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先锋观察  >  正文

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如何协同推进?

2022-08-22 19:24:21  来源:《云岭先锋》2022年第8期

原标题: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

云南是我国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宝库和西南生态安全屏障,近年来,全省各地依托生物多样性优势,坚持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以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推动特色产业发展、促进村民增收致富,取得显著成效。但要让生物多样性保护与乡村振兴协同推进,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月季花研究基地。杨旭东 摄

生物多样性带来实惠

2017年10月,一只鹳嘴翡翠出现在德宏州盈江县那邦镇,这种在全国仅分布于云南的鸟类,在那邦湿地停留了197天,吸引了全国各地的鸟类爱好者前来观测、拍摄。据统计,在此期间,吃住在该镇的鸟友为当地带来了至少50万元的收益。而在盈江县石梯村,当地也因观鸟获得不少收益。

石梯村村民以前过着靠山吃山、刀耕火种的生活。近年来,村民主动放下斧头、砍刀、兽夹等打猎工具,自觉投身到生态保护中。经过努力,数年不见的多种珍稀鸟类在当地筑巢安家,吸引了一批批架着“长枪短炮”的游客前来观鸟。随着自然环境的改善,当地人居环境也得到提升。游客增多后,村民修建起观鸟栈道、观鸟点,开起餐馆、民宿,一些村民还专门当起了“鸟导”。

“一只鸟带来的不仅是可观的经济效益,还有对当地居民生活方式和观念的改变。”中国科学院昆明动物研究所研究员杨晓君表示,由于地理位置特殊、海拔高差较大、地形地貌复杂,使云南拥有多种气候类型和丰富的生境类型,孕育了多姿多彩的鸟类物种,催生了石梯村、百花岭等一批“观鸟经济”村。

“在探索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中,近年来涌现出不少鲜活的案例。”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研究员李淑斌表示,一方面,保护好生物多样性能改善人居环境,助力乡村旅游等产业发展;另一方面,生物多样性也能促进产业的多样性、特色化。如迪庆牦牛、青稞、冰葡萄产业,江城县小狗牛产业等。可见,生物多样性在特色产业发展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力推动云南乡村振兴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科技人才发挥重要作用

2016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朱有勇来到澜沧县之初,曾因三七种植问题研究没有进展而愁眉不展。“当时,云南绝大部分地区种植完一茬三七后,几十年不能复种,不少地区面临无地可种的尴尬局面。农民普遍认为,三七‘吸光’了土地营养,导致土地贫瘠。”朱有勇回忆说,他和研究团队按照这个思路开展了多年研究,可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直到朱有勇和团队成员来到澜沧县开展研究,看到这里广袤的森林、肥沃的土地、单一的种植模式后,他们决定在这里试种三七。没想到,试种很成功,问题迎刃而解。“原来不是因为土地贫瘠,而是因为大量施肥导致土地富营养、农残及重金属超标,从而引发了中药材种植的难题。”朱有勇说,三七试种成功后,当地的生态环境也有了一定的改善。

“在探索生物多样性助力乡村振兴中,云南各地结合特色资源,探索出很多新路子,总结出不少值得推广的经验。”李淑斌表示。2015年以来,李淑斌带领团队在昆明市晋宁区宝峰街道清水河村打造月季花研究基地,聚焦蔷薇属新品种、新技术和新产品研发,发掘优良基因,为中国月季插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种业“芯片”。

“在我们的带领下,清水河村由原来的月季花种植村转变成月季种源村,村民实现了从花农到育种工作者的转变,这也离不开云南丰富的生物资源。”李淑斌表示,以月季花为例,从野生资源到新品种的诞生,中间的选育过程离不开科研及技术攻关。

在有效利用生物多样性助推乡村振兴中,科技与人才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近年来,世界农用林业中心首席科学家、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二级研究员许建初致力于研究微生物、植物、昆虫、动物如何实现共生,从而实现发掘山地生物资源、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目的。

为此,他带领团队在红河谷探索干热河谷生态治理和修复难题,因地制宜开展特色种质资源筛选,示范乔灌草立体生态修复,农林牧复合经营与生物质循环产业。如人工培养鸡枞,使鸡枞与蚂蚁共生。

“把养好的蚂蚁放到地下筑窝,蚂蚁把地上的枯枝落叶等生物质消化掉,形成一个巨型基质菌窝。”许建初表示,除了要以科技作为支撑,整个过程也比较漫长,一般两到三年才能形成菌窝。

扬长避短利用好生物多样性

“乡村振兴的关键是产业振兴,从而形成绿色安全、优质高效的乡村产业体系,为农民持续增收提供坚实的产业支撑,而发展产业靠的是科技和人才。”李淑斌表示,推进生物多样性促乡村振兴,科技人才不足成了最大的“痛点”。

为此,李淑斌建议相关部门加大对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推动科技人才下沉,通过探索“产、学、研”结合,解决产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

“生物多样性不仅是云南的亮丽名片和宝贵财富,也是云南实现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独特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对如何在保护好生物多样性的同时实现乡村振兴,西南林业大学绿色发展研究院院长陈国兰有自己的见解。陈国兰建议,云南省应进一步利用好山、水、林、气候等资源,将生态产品与各地独特的自然资源、民族文化资源等相结合,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和康体休闲养生产业等,谋划培育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新业态、新模式,将生态系统的价值附着于农产品、服务产品,进而将生态产品转化为可直接进行市场交易的商品,推动生态产品价值的实现。

“云南是西南生态安全屏障,承担着维护区域、国家乃至国际生态安全的主要任务。云南又是生态环境比较脆弱的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任务艰巨。”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党组书记、院长杨正权表示。

为此,云南要坚持把生态保护和修复摆在首要位置,抓牢抓实环境保护和生态文明建设,擦亮云南高质量跨越式发展的生态底色。各地应以此为契机,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生态文明发展道路,把“拦路石”变成群众脱贫致富的“绿色银行”,实现生态文明与乡村振兴同频共振。

本刊记者 杨旭东 


责任编辑:李敏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