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史海钩沉  >  正文

五台大寺: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交融

2022-03-07 16:14:41  来源:2022年第2期《金色时光》

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城东南方向约40公里处、海拔2325米的五台山上,坐落着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五台大寺。该寺不仅是历史悠久的古刹,还是红色文化、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汇聚之地。

历经兵焚损毁巍然屹立

弥渡五台山因山势雄奇,层峦叠嶂,前看有五台,后数有五台而得名。五台大寺建于距离山顶百米的平凹处,坐东朝西,雄视一方。寺后林木葱茏,寺前古树参天,粗壮的树干衬托着斑驳的赭红色围墙,让到访者感知岁月悠长。

据民国《弥渡县志稿》记载:“自明朝初年,照正法师带领众僧侣来到五台山,徒手建盖五台大寺。”迄今为止,该寺已有600余年历史,屡遭焚烧毁损。五台大寺始建年代不详,但有碑文记载:从清雍正年间增修扩建,至道光年间又作重修,光绪年间再作重修,民国初年复重修扩建,使大寺备具规模,布局逐趋完善。

五台大寺占地面积4364平方米,总建筑面积1831平方米,整体设计呈四方印形,布局井然有序。前后三进皆依山顺势,逐级增高。寺内有“五殿三阁”,中央为玉皇阁,左为老君殿,右为孔子殿,集儒、释、道三教于一体。五台大寺是弥渡县乃至大理州境内现存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古建筑群,具有重要的文物价值。

五台山歌会吸引当地群众踊跃参加

红色历史的见证

五台大寺不仅拥有厚重的历史和恢宏的建筑,还见证过一段尘封已久的红色历史。

1947年,中共滇西工委派同志到楚雄南华山区收编地方农民武装,并到大理弥渡县德苴乡、五台村等地宣传武装斗争,先锋村人普华受到先进思潮影响,在弥渡关圣殿(今苴力镇先锋村委会抱元村)组建革命武装队伍,并担任大队长,后该革命队伍于1949年4月编入滇西人民自卫团一支队四大队。

1949年4月,滇西人民自卫团总部和政工队、一支队、三支队2000余人在陈家震、李鉴洲的领导下,分三批移驻五台山进行整训,建立五台山革命据点。部队驻扎五台大寺期间,五台村、先锋村群众给予积极帮助,不少有志青年还就此参军。离开五台山后,部队相继投入解放盐丰(今楚雄州大姚县石羊镇)、宾川、南华、景东的战斗,先后参战30余次,为解放云南作出了重大贡献。这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为五台大寺增添了红色文化内涵。

弥渡县委党史办、县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在五台大寺设立了红色文化陈列室,以滇西人民自卫团在五台大寺的发展史为主线,全方位展示自卫团发展历程,以及自卫团成员使用过的物品、复制手稿和照片等。近年来,五台大寺先后被大理州、弥渡县命名为党史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21年4月,投入200万余元资金打造的弥渡县五台红色教育培训中心正式投入使用,吸引多家省、州、县机关和企业单位到五台山开展党性修养、革命传统教育和主题党日等活动。

“打歌文化”推陈出新

每年农历二月十五,五台山都会举办彝族打歌节,也称五台山歌会。来自弥渡、祥云、南涧、巍山等地的彝族群众盛装打扮,翻山越岭云集五台大寺,以歌会友、对歌谈情。

在鼓号和鞭炮声中,一年一度的五台山歌会拉开序幕,整个会场顿时沸腾起来。彝族妇女亮开嗓子,悠扬舒缓的过山调脱口而出,恰似山间百灵鸟。男人们吹起葫芦笙,弹响土三弦,奏出明快豪放的打歌调。歌声、弦声交织在一起,令人陶醉其中。如今,随着交通基础设施改善,前来参加五台山歌会的人一年胜过一年。打歌场上,人们竞相即兴编唱,以歌为媒,借歌抒怀,寻觅知音,所唱曲调均为流行于弥渡东南地区的民歌和山歌小调,如爬山调、进门调、迎客调、吃酒调、娶亲调等。除了打歌,彝家少女和小伙还会展示精心制作的民族服饰,跳起热情奔放的“三跺脚”。随着汉族花灯、白族霸王鞭等活动竞相登场,打歌场陷入节日的狂欢,歌声如海,笑语如潮。

据当地人介绍,五台山歌会已有上百年历史。近年来,在政府的引导下,五台山歌会已不再局限于内容单一的娱乐活动,随着时代发展,这一民族传统节日也被注入了与时俱进的新内容,成为当地各族群众开展商品贸易和民族民间传统文化艺术交流的喜庆节日,丰富了五台村红色旅游发展内涵。

本刊记者 欧阳小抒/文

弥渡县委组织部供图

责任编辑:王璐

已经是第一篇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