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推荐  >  正文

村里变得生态宜居了,收入自然就来了

2022-09-13 17:37:29  来源:云岭先锋网

小太平村一角。马萧 摄

喀斯特地貌突出、土地产出率低、水资源极度缺乏、土地石漠化程度高……过去,红河州弥勒市弥阳街道小太平村是一片“石头地”,如今,这里却“摇身一变”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胜地。

组织引领 打造无围墙村寨

小太平村地处滇东片区的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区,最典型的特征就是缺水、少土、多石。在村民杨绍云的记忆里,“过去地里石头特别多,耕种极不方便,烤烟、玉米只能东一株西一株地种,一年的收入仅能勉强维持温饱和供孩子读书。

村民把庭院装扮得古色古香

面对发展困境,小太平村积极探索。2016年,为开展生态修复,发展全域旅游,打造国家一二三产业融合示范区和生态文明示范区,弥勒市政府引进云南吉成控股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云南吉成”),做好治土、改水、截污、植树、造林等文章,因地制宜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工程。  围绕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理念,按照共建共享的思路,在云南吉成的主导下,小太平村统筹协调、积极推进。全村共流转上千亩山地用于支持太平湖森林小镇的开发建设。

走在小太平村拓宽到9米的路面上,绿化和水系景观十分丰富。“在此之前,一刮风,整个村子都是红色的沙。”弥阳街道太平村党总支书记康国其说:“借着太平湖森林小镇项目落地这股东风,我们就想把村子也来一个大改变。”

太平湖。马萧 摄

由于村民们的祖祖辈辈都靠土地吃饭,小太平村的土地流转都打不开突破口。

为改变这种现状,康国其鼓励村里的年轻人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建强党员队伍、干部队伍。在党组织引领下,村委会将“民情三访”(一访群众急难愁盼、二访群众生产生活、三访群众关心关切)专项行动作为重要抓手,通过反复的“入户遍访”,充分了解民情民意,把群众发展意愿变为行动。

在党组织的引领下,党员主动带头签订流转协议。康国其说,“我们用有限的项目资金撬动社会资本的投入。”

新时代文明实践广场。马萧 摄

2020年,在党员带头努力下,最终把2000余米的村内道路,从原来的2米、3米拓宽成了现在的6米、9米路面。小太平村拆除了村内的围墙,打造出了弥勒市第一个无围墙村寨。

发展旅游 向生态宜居转变

今年暑假期间,太平湖森林小镇景区内的木屋酒店一房难求。“环境治理好了,自然会有游客前来。如今美丽的环境就是大自然的回馈。”太平湖森林小镇副总经理陈思廷介绍,截至目前,小镇已经完成了10000余亩的山地石漠化治理,当地村民将山地以每年每亩800元至1500元的价格进行流转,建设小镇,同时,小镇又通过吸纳周边村寨村民就业,让他们有了务工收入。

怪石和鲜花铺就入户路

摆脱了靠天吃饭的境地,小太平村的村民摇身一变已经是旱涝保收的双收农民。村民柳艳波说:“以前,我家的山地都用来种玉米,几亩地的收成仅够喂养几十只鸡。自从我将山地流转给太平湖森林小镇后,每年仅土地流转费就有2万多元。同时,小镇又招聘我到景区管树浇花,每年有近4万元的工资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

随着小太平村打造成太平湖森林小镇的补充景点之后,2021年3月,该村又获得总投资约1.05亿元的项目,现已完成一期投资2980万元。现在的小太平村,满目青翠、清泉潺潺,十步一景,成了远近闻名的生态宜居村。

村民开起农家乐。马萧 摄

“游客的需求不同,不在景区住的游客就来到了我们小太平村找民宿。”康国其说,我们充分发挥区位优势,紧紧依托太平湖国际生态旅游度假区,发展乡村旅游。村子不断完善基础设施、美化环境……集休闲、旅居、特色民宿、餐饮为一体的旅游体验村已初步建成,更有外地游客来到村里长期居住。

柳向军是村里第一个经营民宿和特色餐饮的党员。从2021年2月民宿营业以来,月接待游客60余人次;农家乐月收入达1.5万元。

村民杨绍云除做木匠活计外,将家里的山地流转后,2021年又开了一个小吃店,年收入达3万多元

截至目前,太平湖森林小镇累计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亿元,带动当地1000余人就业,其中有106名村民在村内务工,人均年收入达4万多元。

云岭先锋全媒体记者 谭江华 马萧 通讯员 洪宇宇

(除署名图片外,其余均为受访者供图)


责任编辑:李敏

相关热词搜索:村里变得生态收入自然
网友评论已有0条评论, 查看所有评论
昵称:    验证码: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代表本网立场