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拾荒者”

2022-03-24 15:19:39  来源:2022年第3期《金色时光》

在施甸县姚关街程家巷,有这样一位老人,他虽已89岁高龄,但面容清癯、精神矍铄,每天坚持读书看报、笔耕不辍,他就是倍受当地人敬重的本土文化传承者程荣芳。

出生于1933年的程荣芳,最大的爱好就是写作,每天工作结束后,都要练笔到深夜。20世纪60年代到80年代,他先后在施甸县文化馆、县委党史地方志办公室担任领导职务,从那时起,他便组织人员编纂新中国成立后施甸县的第一本县志,从此与文化传承结下不解之缘。

第一次到程老家,书房墙上挂着一幅字——“文化拓荒者”,给我留下深刻印象。这是1993年程老退休时,县文化馆为感谢他对当地文化传承作出的贡献赠送的。谈及“文化拓荒者”,程老很谦虚:“施甸文化博大精深,民间集大成者众多,我只是本着爱好和执着,写了一点心得、做了一些收集整理工作,充其量只是一个‘文化拾荒者’,在施甸浩如烟海的文化中拾得只言片语。”

每一位熟悉程老的人都相信,这满屋子典籍、满脑子学问,就是他日复一日“拾荒”所得。在程老的书房里,你可以翻看数十年前的黑白照片,阅读半个多世纪前的旧报纸,每一次社会变革,每一篇描写施甸经济文化发展的文章,都被他精心制作成剪报,装订成册,小心珍藏。在党史学习教育中,程老沿用剪报形式,从报纸上摘录权威党史学习教育内容,装订成一本厚厚的《奋斗百年路  启航新征程》,供大家学习参考。

在姚关乃至施甸,大家不约而同地形成了一种共识——想要了解当地文化,一定要去找程老。而程老也将自己的“拾荒”心得进行细致分类,查阅时信手拈来,如数家珍。凡拜访过程老的人,都被他这种“拾荒”精神深深感动。

在写作上,程老同样秉持严谨的态度。他认为,优秀的文学作品,要经得起时代和读者的检验。编纂地方文献,也要实事求是,本着对历史、对子孙后代负责的态度,不能杜撰,不能演义,更不能混淆是非。

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县文化馆工作期间,程老走遍全县村村寨寨挖掘历史文化,创办《施甸文艺》,并历经11年编写《施甸县志》。退休后,他又参与编纂《姚关镇志》《清平洞校志》。在他的推动下,《山邑村志》《摆马村志》等地方文献丛书如雨后春笋般问世。

为弘扬杨善洲精神,程老更是亲力亲为,奔赴保山各地收集杨善洲故事。2011年,为缅怀杨善洲逝世一周年,他多次前往大亮山,独自体验窝棚生活,感悟善洲遗风。这段经历,被程老写成饱含深情的万字文章《大亮山火红晚霞更灿烂》。文章一经推送,引起社会各界强烈反响。

程老看待生死也极为豁达。他只希望,将自己大半生“拾荒”所得,积淀成一座“程荣芳书屋”,留给后世。“我乐意做一辈子的‘拾荒者’,从那些散落在历史长河、岁月空间里的文化珠玑中继续‘拾荒’,用我手中的笔来穿针引线,展现给世人。”程老说。

张天理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文化拾荒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