治联产”行动,统筹推进基层党建联建、乡村治理联治、特色产业连片。推广“党组织+”模式,大力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和乡村旅游等新产业新业态,打造一批特色产业示范乡村。

16.以党建引领乡风文明。强化村规民约执行,治理不良风气,推动移风易俗,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实施红色美丽村庄试点建设项目,弘扬红色文化。

17.以党建引领生态宜居。开展“干部规划家乡行动”,2023年前全面完成村庄规划编制。推动农村党员在九大高原湖泊治理、污染防治、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发挥作用。着力整治提升农村人居环境,推进农村厕所革命,开展爱国卫生“7个专项行动”,村容村貌与乡村干部考核管理挂钩。

完善党组织领导的乡村治理体系

18.强化乡村党组织领导地位。优化乡镇机构设置,依法赋予乡镇审批、服务、执法等权限。村党组织书记通过法定程序担任村民委员会主任和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经济组织负责人,上级投入支持的公共服务资源以乡镇党委和村党组织为主渠道落实。加强村级组织配套建设。

19.完善村务监督机制。发挥村务监督委员会作用,紧盯村务决策和公开、村级财产管理、工程项目建设、惠农政策措施落实等加强监督。对村“两委”成员监督监察全覆盖。县级党委一届任期内对村党组织巡察全覆盖,县乡党委每年至少研究1次村务监督工作。推行村级小微权力清单,实施村级事务“阳光工程”。规范村级会计委托代理和村级民主理财。

20.防范和化解矛盾风险。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推行农村网格化管理,建立健全防范和整治“村霸”问题长效机制。加强“智慧党建”建设运用,提升乡村治理能力和服务群众水平。深化抓党建促强边固防,开展“强边固防示范村”创建,实施强边固防“四位一体”建设项目。

本刊综合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