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杜鹃醉鱼

2022-04-08 16:38:51  来源:云岭先锋网

“多样地球 多彩云南”COP15融合报道之三十

“每年春,杜鹃花开时,鱼要撒子,沿着小溪逆流而上。这时,江面上全是落下的杜鹃花,顺水而下。杜鹃花有微毒,鱼吃了,就把鱼毒倒,仰面朝天浮在水上,像喝醉了的一样。这时人划上小舟即可捡回一条条两尺长的大鱼。可真正的猎人不去捡,而是在溪口搭上个隐蔽处,躲进去。夜里,老熊也到江边捡鱼吃,猎手就可以一枪把老熊打翻。”——这是《1974·冯牧在云南》一文中描写的景象,碧塔海“杜鹃醉鱼”和“老熊捞鱼”的景观自此扬名于世,至今为当地人津津乐道。

文章中所说的正是生活在迪庆州香格里拉县普达措国家公园碧塔海的中甸叶须鱼。由于外来物种的引入和栖息环境的破坏等原因,中甸叶须鱼在部分水域渐趋消失,甚至濒临灭绝。近年来,科研人员不断加大对中甸叶须鱼种群和栖息地的调查力度,研究人工繁育等各项技术,促进其野外种群的稳定和逐步恢复。

△中甸叶须鱼

鱼为何会“醉”?

“1988年的5至6月,碧塔海内的中甸叶须鱼大批量死亡。时值杜鹃花盛开时节。而在1999年,同样的情形又发生了一次。”云南大学鱼类研究专家、陈自明副教授说。杜鹃花每年都开放,为什么中甸叶须鱼只在这两年大量死亡呢?抱着种种疑问,陈自明从这个奇妙现象开始,开展了大量的追踪调查。

资料显示,1988年4至7月,中甸县发生旱灾;1999年,云南全省发生了大规模旱灾。陈自明因此有了一个推测:“当时天气干旱、气温较高,中甸叶须鱼为冷水性鱼类,湖水水温过高可能是造成其大批量死亡的原因之一。”

此外,为碧塔海补给水源的几条小溪大部分干枯、断流,湖水减少,中甸叶须鱼在水体中的密度增大,溶氧量供给不足,可能最终导致部分衰老和病弱的鱼死亡。同时,鱼腐烂后没有得到及时处理,进一步消耗溶氧、污染环境,这样的恶性循环形成了传说中的“杜鹃醉鱼”景观。

△陈自明(右一)与同事研究中甸叶须鱼

当然,陈自明知道,以上的推论还需通过对碧塔海的气候、水化学和水环境的综合研究来进一步证实,但他与中甸叶须鱼的缘分就此结下了。

“百里难挑一”的窘境 

 陈自明的调查结果显示,碧塔海湖中的中甸叶须鱼种群数量正在逐年减少……2004年,该物种被列入了《中国物种红色名录》,等级为濒危(EN)。

作为碧塔海中惟一的土著鱼类,中甸叶须鱼没有特殊的天敌;当地群众也很少捕食。那为何会大量减少呢?

△中甸叶须鱼

陈自明发现,近年来,碧塔海水域中增加了不少“外来户”。“自2009年以来,由于放生等原因,泥鳅、大鳞副泥鳅和鲫鱼等外来鱼类进入碧塔海自然水体,并大量繁殖,目前已经成为碧塔海水体的主要物种。” 根据调查统计,2015年,中甸叶须鱼在碧塔海中的资源量应该在12000尾,在所有鱼群中的比例为6%,而到了2017年,这一数量减少至2000尾,占比为1%。

“以前十条鱼里差不多有一条中甸叶须鱼,后来一百条里能不能有一条都不好说。”陈自明的调查结果立即引起了迪庆州政协委员们的关注,在迪庆州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上,委员们提交了一件《关于紧急制止用外来鱼在高原湖泊放生,抢救性保护本地鱼类的提案》。该提案被列为2018年度重点提案,建议向放生的群众宣传不要用外来鱼类放生,由主管部门对外来物种进行捕捞,挂宣传警示牌,出台相关的惩戒等措施。

人工繁殖取得成效

自然界每失去一个物种,就失去了一种独特的基因库。中甸叶须鱼是香格里拉的特有鱼种,保护工作刻不容缓。

自2018年以来,香格里拉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迪庆州小中甸水利枢纽工程开发投资有限责任公司与云南大学开展了保护中甸叶须鱼的相关合作。每年6至11月,陈自明就带着团队捕捞外来鱼类。“最初我估计捞20万尾外来物种就差不多了,但是3年多来泥鳅、鲫鱼捞了将近4吨600万尾。”外来物种繁殖力十分惊人,所以除了限制外来物种数量,陈自明和普达措国家公园管理局、小中甸水库管理局的另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实现中甸叶须鱼人工繁育。

△陈自明进行中甸叶须鱼人工繁育研究

“我们曾采集了4、5条中甸叶须鱼带到鱼类增殖站,它们什么都不吃,还极易缺氧,应激性很强,有一点刺激就会四处撞壁而亡。”科研人员只能选择在岸边做人工繁殖,把受精卵带回增殖站。

人工养殖叶须鱼难度很大。陈自明告诉记者,“中甸叶须鱼的适宜温度是15-18℃,在自然水体里中甸叶须鱼可以自由寻找合适环境,但人工养殖池的空间有限,必须24小时监测氧气、温度。”

经过一系列攻坚克难,截至去年6月初,陈自明的团队通过人工繁殖技术成功育苗8982尾,为下一步种群扩增、生态放流积累了经验积累,提供了理论依据。

 近年来,普达措国家公园的体制机制、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管护人员通过水下安装的实时监测摄像头就可以密切观测鱼类活动;当地居民的观念从“要我保护”变为了“我要保护”;公园面积从141平方公里扩大到了602平方公里,森林、湿地、草甸、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地质遗迹、传统民族村落等都被纳入保护区域。在这里,除了中甸叶须鱼,黑颈鹤等各种珍稀动植物的栖息地都得到恢复,种群数量正在稳定增长。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欧阳小抒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杜鹃
下一篇:杜鹃醉鱼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