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测试栏目  >  正文

保山: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2022-04-19 09:13:18  来源:云南日报

原标题:保山市干部群众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深情嘱托,感恩奋进——让幸福的地方更加幸福

保龙高速公路怒江大桥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如画的风光让人心旷神怡。村口的石碑上刻着“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

一大早,村里就来了不少游客,清水乡副乡长、三家村党总支书记赵家清正忙着给游客介绍司莫拉佤族村的变迁。

“变化真的是翻天覆地!”这是记者在司莫拉佤族村听到的最多的一句话。这一切,都要从2020年1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来到司莫拉佤族村说起。

两年多时间过去了,变化的不只是司莫拉佤族村。走进腾冲市的村村寨寨,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的问候、温暖的鼓励、深情的嘱托,已经镌刻在边疆各族儿女的脑海里,成为最温馨的记忆。

让佤村的日子越过越甜

司莫拉,佤语意为“幸福的地方”。然而,过去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多数人家都是建档立卡贫困户,2017年实现整村脱贫。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司莫拉村看望乡亲们,了解当地乡村振兴和建设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的情况。

“总书记对农村和基层的实际情况非常了解。”佤族村民李发顺至今记忆犹新。当天,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李发顺家,一一察看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等,了解居住环境。随后,总书记在院子里和李发顺一家共同制作当地节日传统食品大米粑粑,并聊起家常,详细询问他们家的脱贫情况。

“总书记的话给了我极大鼓舞,我要继续靠自己的双手,努力提高收入,让日子越过越红火。”曾经因残致贫的李发顺说。2021年,李发顺家投资20万元建起农家乐,销售大米粑粑和其他特产,生意好的时候,一天能有1000多元的收入。

赵家清介绍,如今村里不仅建起幸福餐厅、司莫拉大米粑粑厂等,还成立了乡村旅游专业合作社,采用“党支部+合作社”模式,将村里全部农户吸纳为合作社社员。同时,村里组织村民开展丰富的技能培训,如民宿、茶艺、种植养殖、农民画创作、导游等,让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总书记的嘱托,让我们更有信心、更有力量。我们要把乡村旅游搞得红红火火,把致富产业巩固好,让幸福的佤族村更加幸福!”赵家清说,村里建设了污水处理设施,并在公共区域安装了智慧消防设施,司莫拉佤族文化广场、李发顺家的小院等都成了游客打卡之地。2021年,司莫拉佤族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242元。

如何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成为保山市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的紧迫课题。两年来,保山市全力推进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精准落实“一平台三机制”,2021年累计消除风险9359户34887人,“双绑”覆盖率38.7%,转移农村劳动力就业100万人次,全市70%的村集体经济收入达10万元以上。

目前,保山市按照抓点成典、推典成景的发展思路,全面启动12个乡村振兴示范乡镇和11个现代化边境小康村建设。幸福佤乡入选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创建名单,“大和顺”列入全省第一批乡村振兴示范园创建名单。

“请总书记放心,我们会牢记嘱托,继续努力、艰苦奋斗,在乡村振兴的道路上继续前进,让日子越过越甜!”面向未来,赵家清信心满怀。

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2020年1月19日下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和顺古镇考察调研。总书记走进和顺图书馆,了解古镇历史文化传承和文化教育振兴情况;沿着和顺小巷,察看古镇风貌,了解西南丝绸古道形成发展、和顺古镇历史文化传承等情况。

和顺图书馆馆长寸宇表示,进一步传承好崇文尚教的优良传统任重道远。近年来,和顺镇及腾冲市相关部门积极争取项目,建设了和顺图书馆消防系统,同时对辖区的11个省级以上文物保护单位进行了抢救性保护修缮。

和顺是我国著名哲学家艾思奇的故乡。2021年6月11日,经过提升改造后的艾思奇纪念馆重新对外开放。改造后的纪念馆分为“艾思奇生平”“《大众哲学》的创作背景及历史贡献”“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人民情怀”3个主题展厅。通过调整部分细节、新增部分内容、合理优化布展、加入智慧化技术增强互动性等形式,更加直观、生动地展示了艾思奇成为哲学名家的求索之路、《大众哲学》的历史意义和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艾思奇纪念馆时指出,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大批能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讲好的人才,讲人民群众听得懂、听得进的话语,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艾思奇故居管理所所长邵维波说,打造宣传新时代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前沿阵地,让党的创新理论深入人心,艾思奇纪念馆义不容辞,责无旁贷。

和顺镇党委书记普亚增每次回忆起总书记考察和顺古镇时的情景,都抑制不住心中的激动。

“这两年来,我们围绕创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的目标,在古镇保护、文化传承、生态文明建设、旅游发展、党的创新理论宣讲等方面做了积极探索。”普亚增介绍,和顺镇打造了水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建起“能行好”哲院,开展“大众哲学大家说”主题活动,受到当地干部群众和游客的欢迎。

和顺镇还深入推进文化传承,完成了和顺家风文化长廊提升和政德大道建设,《保山市和顺古镇保护条例》也于2021年7月1日正式实施。

牢记总书记嘱托,保山市紧紧围绕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这一时代课题,积极探索基层理论宣讲新路径,着力培养理论宣讲骨干和打造百姓宣讲队伍,全方位开展理论宣讲活动,推动党的理论创新成果家喻户晓、入心入脑。

2021年10月,保山市印发《中共保山市委关于推进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的实施意见》,明确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和相关要求,为全市各级各部门开展基层理论宣讲工作提供了遵循。

两年来,保山市不断建强市委讲师团,建好各县(市、区)和乡镇基层百姓宣讲团。截至2021年底,全市累计成立基层百姓宣讲团191个,受众达73万余人次。

牢记总书记嘱托,保山市干部群众正以更昂扬的精神、更务实的作风、更雄劲的步伐,真抓实干,感恩奋进,不断推动各项工作迈上新台阶。

本报记者 李建国 杨艳鹏

$[page]$

保山:让全面小康成色更足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240多万保山儿女感恩奋进,坚决把习近平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努力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争当生态文明建设排头兵,奋力谱写高质量发展的“保山答卷”。

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现场

脱贫群众生活更上一层楼

春分时节,走进施甸县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尖山村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一栋栋布朗族特色楼房拔地而起,与绿水青山、蓝天白云相互映衬,一个崭新的布朗族村寨展现在眼前。

2015年,施甸县木老元布朗族彝族乡、摆榔彝族布朗族乡共有贫困人口4025人,贫困发生率分别高达33.04%和30.50%。截至2020年,在云南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及各级党员干部的倾情帮扶下,布朗族群众实现整族脱贫,历史性告别绝对贫困。

过去5年,保山市39.2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4个贫困县(区)全部摘帽、413个贫困村全部出列,易地扶贫搬迁7.2万人,建档立卡脱贫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16年的4681元增加到2021年的12940元,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成就。

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过程中,保山市建立“双绑”利益联结机制,不断提高脱贫群众抵御市场风险能力。截至目前,全市2965个新型经营主体同9万户有产业发展基础的脱贫户建立利益联结关系,125家龙头企业与223个合作社建立利益联结关系,3.75万户脱贫户融入“双绑”链条。同时,找准全市210个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短板,不断完善配套设施建设,将736户人均可支配收入低于6000元的搬迁户纳入常态化监测,实施产业项目184个,建成养殖小区92个,建立基层党组织126个,成立社区管理机构183个,开展技能培训42699人次,实现就业35947人。

如今,阔步走在乡村振兴的大道上,保山大地朝气蓬勃、风景正好,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正徐徐展开。

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本报美编 张维麟 绘图

昌宁县柯街镇华侨社区已成立40多年,这里的3000多名归侨、侨眷与当地各族群众相互尊重、相互信任、相互学习、相互帮助,亲如一家。社区党总支书记李德寿介绍,40多年来,归侨、侨眷从留不住到不想走,从住集体宿舍到独栋洋楼,从格格不入到主动融入,社区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续写民族团结进步的华丽篇章。

近年来,保山市将创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融入云南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建设,统筹谋划、整体推进,不断夯实民族团结进步的基础,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

保山市深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目前,全市累计建设展板、长廊5300多个,建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公园9个、主题广场8个、主题街道30条,实现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三级全覆盖。

保山市充分挖掘各族人民守土固边、抵御外侵、保家卫国、携手致富的生动故事,建成“爱国戍边”现场教学示范带,厚植各族群众强烈的国家意识、国土意识、国防意识、国门意识和深厚的家国情怀,凝聚全市各族群众“心向中央·振兴边疆”的广泛共识。

目前,全市成功创建500多个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和示范单位、10万余户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户;26个少数民族村寨被命名为全国、全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腾冲市被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龙陵县和190个单位被命名为云南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示范单位;两个基地被命名为云南省首批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保山学院被命名为首批云南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基地。

“下一步,将加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点标准化、多样化、特色化建设,在已建成264个示范点的基础上,每年再建40个以上,力争到2025年建成500个以上。”保山市民族宗教事务局有关负责人表示。

绿色成为发展最美底色

2018年,保山市、腾冲市分别获得第二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创新基地称号;2019年,杨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管理委员会荣获“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集体”荣誉称号;2020年,昌宁县被命名为第四批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2021年,腾冲市成为全省唯一在COP15生态文明论坛分享“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实践经验的县市,昌宁县入选全国绿色发展示范案例……

近年来,绿色已成为保山市高质量发展最美底色,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创建工作走在全国、全省前列。

从保山青华海到腾冲北海湿地,从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到施甸县善洲林场……良好的生态是保山市的宝贵财富和突出优势,也是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

近年来,保山市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考察云南重要讲话精神,加快推进生态环境保护法制建设,出台《保山市昌宁田园城市保护条例》《保山市和顺古镇保护条例》《关于全面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实施意见》等法规和规范性文件。

截至目前,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有高等植物5726种及变种、动物2613种(含亚种),其中特有植物382种,是中国特有植物最丰富的地区。保护区内分布着10种灵长类动物,是我国灵长类动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地区,还有世界上最大的杜鹃花科植物——大树杜鹃。

而今迈步从头越。保山市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把绿水青山建得更美,把金山银山做得更大,让全面小康成果更实、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记者手记

笑脸是最美的风景

3月下旬,记者深入保山市乡村采访,感受这片热土的变化。在10天的采访中,许多笑脸让记者印象深刻。

腾冲市清水乡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村民李发顺笑了,曾经因残致贫,脱贫后在家开起了餐馆,销售大米粑粑,年收入超过10万元。隆阳区芒宽乡吾来村楼子田彝族村村民欧文科笑了,大家族里有5个民族70口人,家家住进了小洋楼,日子和和美美。龙陵县象达镇朝阳社区一组村民黄子楼笑了,种植石斛每年收入达80万元……

一张张笑脸的背后,是群众满满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也是保山市千方百计把总书记交办的事情办好的生动注脚。

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村集体经济逐渐壮大、基层党员干部精气神十足、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各族群众像爱护眼睛一样爱护生态环境……一路走,一路看,一路访,不少基层干部道出心声:“最欣慰的事,莫过于看到群众的笑脸。”

最美的画面,是百姓灿烂的笑脸;最好的成绩单,是群众的点赞。唯有以百姓之心为心,把乡亲们的事情办好了,让百姓的日子越来越红火,才能看到百姓脸上的笑,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

(本报记者 李建国/文 通讯员 范南丹/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保山幸福地方更加幸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