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党刊记者看云南  >  正文

【先锋对话】百草竞生 英魂当归

2022-06-14 10:11:29  来源:云岭先锋网

(建议在WIFI下观看)

2022年6月13日,云南省委宣传部举办2022年第一期“云岭楷模”发布会,追授杨竞生“云岭楷模”荣誉称号,以宣传褒扬其英雄事迹和崇高精神。

△“云岭楷模”发布会现场宣读致敬词(郝亚鑫 摄)

20年前的2002年,杨竞生离奇失踪杳无音信,直至2021年,人们才在海拔4600米的雪山上发现了他的遗体。这期间究竟发生了什么?杨竞生又是谁?

本期先锋对话,让我们走近杨竞生教授的挚友亲朋、同事学生,一探这位已故药学家的传奇。

在贵州省安顺市平坝区高峰山,生长着一种高大的落叶乔木,它身形伟岸,树高二三十米,胸径可达1米,春天来临,还会开出淡色的细小花朵。1946年,中国近现代著名植物学家陈焕镛教授将其定名为“杨氏紫薇”(后重新定名为“川黔紫薇”),以鼓励采集到这一紫薇科植物标本的年轻人——时年25岁的杨竞生。

杨竞生生在广东,工作在云南。1950年以后一直在云南药监系统工作,退休后又被中科院昆明植物研究所返聘。尽管年事已高,但杨竞生经常独自到户外采集研究民族医药植物。2002年,81岁高龄的杨竞生教授再次到西藏考察,当年10月返回昆明途中,突然失联不知去向。

在其失联后的近20年间,人们对他的寻找从未停止。直到2021年6月,杨竞生百年诞辰之际,人们在香格里拉大雪山垭口海拔4600余米处发现了他的遗骸。这位穷尽一生找寻药用植物的科学家,其81岁的生命被永远定格在了雪域高原。

△杨竞生先生遗孀及女儿代领“云岭楷模”荣誉称号证书及奖章(郝亚鑫 摄)

杨竞生先生是怎样失联的?最后又是怎么找到的?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 范兵:2002年,81岁高龄的杨竞生教授再次到西藏考察,为编著的藏药书收集资料,却在返回昆明途经成都时不知去向。得知杨教授意外失踪,云南省药品检验所迅速向友邻的药检系统,特别是杨教授到成都后可能去的几家药检所发传真查询,在查无结果的情况下,所里又多次派人到四川实地查找。此后,云南省公安厅也参与了调查,在协调四川省公安厅帮助的同时,也派出刑警会同工作组赴四川寻人。尽管各级各部门做了大量细致的工作,可惜近20年间,一直没有发现杨教授的下落。

杨竞生先生大女婿 罗世琨:2021年6月,香格里拉当地的筑路工人到山顶游玩时,发现了岳父的遗骸。根据当地警方的现场勘查,发现了岳父随身携带的身份证,之后便通知我们去做DNA比对核实,并通报了岳父生前的单位。在香格里拉大雪山垭口海拔4600米的地方,我们看到父亲的遗骸时,上面还有他的身份证和心脏起搏器,周围还散落着小锄头、口缸、手电筒等物品。遗骸所处位置属于无人区,地形陡峭危险,因此,近20年来,我们一直找不到他。我们也无法想象,一位装着心脏起搏器、81岁高龄的老人,在19年前是如何携带着采药工具到达这杳无人迹、海拔4600米的雪山垭口的。

△杨竞生先生遇难地远眺

后来,根据同行的藏药专家介绍,发现遗骸的地方正是岳父发现竞生翠雀花、竞生乌头等药用植物新种之地。大家推测,他应该是为了正在编著的《中国藏药植物资源考订》寻找或确证资料,才在返昆途中转道去了香格里拉,最终不幸罹难。

△杨竞生

杨竞生先生是怎样一个人?

云南省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成员、副局长 胡雨:杨竞生教授是我国著名的药用植物学家和民族药学专家,是云南药检事业的奠基人,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主任药师、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特聘客座研究员。为了党和人民的健康事业,他一生坚守于民族药物的采集研究。   

老先生1921年出生于广东省阳山县,从小就喜欢植物,解放前就读于上海国防医学院,师从留日药学博士、我国现代第一部《药用植物学》编写者李承祜教授。大学时,他尤其喜欢药用植物,常到野外采集植物标本。1950年到云南工作后进入药监系统,此后,他把一生都贡献给了祖国的民族医药发掘、整理和检验事业,成为全国中草药、民族药和藏药界有名的“活药典”,被誉为“药用植物‘取经人’”“藏医药资源的朝圣者”“当代‘李时珍’”。

他自学苗文、藏文等民族语言,以及英、日、俄、德等多种语言,主编、参修了数十种有关书籍。他数十载孜孜不倦学习研究,积累了渊博的学识,为从事科研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杨竞生(右)制作标本

杨竞生先生的突出贡献有哪些?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主任药师 明全忠:作为杨老先生的后辈学生,我认为杨老先生的突出贡献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在植物学界。杨老先生长期在野外工作,采集了大量药用植物标本,其中有部分标本经权威专家鉴定,属于新发现的植物新种,并以杨老先生之名定种,填补了国内植物学界的空白。

△竞生雀翠花(左)、竞生乌头(右)标本

另一方面是在传统药界。在中药方面,主要是鸡血藤来源的订正、南方草术状的订正,还有数版《云南药品标准》《中国药典》的起草。在民族药方面,杨老先生对云南25个少数民族进行实地考察,收集民族医的用药经验。其中,他编著的《迪庆藏药》为藏药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藏成药评审、藏药材的标准制定都以此为据。

△杨竞生主编的书籍

在这些成绩的背后,有着杨竞生先生怎样的艰辛付出?

云南省食品药品监督检验研究院主任药师 何仁远:杨老师是我的良师挚友,身上有着超乎常人的吃苦耐劳精神。他研究的植物大多生长在高海拔的雪山上,许多都在雪线以上,为了研究这些稀有品种,他每年有超过7个月的时间在野外考察研究民族医药,因此还被称为“药痴”。

记得是1962年的时候,单位安排了一位年轻同志和他搭档,意在协助工作的同时照顾杨老师。结果,在野外反倒是杨老师来照顾他。杨老师放着大路不走,要走小路去观察、研究植物,而且走到哪里住在哪里,有时候为了防止夜晚野兽袭击,还会把自己吊在树上过夜。因为跟着杨老师出差条件实在太艰苦,这个年轻人回来后便申请调到了别的单位。

久而久之,大家都知道,跟着杨老师出差越是艰险越要迎难而上,所以以后出差基本都没有人跟他同路,杨老师成为了一个独行者。

△杨竞生在西藏山南市琼结县考察时留影

除了独行者,杨老先生还被称为“书痴”,这是怎么回事?

明全忠:杨老师是所里有名的“书痴”,每到一个地方,都一定会在当地的图书馆和新华书店里看书、查资料。有一次,他到香港探亲,没来得及去看一看大城市的繁华,便带着干粮,跑到图书馆查阅资料。

还有一次,他为了搞清楚药书上的苗文的确切意思,特意打电话请教贵州的同行,但这种事情在电话中又很难说清楚。情急之下,他干脆买火车票去了贵州,当面把书中有关苗文记述的问题指给对方看,搞清楚后才心满意足地回到昆明。

△杨竞生在查阅材料

中国工程院院士、云南白药集团中药研发总监 朱兆云:第一次见杨老师是在北京到昆明的火车上,当时是晚上十一点左右,只有地脚灯亮着。就看到一位老人蹲在地上,努力把书靠近地脚灯在看着,而当时,他已经快80岁了。那个场景让我一生难忘。

杨竞生先生大女儿 杨婉明:父亲以前是个有名的“书呆子”,不只单位上的同事知道他爱读书、爱买书。就连我的小伙伴都知道我家书多,记得小时候他们跟我开玩笑说:“你家有吃饭的书,扫地的书,是不是连倒垃圾的书也有?”父亲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对我们姊妹的要求也是如此。恢复高考那年,父亲专门去新华书店给我买了一整套辅导书,让我专心准备,可是他自己却一心扑在工作上,根本没有时间指导我。有时候,我的小孩会去跟他玩闹,他就把孩子放在大腿上,左手搂着,右手继续写文章。后来小孩长大了,干脆也给他买一套书,让他自己去看。

△杨竞生(左)与吴征镒院士

您记忆中的杨老先生是什么样子?印象最深的事是什么?

何仁远:杨老师是工作上的“苦行僧”。他的时间观念非常强,外出考察时,一天走几十公里是常态。基本是走到哪里天黑就在哪里休息。为了防备野兽袭击,他会用绳子吊在树上休息。有一次到耿马考察,因为被当地人发现一大早从树上下来,以为是破坏分子,便把他扣了起来。后来,他让对方打电话给我,我就在电话里给他们描述:这个人瘦小;有点不修边幅;现在很疲劳;身上穿着一件茄克,上面有自己订上的防雨布;背着一个标本夹;还戴着一副眼镜……听完我说的话对方就笑了,误会因此解除。像这样的经历,杨老师还遇到过很多,只是有的经历十分危险,甚至最后让他失去了生命。

明全忠:40年前,我作为助手随刚重伤恢复的杨老师到怒江进行民族药调查。当时我们遇到塌方,公交车停运,我便随杨老师徒步调查,一天走了30公里。我们还背着录音机、标本夹、几本高等植物图鉴,因为杨老师受过伤,还要穿着钢背心,可想而知他要忍受多大的痛苦。我劝他多休息,他说:“我的时间不多了,要尽可能地完成这些工作。”

△杨竞生手稿(局部)

您觉得杨竞生先生的哪些品质值得科研工作者学习?

朱兆云:记得当时他在昆明关上租了一间小屋子,只摆着一张工作的桌子,地上丢着一堆洋芋和几个香蕉,有时候买一点肉来煮,一吃就是几天。我说:“杨老师这样不行啊,你怎么连买菜的时间都舍不得?”他说:“舍不得、舍不得。”在科研人员中,杨老师这种忘我的精神,心无旁骛的工作状态,实在太突出了。

明全忠:对我而言,在学术知识渊博的前辈身边学习工作,并能得到指点,对我的影响是刻骨铭心、潜移默化的。杨老师严谨的工作态度,爱岗敬业的精神和使命感,也是业内外公认的。

△杨竞生

何仁远:杨老师不重名利。因为自己的钱大多被用来买书,要出版图书资料,还曾把自己的研究成果赠送给别人。他很豁达,觉得只要自己的知识成果能为人民服务,能为患者服务就足够了。

杨婉明:父亲对我们最多的教诲就是人要老实,不能说假话。要认真地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对于他人的求教、求助不能吝啬。小时候,父亲几乎不会辅导我们学习,可是对于登门求教的人,却极其耐心,不厌其烦地解释、讲述。对他而言,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把学问做好,才是最重要的事情。

云岭先锋全媒体策划

记者 李宏刚 马萧 通讯员 邱鑫

(图片除署名外均由受访者及受访单位提供)

责任编辑:王璐

相关热词搜索:先锋对话百草英魂当归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